东莞为什么能扛住周期?就靠这三把刷子!
在2014年以前,东莞被称为“东方性都”。2014年2月9日上午,央视《新闻直播间》曝光东莞市多个娱乐场所存在卖淫嫖娼等违法行为,记者举报后未发现警察前来调查,警方也无任何反馈。
央视报道后,领导震怒,紧接着是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扫黄,媒体报道:2月9日下午,东莞市出动6525名警力对全市所有桑拿场所、沐足、娱乐场所同时进行检查。截至当晚10时,共抓捕67人,12家涉黄娱乐场所被查封,中堂镇公安分局局长和涉黄酒店所在地的派出所所长停职调查。
东莞市委对中堂、黄江、凤岗、虎门、厚街五个镇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了诫勉谈话。
谁也没有料到,这是东莞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毕竟,这不是第一次“扫黄”,以往的“扫黄”之后一切如常。
尴尬在继续。
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时任东莞市长袁宝成还被记者问到:“经历过扫黄事件,怎样重塑东莞的形象?”
袁宝成回应:“先说一句话,我从来没承认过东莞是'性都’。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东莞只有一个名字,就叫东莞,没有其他名字。对于违法行为,包括黄赌毒,要坚决依法打击。东莞涉黄事件发生后,确实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议论,但东莞从来没有靠这些来发展经济,东莞是世界制造名城,制造业的世界排名是非常靠前的。”
幸运的是,东莞知耻后勇,坚决转型,如今正挺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目标。在诸多区域、城市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东莞为什么能扛住周期?
抱朴财经认为,东莞突围就靠三把刷子:民营经济、科技创新、拥抱深圳。
东莞的发展当然不止这几个因素,欢迎专业人士拍砖、补充,更欢迎批评。
东莞转型:民营企业冲在最前面
东莞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978—1985年,起步阶段;
1986—1995年,腾飞阶段;
1996—2008年,提升阶段;
2009—2017年,转型阶段。
毋庸讳言,东莞经济在2008年那一轮危机中是遭受了沉重打击的,此前积累的一些传统行业工厂遭到很大冲击,各种关闭工厂的消息不时传来,现在看来,这是一种被动的出清,东莞实际上被迫加速转型。
很多人并不知道,2009年东莞经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东莞成了很多老板避之不及的城市。
华为在2005年就进入东莞,正是在扫黄风暴最猛烈的这一年即2014年,华为官网上开始出现诸多与东莞智慧城市相关的项目。东莞的经济骨架开始重生,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东莞一把手袁宝成此前曾在深圳担任副市长、党组成员(2010—2011年),袁宝成在东莞深耕5年(2012年——2016年),先后任市长和市委书记。
东莞开始艰难爬坡,“黄帽”已经摘掉,怀疑的目光却一直跟随,东莞需要突围,需要证明自己。
这一次,又是民营企业冲在了最前面。
实际上,东莞成为“世界工厂”就是从制造手袋的民营企业开始的:1978年9月,东莞创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县太平手袋厂,从此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
再出发的东莞民营企业家们命运千差万变,毋庸讳言,诸多传统行业的民营企业已经举步维艰,但还是有不少民营企业获得了稳定增长,他们中的佼佼者包括“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的上榜莞企(由全国工商联发布):玖龙纸业(控股)有限公司、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总体而言,东莞在紧紧依靠民营企业突围这一点上从未犹豫,也因此大获全胜:
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7.5%左右,快于全国全省。进出口总额突破1.3万亿元,排名全国第5。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排名全省第1,甚至把深圳挑落马下。
市场主体突破115万户,排名全省地级市第1,佛山表示不服啊。
各项税收总额突破2300亿元,排名全省第3。实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0亿元,排名全省第4。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4万亿元,增速全省第1。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东莞市民营企业登记注册户数突破116万户,贡献了全市五成的生产总值、六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七成的税收、八成的技术创新成果和九成的企业总数,民营企业挑起了东莞工业经济的“大梁”。
很有意思的是:11月15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当地的“发现未来的青岛华为”民营经济创意会暨青岛市民营企业100强发布会上说:“谁不敢支持民营经济,就是对自己做到'亲’'清’政商关系没有信心,就是对自己的党性没有信心。”话音未落,现场掌声雷动。
东莞人可能没有王清宪这么好的口才,但是他们和王清宪一样看到了民营企业的重要性,因此竭尽全力扶持非公经济。
2018年11月,东莞发布《进一步扶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10大方面50项举措160项政策工具力撑民营企业发展。
东莞民营企业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号,东莞今年前三季度的名义GDP增速达到8.54%,位居全省第三,他们功不可没。
回顾历史,东莞的民营企业发展史也是一部“威水史”:
2017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户数100.09万户,是1999年的6.4倍,年均增长10.9%。
其中民营单位登记注册户数97.46万户,是2001年的7.5倍。
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20.3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6.97亿元,缴税总额1397.50亿元。
民营经济逐步向科技化、外向化、集团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东莞现有中国驰名商标77个、省著名商标264个、省级农业类名牌产品51个,绝大部分属民营企业所有,民营企业已经逐步成长为拉动东莞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没有民营企业的生龙活虎与突飞猛进就没有今日之威风八面的新一线城市东莞。
科技创新是东莞前进的源动力
很多去东莞游玩的人都知道可园,可园主人张敬修是清末官员,东莞县城西博厦村人,曾历经三次宦海沉浮,其个人际遇令人嗟叹。张敬修是典型的莞人性格代表人物,坚韧不拔。
如今,在东莞有一个集美丽景观与经济增长于一体的地方,历史影响虽不及可园,但是其对东莞经济以及城市发展的影响力却远超可园,这就是松山湖。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东莞当时的决策者就认识到当时东莞“漫天星辰”的发展格局是有问题的,一方面就是做不大、科技创新的力量跟不上,另一方面是缺乏可以推升东莞产业升级的技术平台。
于是,东莞人在大岭山、寮步、大朗三镇交会处的松木山“画了一个圈”,这是2001年7月的事情:第19次、20次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兴办大型工业园的设想,并定名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
三个月后,东莞市决策层明确了松山湖的发展目标和定位————未来东莞的经济科技中心。
这是科技航母园区(工业区)起步的节奏。
其实东莞当时也是被逼无奈,“三来一补”的赚钱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长三角的兄弟城市发展势头很猛,有些已经超越东莞,东莞不放大招是没有办法应对的。
当时的松山湖牛皮哄哄,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吸引了好多人的目光:
2002年1月10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奠基,园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有近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生态环境优越。10倍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的负氧离子含量,6.8倍于全国标准的人均绿地面积,70%以上的自然绿地覆盖率……松山湖代表了当时国内城市集群设计的最高水平。
松山湖的使命很明确:推动东莞经济模式转变、缔造新的增长引擎、再造一个新东莞。
在抱朴财经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松山湖其实不显山不露水,很多人对其并不了解,但是其渐进式的增长一直在进行性中,易事特、生益科技、新能源科技、东阳光药业等一批批优秀企业也陆续扎根松山湖,并逐渐成长为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参与全球创新竞争。
2018年,松山湖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亿元,连续跨过400亿元和5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3.9%,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税收突破170亿元,总量和增量均全市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182.24亿元,同比增长22.6%;进出口总额突破2000亿元;协议引资150亿元,同比增长29.3%。
在2018年出炉的《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3)》中,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五大领域将作为东莞布局的重点新兴领域,同时瞄准新一代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高性能电池、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十大产业进行重点突破。
其中有相当多的领域和产业是与广州、深圳重叠甚至直接竞争的,其不遑多让的霸气已经跃然纸上。
在新兴产业方向的基础上,东莞准备构建“一核三带十区”发展布局,打造十大产业集聚区,升级产业发展新阵列。
其中的“一核”就是松山湖,具体表述为:
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众多集聚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以松山湖高新区科技研发创新和高技术产业为源头驱动的重点产业发展核心区,完善松山湖片区创新创造集聚功能,发展总部基地、创新平台、服务中心等,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至此,东莞的未来已经非常清晰:国际先进制造名城、珠三角创新创业基地。
科技创新是东莞前进的源动力,也是东莞在竭尽全力修筑的城市竞争力护城河。
那个靠低端产业链和廉价劳动力苦苦支撑的东莞早已远去,更多的传统企业也在慢慢离开东莞这个舞台,更多的与科创产业链匹配的企业进入东莞。
拥抱深圳是东莞发展的“不二法门”
东莞如果不是临近深圳的东莞,而是一个内陆的东莞,当然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态势,这一点毋庸讳言。
别的不说,单单一个华为从深圳“外溢”到东莞,就连续多年成为东莞的纳税大户,甚至是纳税第一名。华为终端总部位于东莞市松山湖南部环湖路以北,主要发展与手机等所有终端关联的研发、销售和增值业务。
所以说,各位手中的华为手机并不是“深圳造”,而是“东莞造”,不知道深圳人心里是不是有点五味杂呈。
该死的高房价,该死的炒房客,不但让华为的部分公司因为成本、土地等原因搬迁到50公里以外的松山湖,也因此让深圳的GDP和税收实际上少了一块。
任正非也曾于2016年高调“炮轰”深圳房地产过度发展对工业产生的挤出效应:“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大家知道大工业的发展,每一个公司都需要一定的发展空间。”
2016年,东莞市年纳税上亿元企业突破百家,华为系、步步高系企业稳居千亿企业阵营,二者在纳税方面也“当仁不让”,包揽莞企纳税额度“冠亚军”。其中,华为系在纳税上超过步步高系拔得头筹。华为系一举夺得实际出口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纳税三项冠军。
2018年,华为一共启动了五次大规模搬迁,员工分五个批次从深圳迁移到东莞松山湖!具体人数是:7月份2700人,8月份2600人,9月份2100人,10月份3800人,11月份5600人。2018年度共计约有16800人进驻东莞松山湖华为欧洲小镇。
没有华为,东莞将会怎样?应该会发展速度慢一点。
华为与东莞的“亲密关系”还在延续:
日前,《东莞市“数字政府”建设项目(2019-2021年)》发布了中标结果,中标厂商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27.4亿的数字政府大单!
媒体报道显示:华为从2014年9月东莞松山湖基地动工以来,逐步将产业向东莞转移,华为终端总部也设立在东莞松山湖,并且还有一系列配套的华为建设项目,例如:华为大学、华为台湾科技园南部学校、华为机器、华为研发实验室、华为人才房等项目。
东莞成为新一线城市,重新回到了全国城市GDP前20强的队列中,华为助力颇大。
就连吸引全球瞩目的史上最大规模的开发者大会——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发布会,举办地也是东莞,而不是深圳。
1月15日上午,华为“一口气”在松山湖拿下四宗工业用地。合计占地32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据公开资料显示,自2015年以来,华为已在东莞松山湖拿下24宗地块,华为东莞版图不断扩大。
深圳还在努力想办法全球招商,希望有更多世界500强助力深圳,然而深圳的房价还在涨,会有更多“华为”流向东莞吗?完全有可能。
未来,华为的象征性总部估计会永久保留在深圳,但是那些扩张性强的,需要雇佣更多研发人员的子公司估计会越来越多落子东莞。
这是东莞的荣光与幸运,深圳的尴尬与无奈。
而且东莞明确提出打造“三带”,突出东莞区位特色,发挥产业集聚带动作用,南联港深、北接广惠,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西部高端高新产业带。发挥水乡新城、滨海湾新区的“临海”优势,对接深圳西部发展轴,在深度、广度拓展新兴产业发展新空间,集聚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智能终端。
——中部创新创造产业带。依托松山湖高新区,融入港深莞“世界新硅谷”活力高能带,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集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机器人。
——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带。依托东莞临深片区,积极对接深圳东部、中部发展轴,发挥制造业集聚优势,集聚发展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
每一个“带”都有深圳,跟着大哥有肉吃,大哥你别跑,你也跑不了!
2017年7月,深圳市政协发布了一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深圳实体经济重点调研报告》。报告称,深圳制造业外迁已成潮流。同时,大多数外迁企业已不再是低端落后的制造型企业,而是先进制造业,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业。
2019年6月,深圳市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提交的《深圳市2018年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2016—2018年间,37.5%的外迁企业集中出现在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
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深圳企业落户东莞,甚至直接导致东莞厂租、房租上涨。
公开资料显示:东莞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等五大技术领域,其中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产品较为突出,占了各类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半壁江山。
从深圳搬迁到东莞的企业可谓功不可没。
三五年内东莞超越佛山
在前文,抱朴财经曾提到《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3)》,根据规划,到2025年,五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成为东莞新支柱,重点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8.6%以上,总规模超过40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