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苏20 为辩诬温公出头 乞外放荆公作梗

诤苏20 为辩诬温公出头 乞外放荆公作梗

熙宁初年,一心想着富国强兵、开疆拓土的神宗皇帝正在广开言路,希望选拔更多有才干的谏官。

朝中有人举荐苏轼,王安石的姻亲、御史谢景温担心苏轼上台后对新党不利,竟然想出了最下作的一招:以莫须有之罪,弹劾苏轼当年丁忧归蜀时曾假公济私,借公船贩运私盐、瓷器、木材。

这事儿实在荒唐,原来莫须有这种事,并非70年后秦桧首创,而是古今所有心术歪斜之辈都可用得的无耻伎俩。

但既然御史台上了弹劾,朝廷必须查实。皇帝下诏,沿着苏轼当年归蜀的路线,一路寻访证言。时任天章阁待制的李师中成为了为苏轼辨白的关键证人。

天章阁待制是宋代专有职位,主要负责收藏与管理皇帝御用的书法器物和古玩字画,还要陪皇帝应酬诗文,实属近臣。

当年苏轼归蜀途中,李师中正好与其同路,是最有说服力的目击证人。

小人心中总以为天下者皆为图利之同辈小人,因此,谢景温盘算着,让李师中来作个伪证,定能将苏轼治罪。

哪曾想算盘落空,李师中为人磊落,不肯就范。

与此同时,各地查访反馈的结果中,也没有任何关于苏轼假公济私的证据。

谢景温诬苏之案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朝中很多有正义感的大臣都看不下去。范镇就为苏轼鸣不平,对皇帝说:

苏轼当年丁忧之际,朝中几位大佬都赐重金(韩琦赠银三百两,欧阳修赠银二百两),苏轼都婉言谢绝,他怎么可能为了赚这几个小钱铤而走险呢?

这起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还牵扯到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恩怨。

神宗问司马光:你和王安石一向交好,怎么现在有了矛盾?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皇帝开始怀疑,苏轼在司马光背后说了王安石的坏话。

司马光怎会听不出这言外之意,他回答:

我以前和王安石的关系是很好,但自从他施行新法后,我们就有了很多不同意见。现在,反对新法的人都会受到王的攻击与诋毁,比如苏轼。我不敢说什么,只想保全自己的清白之身。

皇帝有些不悦:青苗法现在不是很有成效吗?

司马光愤怒地说:天下所有人都知道此法弊端,只有新党的人觉得它好!

皇帝觉得这天儿快聊不下去了,话风一转:苏轼这个人的人品不太好吧,假公济私。

司马光立即挺身而出,替苏轼辩解:皇帝您好好想想,苏轼当年可是以宰相送的几百两银子都不收的,怎么会贪图这点蝇头小利?您明明知道王安石讨厌苏轼,明明知道现在弹劾苏轼的那个御史是王安石的姻亲党羽……

司马光归隐图(局部)

明 佚名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这是司马光与神宗皇帝的最后一次朝对。

熙宁四年(1071)四月,他因实在看不过王安石新党独断,自请外放,退居洛阳,从此远离中央朝政15年之久,编撰出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直到元丰八年(1085)神宗崩,时年六十七岁的司马光才回归京城,以正朝纲。

这都是后话了。

谢景温弹劾苏轼的案子,最后因查无实据而不了了之。北宋之时,对御史并没有诬陷追责的规矩,风闻言事,自有恶例。

反倒是苏轼,没由来得惹了很多麻烦。

案子了结,心灰意冷的苏轼对这个污秽不堪的朝廷再没有信心,决意远离是非之地,于是向皇上请求外放。

皇帝最开始决定外放苏轼到地方做知州,王安石竟然又提出反对意见,提议把苏轼派到颍州当通判。

在宋代,知州相当于一市之长,而通判则为副市长,在官品上亦差了一品。

皇帝权衡之下,决定让苏轼到杭州任通判。

苏轼自凤翔步入仕途至今已有十年,几次调动升迁,亦有足够政绩与才学,按照正常的官员升迁规则,完全应当成为一地知州。之所以被压制一级,其中原因非常明显,无非就是因他一意反对新政,成了王丞相眼中之钉,肉中之刺,生怕再给了他翻身的机会。

谁知道,阴差阳错,红尘事多,苏轼竟然终于与他一生中堪为第二故乡的那座城、那片水,走到了一起。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

  • 郑熙亭文存之七十九篇:苏轼传之上皇帝书

       郑熙亭文存之七十九篇: 苏轼传 第三章 致君尧舜 四 上皇帝书 春寒消退,暑热未来,正是汴京好时节.宜秋门外皆高槐古柳,远离尘嚣.槐阴下,苏家小院一派生机.苏轼公余闲暇,在家课童种菜,颇有山野之 ...

  • “乌台诗案”的起因经过,苏轼为何被牵连了?

    2020-04-15 10:19:41                                                                                  ...

  • 郑熙亭文存之一百三十二篇:大宋山河之义利之争(二)宣言书

       郑熙亭文存之一百三十二篇: 大宋山河 第七章 义利之争 宣言书 神宗回后宫来,面带笑容,向后悬了多日的一颗心落了下来.轻声问道:"先用膳还是先用药?"神宗道:"病好 ...

  • 唐朝大将李靖遭小人诬陷,御史刘成以谎识谎复状辩诬

    李靖是唐初著名的军事家,在与突厥争战中屡获奇胜,为唐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也因此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在他担任岐州刺史期间,有人给唐高祖李渊递交了一份状纸,告发李靖想谋反,并列举了大量罪状, ...

  • 20条语录,温柔暖心,总有一句治愈你

    20条语录,温柔暖心,总有一句治愈你

  • 在这座占地20亩的玻璃温室里,探寻蔬菜住上十层楼的奥秘

    10层立体化盆栽种植,一年可种16茬有机蔬菜,亩均产值达300万元.单是这一组数据,足以让老种植户惊诧不已. 专注温室工程技术,服务现代农业.

  • 诤苏07 义父子沆瀣朋比 诤苏轼火眼金睛​

    诤苏07 义父子沆瀣朋比 诤苏轼火眼金睛 变法"三杰"中(以王安石的视角,这三个人都是人杰),王安石最赏识的当属吕惠卿. 吕惠卿,福建泉州人,在真州(今江苏仪征)推官任期结束后返京 ...

  • 诤苏08 拗相公施法攫利 苏子瞻上书陈弊 ​

    诤苏08 拗相公施法攫利 苏子瞻上书陈弊  王安石的几项改革制度,其实都存在与均输法类似的情况: 一是在具体操作层面打了折扣: 二是表面上较旧法有所改进,却无本质提升. 新法诸项中最著名的青苗法即是如 ...

  • 诤苏09 亲小人远君子 王相公理想的崩塌

    诤苏09 亲小人远君子 王相公理想的崩塌 王安石变法的功过是非,本不是苏轼人生故事的主线剧情,但是,苏轼在熙宁变法之后的人生轨迹,起承转合,都与熙宁变法的几位主角或主要配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帝国的 ...

  • 诤苏10 熙宁党争初现 状元榜眼换位

    诤苏10 熙宁党争初现 状元榜眼换位      熙宁变法之前,帝国也曾出现政见不合的朝臣争议,但所谓党争,是要直到王安石入朝执政之后才初现端倪的. 一方面,这一轮变法导致的对立情绪更甚于过往,更重要的 ...

  • 诤苏11 早发辞友诗 一语谶中人​

    诤苏11 早发辞友诗 一语谶中人 新党得势,苏轼不愿与之狼狈,在这聒噪是非的汴京城内,他心中所有的净土只能留给与自己脾性相投的友人. 苏轼的朋友刘颁,性格诙谐,爱开玩笑,二人有着一样的诙谐腔调. 刘颁 ...

  • 诤苏 12 再发别友诗 子去亦宜然​

    诤苏 12 再发别友诗 子去亦宜然 大约在治平四年(1067),王安石时任翰林学士,登州曾出了一起故意伤害案,妻子失手打伤丈夫之后投案自首. 当时,登州太守许遵认为这女子的认罪态度很好,请求减刑. 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