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人阮翁仲一传说中神人

阮翁仲,人名。翁仲,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传他身长1丈3尺,端勇异于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

本名

阮翁仲

所处时代

性别

身高

1丈3尺

快速

导航

翁仲的来历墓前石人奇传异闻

史料记载

孝陵石翁仲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云:“各重千石,坐高二丈,号曰翁仲。”可知,陵墓前置翁仲始于秦代。翁仲路,是紫金山通往明孝陵的必经之路。路上屹立着四对石像,文臣武将各两对。文臣庄严肃穆,武将则威严肃杀,象征着帝王死后在阴间的文治武功。这明孝陵的石翁仲,通高3.18米以上,据说是最高大的石翁仲了。

十三陵前石像

翁仲姓阮,越族人,为秦始皇大将,统一六国中立下功劳,死后秦始皇为记其功绩,将其铸为铜像立于咸阳城司马门外,因其生前身高一丈三尺,勇猛非常,后人尊为神,故作翁仲肖像佩于身,以驱魔镇邪。翁仲肖像是年轻人,因后世误传,均把北京十三陵前石像当作秦代翁仲。

陵墓前及神道两侧石像

所谓的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约在秦汉时代就被汉人引入中国,当作宫殿的装饰物。初为铜制,号日“金人”、“铜人”、“金狄”、“长狄”、“遐狄”,但后来却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成为中国两千年来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活动重要的代表物件。像了人像外,还包括不现动物及瑞兽造型的石像。

——李修平:《李零:<入山与出塞>》,载《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第3卷第1期页301,2006年6月

翁仲的来历

秦始皇时期

翁仲的来历得从秦始皇时所铸十二个铜人说起。《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二十六年时“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正义》引《三辅旧事》、《水经注·河水(四)》都认为每个铜人各重二十四万斤,俗称“翁仲”。

吉祥征兆

据《汉书·五行志》说,就在秦始皇二十六年时,在秦的边地临洮一带,出现了十二个身高五丈,足迹六尺穿夷服的巨人,秦始皇以为这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按照这十二个巨人的模样,销毁了天下兵器作成铜人(事又见《淮南子· 氾论训》高诱注)。

其实,十二个铜人出于临洮只是传说而已,不可能实有其事,而这个传说又是从先秦有关“长人”、“长狄”的传说深化而来的。屈原时代就有了“长人”的传说,《天问》问道:“何所不死?长人何守?”据王逸、洪兴祖和朱熹等人的注,可知“长人”即“长狄”。《国语·鲁语(下)》记载:吴越争战时,吴国攻毁了越都会稽,得到了大骨,吴国派使者问孔子,孔子告诉他这是防风氏的骨,因为大禹时召集众神会聚在会稽山,防风氏迟到了,被大禹杀死。防风氏的后代在虞、夏、商时称“汪芒氏”,在西周时称“长狄”,在当时称“大人”(此又见《史记·孔子世家》)。据《春秋》,当时长狄国还经常内犯,文公十一年时鲁臣叔孙得臣打败了它。《左传》上说叔孙得臣抓住了长狄国的首领侨如,并用戈插入他的喉咙将他刺死。同一件事,到了《谷梁传》和《公羊传》里就附加了许多传说的成分:长狄国君兄弟三人侵犯中原,瓦石不能伤害他们。射箭高手叔孙得臣射中了他们的眼睛,他们倒地后身横九亩。头被砍下后放入车中,眉毛高出车轼。《尚书大传续补遗》说长狄国人身高五丈多,卢文弨所辑的《春秋纬考异邮》则说长狄国君兄弟三人身高各有百尺。

传说和迷信

秦始皇时长狄十二人的传说正与上述传说有关。而秦始皇也正是利用了这个传说(或者说这个传说正是统治者自己造出来并加以利用的),收缴天下兵器铸成钏鐻和十二个铜翁仲,这一措施正如秦始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推得五德终始之说、封禅、焚书坑儒一样,其真实意图是“以弱黔首之民”(贾谊《过秦论》),使它的残暴的专制统治能够万世不变地延续下去,而利用传说和迷信,使它的统治蒙上了一种奇异、神秘的色彩,更能愚弄百姓。

十二铜翁仲毁灭

秦始皇所铸十二个铜翁仲,胸前有铭文,传为李斯所篆,汉时列于长安长乐宫前。新莽地皇二年(21年),王莽因梦见有铜人哭泣,派人磨灭了胸前铭文(见《水经注·河水(四)》。东汉末,董卓毁掉钟鐻和十个铜翁仲,铸成小钱,剩下两个搬到了清门里。至十六国时,后赵石虎把它们搬到了邺。后来,前秦苻坚又把它们搬回长安销毁。至此,十二个铜翁仲全部毁灭了。

因为十二个铜人称为翁仲,后来的宫门前所列其它铜人像也就称为翁仲。汉武帝时,在建章宫前造神明台,铸有铜仙人手掌承露盘以储露水,据说和玉屑服之可以求得长生。魏明帝景初元年,想把承露仙人搬到洛阳去,铜人很重搬不动,反而把承露盘弄断了。相传折时铜仙人眼中流泪,因而留在了灞城。明帝就用铜另铸了两个大铜人,座落在司马门外,这两个大铜人也称为翁仲(事见《汉书·郊祀志》颜注、《三国志·魏书·明帝传》裴注和《宋书·五行志(一)》。

至于陵墓前石人像称翁仲始于何时很难确知。柳宗元诗《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说“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这里翁仲指的就是墓前石人,可见至少在唐代已将墓前石人称为“翁仲”了。

墓前石人

墓前石人的设置则在唐以前早就有了,可考的最早为西汉霍去病墓。霍去病墓在汉武帝茂陵帝,属陪葬墓。《史记·骠骑将军列传》《索隐》引姚氏说:“冢上有竖石,前有石马相对,又有石人。”保存到今天,尚有石刻十四件,其中有胡人、力士抱熊和马踏匈奴等。显然,这些石刻是为表彰霍去病战胜匈奴的功勋而制作的。这与自东汉起代表等级所列的石人(翁仲)不同。东汉大臣墓前石刻群中有翁仲的还很少见。《风俗通·神怪篇》记载汝南汝阳彭氏墓前神道上立有一石人,《水经注》中提到墓前石刻群的有多处,而石刻群中有石人的仅一处,即《洧水注》记载的弘农张伯雅墓,“碑侧树两人”。东汉时墓前石人流传到后世的有两个。胸前有铭文,一刻“汉故乐安太守廌君亭长”,一刻“府门之卒”,两个石人系乐安友谊赛廌君墓前之物。这两个石人,唐代人称为“翁仲”(《碑版广例》)。这两个翁仲,清时还保存在山东曲阜,不知今存否。

帝王陵前石刻群中设置翁仲的,唐以前还很少见。汉代皇陵前石刻群中不见记载有石人,考古似也末发现。魏晋时代由于废弃了陵寝制度,墓前不设石刻,当然更不可能有石翁仲了。北魏开始恢复陵寝制度,在墓前设置石刻,但数量不多。1979年在北魏孝庄静陵前出土有一件石人像和一个石人头,说明北魏陵前可能有石翁仲。南朝帝王陵墓葬于南京及郊区,从现在石刻看,有石辟邪、石麒麟等,但不见石人。至唐代,帝王陵园里设置石翁仲才成为定制。太守昭陵北门内祭坛有番像时有时无外,其它石刻形制和数量依乾陵而少变化;而北宋皇陵所列石人,一般为驯象人一对、控马二对、番使三对、文武臣四对、武士一对、宫人二对。自王侯至品级高的大臣,墓前所列石翁仲数各有差等,每朝有具体规定,而庶民墓前不许立翁仲。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说:“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则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仪卫耳。”这一段也可反映出唐以前人臣墓前有石翁仲,而帝王陵前一般不立的情况。古代帝王和官僚陵墓前神道两旁所列石刻人像,是模仿宫殿和官署前设置的侍卫人员形象的,可以说是“事死如事生”,把墓主生前所享用的一套礼仪搬到了坟墓前。墓前翁仲除了充当卫士起保卫陵墓的作用外,也显示了墓主生前的等级身份。而石刻群中诸种现实的和想像出来的动物形象,是因为古人迷信,用以象征吉祥和驱除鬼怪。

《文史知识》1989年第2期上的补白文章《翁仲和仲翁》,曾谈及翁仲的来历,取材于近人臧励 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而臧氏之说,又取自明彭大翼的《山堂肆考》卷一百四十九“神祇 为秦将兵”条:“翁仲姓阮,身长一丈二尺。少为县吏,为督邮所笞,叹曰:‘人当如是耶!’遂入学究书史。秦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兵守临洮,声振匈奴,秦人以为瑞。翁仲死,遂铸铜像置咸阳司马门外。”(《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影印文渊阁本册977)

奇传异闻

阮翁仲其人其事,正史不见有传,明以前其它书籍也少记载,彭大翼之说不知何据,况且,秦时匈奴散居于大漠南北即今内蒙古高原一带,与秦上谷、代郡、雁门、云中、九原等郡交界,而临洮属陇西郡,是秦与羌的交界地,匈奴与羌之间相距甚远,中间隔着月氏,因而守临洮的阮翁仲是不会将击匈奴从而使匈奴闻风丧胆的;更何况“督邮”这个官职是汉代才设置的,阮翁仲少时秦还未统一中国,又何以“为督邮所笞”?可见阮翁仲一说本为羌无故实之事,至多只能奇传异闻。后来人不加稽考,竟然把它当成了信史。遗憾的是《辞海》1979年修订本“翁仲”条也采用了这一说法。

(0)

相关推荐

  • 泰山月 | 寻找石人石马

    寻找石人石马 文/泰山月 那一年,根据胡陈乡翔凤头村业余文保员的报告,我与女同事一道去该村寻找"宋墓".在上山考察后,发现是清代的墓葬,文物价值不大,就下山回家.经过该村小店时,发 ...

  • 陕:咸阳茂陵博物馆--观茂陵出土文物,赏霍去病墓葬石刻!

    咸阳的五陵塬上,有汉武帝茂陵.在其陪陵霍去病墓,以其出土大型石刻为主体,辅以茂陵出土文物建成一座融文物.古建.园林于一体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茂陵博物馆.该馆现有二座文物陈列室,一座汉武帝故事造像艺术 ...

  • 辟邪玉佩之首,玉雕中最古老的一种题材!

    如果玉友有去过皇陵参观过,可能会注意到在宫殿前有许多石头雕的人和马,摆在神道两侧.他们被称为翁仲,关于为什么皇陵前都会摆翁仲,其中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秦 巨人将军 传说翁仲,原名叫阮翁仲,是秦始 ...

  • 高古玉之辟邪三宝:刚卯、翁仲、司南佩

    汉代人们用来辟邪厌胜的流行饰品中,玉刚卯(严卯).玉翁仲.玉司南称为辟邪三宝. 刚卯.严卯 (台北故宫藏宋代刚卯) 刚卯.严卯一般为一对,形制相同,玉质长方体,中有孔,可穿绳佩挂,器面刻吉祥语句,用以 ...

  • 汉代辟邪三宝,刚卯、翁仲、司南佩!

    汉代人们用来辟邪厌胜的流行饰品中,玉刚卯(严卯).玉翁仲.玉司南称为辟邪三宝. 刚卯.严卯 台北故宫藏宋代刚卯 一般为一对,形制相同,玉质长方体,中有孔,可穿绳佩挂,器面刻吉祥语句,用以驱邪,是古代的 ...

  • 古代辟邪除疫三宝——冈卯、司南佩、翁仲

    汉代人用来辟邪除疫的流行饰品中,玉刚卯.玉翁仲.玉司南佩称为辟邪三宝. 刚卯严卯 刚卯严卯是汉代独有的一种佩玉,一般成对出现,均作小方柱形,一般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玉器上下穿孔贯通,以穿丝带佩戴之 ...

  • 汉代辟邪三宝 :翁仲 、司南 、刚卯

    汉代人认为鬼可以导致疾病和灾难:首先,鬼能使人生病:如<风俗通义·佚文>有曰:"卧枕户砌者,鬼陷其头,令人病颠."其次,鬼能致人死亡:据<风俗通义·怪神>记 ...

  • 古代志怪故事:古墓翁仲成妖

    归安.德清.石门三县交界的地方有座古墓,后面是田地,前面是条河.陵园占地二亩多,虽然规模大,但是年代久远,岁月侵蚀,已经破败不堪.陵园里的树木都没有了,只有河边的华表(古代建筑物前装饰用的巨大石柱)还 ...

  • 汉代辟邪除疫三宝——冈卯、司南佩、翁仲

    汉代人用来辟邪除疫的流行饰品中,玉刚卯.玉翁仲.玉司南佩称为辟邪三宝. 刚卯严卯 刚卯严卯是汉代独有的一种佩玉,一般成对出现,均作小方柱形,一般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玉器上下穿孔贯通,以穿丝带佩戴之 ...

  • 详解:翁仲 、司南 、刚卯

    玉翁仲一般雕成文人形象,尺寸不大.整体呈扁担形为半圆雕,着长袍伫立状,头顶有长发髻,前低后高.脸长,表示出两眼一嘴,没有鼻子.五官刻画简单,只用一道短粗阴线表示,感觉像"汉八刀"的 ...

  • 汉代辟邪三件套 :翁仲 、司南 、刚卯

    玉翁仲一般雕成文人形象,尺寸不大.整体呈扁担形为半圆雕,着长袍伫立状,头顶有长发髻,前低后高.脸长,表示出两眼一嘴,没有鼻子.五官刻画简单,只用一道短粗阴线表示,感觉像"汉八刀"的 ...

  • 翁仲 、司南 、刚卯

    玉翁仲一般雕成文人形象,尺寸不大.整体呈扁担形为半圆雕,着长袍伫立状,头顶有长发髻,前低后高.脸长,表示出两眼一嘴,没有鼻子.五官刻画简单,只用一道短粗阴线表示,感觉像"汉八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