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想找个好中医,可是你会做一个合格的患者吗?

本能系统医学论 昨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道生命文化 ,作者得一老师

中医即是秉持“中道”、“中和”、“中庸”的生命观,是天人相应、万物和谐的理念看待人,看待疾病。 疾病只是一个结果,是太多原因导致的结果,我们都对这个结果产生了太多的怨恨、恐惧、愤怒,我们可曾反思我们可有珍惜过自己的身体!


在后台,总有不少朋友问哪里有好的中医,找不到能治好我病的中医。在求医问药的路上这是患者的共同困惑,除了要避免遇到庸医,找到好中医,患者也得具备一定的素质,可参考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不靠谱的庸医都有个 “法宝”,识别就是这“六字诀”
另外,在西医主导国人医疗这么多年的情况下,看中医该有的常识已经作古。在为身边朋友和部分读者朋友调理过程中偶尔会给一些朋友开些小方,经常就会有人问,“我什么什么病,吃什么药好”。
我说,你什么症状啊?
但对方说的不在一个频道上,诸如,高血压、肺结节、胃炎、糖尿病......有人完全不理解“症状”为何意。只知道西医给他的一个病名,一个标签,然后去问中医这个病用什么药...
像这些被“西化”的病人,需要很大很大的沟通成本......
所以在找好中医的时候,你也得懂得配合你的医生,否则,得特别考验大夫的能力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这是患者以前找大夫的条件。
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对于“医不三世”解释一般为三代世医。因为,古之中医特别强调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如果一名医生家室里没有三代行医的经历,老百姓是不找这位郎中看病的,这是所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意。这也是古来,杏林的传统。
另一种说法三世是指:一《黄帝内经》;二《神农本草》;三《太素》(脉理)。精通这三项,是作医生的必备条件。所以,不通三世者,不能算是医生,不能去服他的药。
对比上述八个字,现代中医药大学所培养的中医大学生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师。
现在到了所谓的中医院,那些中医生几乎连号脉这最基本的中医医术都不会了,就仅仅依靠现代科技去开化验单和检查单,当然这是为了金钱快快流进医院的原因。
可以说,高等中医药大学培养出来的中医师,虽然也经过到中医院实习的阶段,但是绝对达不到对古代中医的“八字”要求。难怪现今要寻找一个真正的中医师太难了,从业内来说,要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师也相当难。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所以,患者去寻医问药前有必要对此做些功课,尤其现在更需要患者有一定智慧了。以下问题病家应该重视

服药时的宜忌

喝药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忌嘴,不应该吃什么。对,忌口根据某些病情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病人不忌嘴,大夫跑断腿;吃药不忌嘴,不如喝白水;孙思邈: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等等。这些拳拳相告实在是医者对寒灵之苦的关怀。这是患者最应该知道的常识。
《调疾饮食辨》说,饮食得宜,是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意思是在饮食上如果与病症或药的方向一致,便是有助药效的。反之,饮食刚好与药性相左当然有碍药效或是等于服毒了。
《千金要方》:凡服药,皆断生冷、酢滑、猪犬鸡鱼,油面、蒜及果实等。
其大补丸散,切记陈臭宿滞之物。
有空青忌食生血物,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桃李及雀肉、葫荽、大蒜、青鱼、等物,地黄忌芜荑,甘草忌菘菜、海澡,细辛忌生菜,菟丝子忌兔肉,牛膝忌牛肉,黄连、桔梗忌猪肉,牡丹忌葫荽,藜芦忌狸肉,半夏、昌蒲、忌饴糖及羊肉,恒山、桂心忌生葱、生菜,商陆忌犬肉,茯苓忌醋物,柏子仁忌湿面,巴豆忌芦羹及猪肉,鳖甲忌苋菜。
从上段我们看,只要是喝药治病期间必须禁忌生冷寒凉之物、包括水果、冰冻食物。烈酒(辛)、醋(酸)、五辛(薤、蒜、韭、葱、胡荽(香菜)),油腻、肉类、蛋奶等滋腻食物,都需在服药期间禁止或视情况减少进食。
还有一些比较具体的某药物忌某些食物,我们非专业人士就没必要详记,大夫也未必都讲得全面。但我们记住一个大体原则:忌生冷寒凉、油腻、油炸、味重、鱼肉等食物,饮食清淡总不会错,五谷杂粮那么多还不够生病的时候吃吗?
再谈谈中医常说的忌发物,凡诸恶疮,瘥后皆百日慎口,不尔即疮发也。这句话说的是比较严重的皮肤恶疮,需要严格忌口,好了也要再谨慎忌口百日,一旦犯忌就发病,是比较严重的。
多说一句,现在西医滥用抗生素激素较多,这种比较严重的皮肤病要发于体外的由于不当的干预自然也发不出来了,反而向里爆发现在流行的肿瘤癌症,这种医学方向像不像掩耳盗铃?
中医很重视“发物”与疾病的关系。人得病时,有些食物是不能够吃的,因为这些东西对疾病的痊愈不利,还容易引起旧病复发。下面讲个故事,说说病与发物的关系,以引起病家的重视。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便加紧残害开国有功之臣。元帅徐达患了“发背”(背疽,西医病名背痈、背部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最忌吃鹅肉,因为鹅为发物,易动火发疮。
朱元璋别有用心地赐徐达肥鹅一只,徐达明知其恶意,但又不敢违君之命,只好当场吃下,不久,徐达“发背”扩散而亡。这说明疾病的转归与食物有极大的关系。
名医秦伯末在《中医对于病人的膳食问题》中曾说:“凡能引起口干、目赤、牙齿肿胀、大便秘结的荠菜、韭菜、香菇、金花菜等,都有发热的可能,俗称发物。
”发物的范围很广,有时将荤腥食物都看作发物。一般来说,按照发物的性能分为六大类:
一为发热之物,如薤、姜、花椒、胡椒、羊肉、狗肉等;
二为发风之物,如虾、蟹、鹅、鸡蛋、椿芽等;
三是发湿热之物,如饴糖、糯米、猪肉等;
四是发冷积之物,如西瓜、梨、柿等各种生冷之品;
五是发动血之物,如海椒、胡椒等;
六是发滞气之物,如羊肉、莲子、芡实等。
当然,忌口也应注意一个“辨证论忌”,如疾病属寒,见体质虚寒,大便溏薄,胃痛喜热,四肢发冷等,则应忌食西瓜、雪梨、香蕉等寒凉生冷的食物;疾病属热见面目赤红、发热、痔疮下血、失眠心烦者,应忌食生姜、辣椒、大蒜、油炸食品等。
急性肝炎病人属湿热,会出现舌苔黄厚而腻、胸腹胀满、纳差不食、小便赤黄等现象,应忌吃油腻食品和辛辣食物、滋补燥热食品;好发疮痛、疖疔的病人,多因火热之毒所致,应忌食肥腻、辛辣食物。
按我们传统经验,海鲜、羊肉、猪肉、猪蹄、鹅等食物是大家公认的“发物”。其中羊肉性大热,感冒发热者,或素体多火,或热病初复,均不宜吃,否则,将使旧病复发。
《本草纲目》中说:“鹅,气味俱厚,动风,发疮。”凡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热病等均忌食猪蹄有发乳、托疮之功效,但疮疡初起者忌食
但是在冬季,偏于阳虚的食补以羊、鸡肉等温热品为宜。偏于气阴不足的人以食鸭肉、鹅肉为好。
《随息居饮食谱》中指出:鸭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
《本草纲目》中指出:鹅血“利五脏,解五脏热,止消渴,”民间也有“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谚语。
说到这,比较特殊的情况当咨询为患者诊治的医生。比如升阳的药、补气的药等适宜早上或上午服用为佳,发汗解表就午前为好,滋阴安神就晚上或睡前服用为佳......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出自《黄帝内经》,吃的太多,必给脾胃造成极大负担,脾胃虚弱的尤其不要过饱。生病时更要注意,身体本身正气不足,气血能量还不足以修复身体,还有多少能量来消化满肚子的食物呢?
千万要纠正生病时要大补的误区,不要身体没补出精神头还帮倒忙贻误了病机,祸不单行。
例如,感冒的时候人没有胃口那就不吃或者少吃,这是人体本能的反应。所以百丈禅师提出“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大家可以参看此文《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疑药不服之,服之即不得力

另外药王孙思邈忠告:疑药不服之,服之即不得力,决意不疑者必大神验。这就太关键了,你要相信你所看的医生,全然的信服,没有半点疑虑之心,那患者的病必然有神奇的疗效。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是全然地信受奉行,只要药不开反了我觉得最后也会有理想的效果。当然了,怀疑医生,对其半信半疑,喝了药疗效就要打折了,这取决于患者的心态。患者的信心又何尝不是一味良药呢!

服药千裹,不如一宵独卧

服药千裹,不如一宵独卧。此条必是很多人和医者所忽略的,相当重要,在诸多经典里多次提及。都患病了还要风流快活,不是损己不利人吗?在此不过多阐述,一定要忌,房事不亚于忌口,慎之!
详情参考:中医房事养生7大要旨,“性”生活对病者有影响吗?

最后总结一下吧,养病期间要心态平和、积极乐观,勿大喜、大怒、大悲、大惊、大恐。有条件不妨去做些善事,善的心念可以升发阳气,提高免疫力。运动也能生发阳气,但需要适度和合理运动,不要过度劳累,注意休息,中医有“劳复”之说,即劳累后复发,切记。
祝大家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