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历史25–危机酝酿
上文《火烧白宫》里面咱们提到1812年战争,并不是这一段时间里加拿大唯一的一场战争,在内陆还另有一番争斗,这还是跟毛皮生意有关的一场冲突,看这小动物引发了多少战争!
话说从法国人时代就开始的对内陆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中一个新的民族产生了,这就是梅迪斯人(Metis)。梅迪斯人的来历很有意思,你看一开始是法国人,后来是西北公司的人在探索西北内陆寻找毛皮资源,探索的过程中不得做点有利于民族融合的事儿?于是法国人、苏格兰人和印第安人的后代梅迪斯人就这样形成了。
先入为主,梅迪斯人主要讲法语信仰天主教,靠狩猎北美水牛为生。他们提供给西北公司补给品,特别是重要食品干肉饼,船工划一天桨全靠它来提供能量了,干肉饼是毛皮贸易不可或缺的补给品。
这个时候苏格兰的希尔克伯爵(Earl of Selkirk)托马斯·道格拉斯(Thomas Douglas)执掌了哈德逊湾公司。伯爵想在内陆也为苏格兰和爱尔兰农民建设一个新家园,他已经在爱德华王子岛和上加拿大完成了类似的创举。1811年伯爵从哈德逊湾公司弄到红河谷(Red River valley)的一大片土地,几年后在红河和阿西尼博因河(Assiniboine River)交汇处,建立起一个小小的殖民地,这就是今天温尼伯(Winnipeg)的前身。
不过这个创举引来了麻烦,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伯爵把他的殖民地建到了西北公司和梅迪斯人的贸易通道上,要知道现在双方已经是竞争得水火不相容了,伯爵到底想干什么?
这些殖民地哪里只是殖民地这么简单,西北公司觉得显然这就是哈德逊湾公司向内陆发展的前哨阵地:你们看到了吧?伯爵的殖民者们不让梅迪斯人卖干肉饼给俺们西北公司了,说那些肉饼是从他们的土地上弄去的。于是西北公司的人动手把殖民者的房子烧了,想把他们撵走,哈德逊湾公司也不认怂,马上用武力支持把这些殖民地重新建了起来,双方矛盾激化了。
1816年6月19日在一个叫做七棵橡树(Seven Oaks)的地方,卡斯伯特·格兰特(Cuthbert Grant)带着一伙梅迪斯人同殖民者干了起来,杀掉对方21个人,随后哈德逊湾公司和西北公司开始介入暴力冲突大打出手,史称“干肉饼战争”。
双方长久以来一直就在进行商业竞争,但以前也只在“商战”的范畴里,现在真的是打仗了,成了相互袭击对方贸易站点的游击战,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不但毛皮生意大受影响,同当地印第安人的关系也大大恶化。1816年的这一场干肉饼战争几乎毁掉了毛皮贸易这一产业。
1820年伯爵死后双方立场松动开始商议停火了,毕竟大家来这里做生意是为了发财而不是搏命的。继而1821年西北公司的威廉·麦吉利夫雷(William McGillivray)提议两家联合起来,从中撮合西北公司带着内陆站点资源和专业知识并入哈德逊湾公司,这项合并居然谈成了。
随着西北公司并入哈德逊湾公司,原来的大湖圣劳伦斯河的商路被放弃了,现在改由内陆连接哈德逊湾的海上航路。于是威廉堡成为过去时,每年春天从拉辛开始的商业运输不复存在,以蒙特利尔为基地的毛皮贸易的黄金岁月结束。好在此时的蒙特利尔已经发展出了多种贸易,毛皮贸易的失去对她来说并没有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到1830年的时候,蒙特利尔的人口已经增长到40,000,相比之下上加拿大的首府约克这个时候只有2,800个居民。
统治了毛皮贸易的哈德逊湾公司一时风光无二,公司的总管乔治·辛普森(George Simpson)被称作“小皇帝”。当然头脑敏锐性格刚强的辛普森不是阿斗,当年同西北公司竞争的时候,辛普森就大刀阔斧地改革内部结构,关闭不必要的站点,解雇多余的员工,停止与印第安人的酒类交易,保护河狸资源。他领导哈德逊湾公司将近40年里,在他的领导下,哈德逊湾公司所辖疆域直达太平洋,贸易站点一直建到哥伦比亚河和温哥华岛上。
辛普森是一个坐不住的人,喜欢坐着独木舟带着他的易洛魁船工到处走访。每到一处站点,都让人升旗奏乐欢迎他,他说自己一坐进独木舟,就神清气爽疾病全无。
两家公司合并后,跟印第安人的酒类交易量直线下降。以前两家公司相互竞争,土著人可以坐山观虎斗。现在只剩一家客户,土著人赚取暴利的时代也就结束了。
获得和平后,希尔克伯爵的红河殖民地继续挣扎,历尽了圣经上列举的各种灾难:蝗灾、旱灾、水灾、火灾,最终成为大草原上的第一块殖民地。当然大草原上的这些殖民地只是哈德逊湾公司的小站点,在大英帝国政府那里根本挂不上号。只有上加拿大、下加拿大、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布雷顿角1820年重新划归新斯科舍)和爱德华王子岛才拥有殖民地地位,纽芬兰开始都还算不上。
上文《火烧白宫》里咱们说了,纽芬兰是后来奋斗才获得殖民地地位的,开始阶段也只有一个长官但是没有政府。整个北美殖民地总督坐镇下加拿大,其它几块殖民地大体上独立运行,由各地长官管理,中文翻译把这些长官也叫做“总督”。
战后的岁月里加拿大继续发展,道路开始兴建,1817年第一艘蒸汽船出现在安大略湖上,标志着商业大发展的银行也诞生了,这就是蒙特利尔银行(Bank of Montreal)。
1820年代两个加拿大还迎来了一个运河建设的黄金时代,当时运河是最重要的运输通道。拉辛运河(Lachine Canel)绕过急流联通圣劳伦斯河,韦兰运河(Wellland Canel)绕过尼亚加拉瀑布连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里多运河,连接金斯顿和渥太华河。
开掘里多运河的初衷还是为了应对美国的威胁,连接大西洋和加拿大内陆的交通大动脉圣劳伦斯河,有些河段是美加边界的界河,一旦战事又起很容易被美国人封锁,英国人需要有一条远离边境安全的运输通道,于是开始开凿里多运河。
这项工程搞成了一个灾难,200多公里的沼泽地和森林,让运河多花了六年时间和多耗了500多人力,最后的投入是预算的7倍,还让主持工程的约翰·白(John By)上校耗尽了年华。为了纪念这位白上校,位于运河河口的一个伐木小镇以白上校的名字命名为“白城”(Bytown),当运河完成时小城的名字改为“渥太华”。
渥太华的里多运河,文见《渥太华的里多运河》。
1812年战争以后英国移民如潮水般涌入加拿大,仅仅1820年就有125,000人,绝大多数都是一贫如洗打算来新大陆搏一把的穷棒子,也有些上层社会的人想来加拿大做个鸡头,不想在英国继续当凤尾了,于是来加拿大的移民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相比之下移民美国的倒是中产居多。
那些穷移民,特别是爱尔兰人,被叫做“人体压舱石”(human ballast),坐的是运木材的回程船来的加拿大。上文《火烧白宫》里面咱们说过,加拿大的木材大量出口英国,船回来的时候运载的大都是制成品,体积小价值高,船就显得很空,于是稍加改造,船回程就开始拉人。尽管有规定,但是超载的情况依然常见。对这些贫穷的爱尔兰人来说,回家的船钱肯定没有,新大陆对他们来说是全部的希望。
跨大西洋的旅程往往需要在海上煎熬两个多月,1820年代的一项统计,从欧洲上船的160人中,没能到达北美死在途中的便有5人,另有35个或者更多的人扛不住旅行的艰辛,只好在纽芬兰下船了。
此时的北美殖民地统治阶层已经被大地主、大商人以及既得利益者把持,几个家族通过联姻等方式构成一个小圈子,形成了所谓的“寡头政治”。在上加拿大这些人主要是一些保守派、爱国人士(loyalist)和1812年战争中立过功的军人,在下加拿大则是大庄园主们。
咱们在《上加拿大》那篇里面提到,1791年颁布的《宪法法案》里面规定,殖民地政府分为三层:代表英国的总督、由总督任命的委员会和民选的议会。
既然议会是民选的,普通人的利益代表就很容易被选入,他们自然希望在政府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甚至是决策权。但是《宪法法案》规定这个民选的机构,要受到上面任命的那个委员会的钳制。通常总督是从英国“空降”来的,强龙不压地头蛇,因此委员会里的位子都被利益集团把持了。
一开始殖民地小的时候,大家好说好商量事情还能办,随着涌入殖民地的人越来越多,阶层分化就越来越明显,两个阶层的利益就越来越容易产生分歧,表现就是政府的两个机构开始相互较劲。
有趣的是,英国人设计的这套政府机构给了民选议会负面运用他们权力的机会,也就是说,他们受制于上级委员会没有办法积极参政,但是可以消极应对给政府设置障碍。按照规定,政府的花费需要在两个机构都被通过,所以嘛,俺们不能通过一项政策,但是我们可以不通过一项政策,看到事情的微妙之处了吧?
这种情形跟现代议会有些类似,下院提交一项法案,上院审核通过后请总督签字就成为了法律。但是下院如果不表决提交,上院也没有权力自己提案自己批准,所以上院有想法,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