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改,改的是什么?

上卷 第五十六回 第三节:

【原文】

三人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宝钗正在地下看壁上的字画,听如此说一则,便点一回头,说完,便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李纨笑道:“好主意.这果一行,太太必喜欢.省钱事小,第一有人打扫,专司其职,又许他们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

【端木持易见解】

(1)

探春的改革,大家要有几个基本的认识:

第一个,究其改革的空间范围而言,只在大观园内部进行改革;所以,范围是有限的。比起整个荣国府外部的主体性收入来说,这里根本不算什么。

第二个,究其改革的时间范围而言,时间非常的短,因为只是暂代凤姐职权;而且她要嫁人,也不能长期执掌。所以无法发挥长期影响。

第三个,究其影响的人员范围来说,不过是影响探春以下的人员生活,探春层级以上的人,丝毫未受其影响。所以,很难触动上层根本利益,改革自然也就是乏力的。

第四个,究其改革的经济范围而言,不涉及生产领域,主要是在交换、分配、消费领域,而这些领域是从属性质的,所以,改革只是从属性质的。

第五个,究其改革的制度范围来说,不涉及任何礼法的革新,沿用的仍是旧的礼法风俗道德。所以,谈不上巩固其改革。

第六个,究其改革的文化范围来说,不涉及思想、文学、艺术等意识领域,所以谈不上长远影响。

第七个,究其改革的目的而言,不外乎是兴利除弊的单纯经济利益考量,以及显能逞强的表现,缺乏思想高度,即大学问的高度;缺乏政治高度,即为多数人谋福利。

以上几条,是我概括起来,作为认识探春改革的总体性指导原则。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她的改革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局限于这样一种认识,那就是觉得探春的改革不过如此嘛,还有什么好看的呢?有什么好研究的呢?如果大家这样看,也就狭隘了。

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局限性,更要学会以小见大,从大观园这个小天地的改革模型,看到不同朝代广大天下的改革的成败得失。由此,也就不辜负作者一片苦心了。大观园可以很小,但是大观园也可以很大。因为模型是一样的,所以原理也是一样的。

从这里出发,我们来看探春改革的第二件事儿,即兴利创收的举措怎么样。先看大观园,再看天下。先看古代,再看今天。我相信,诸位就心领神会很多东西了。

(2)

探春手里拥有的资源就是大观园里的花草树木,她要怎么利用呢?

首先,她都定了两个东西:“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第一,不能“出脱”,即卖出商品的意思。这里的花花草草,是不能卖的。这一点大家要理解,为什么不卖呢?因为封建社会里,重农抑商,做买卖的政治地位下贱,会让人看不起。所以,探春不敢公开挑战这个规则。但这只是表面的说辞,因为实际上她还是要搞商业买卖。

第二,不能搞“一定的人”;为什么不能把人选定?因为这样就没有竞争。相当于废除终身制,而搞合同制,搞竞聘上岗。这就可以造成竞争局面。搞终身制就会懈怠,就会形成关系户,就会形成浪费。搞竞标,这是探春的思路。这个思路,实际上是反封建的,是属于商业形态下的举措。按照封建规则的话,应该是按照亲疏关系来选拔的。

探春的举措是:“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看似选拔,实际上相当于招标;看似不收租税,实际上还是收人家“孝敬”东西的买卖。

探春归纳的好处四条。(1)不乱;(2)不浪费;(3)补老妈妈们;(4)降低工费。

“宝钗正在地下看壁上的字画”,壁上观的人说了句“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这是赞美还是嘲笑呢?各半各半吧!而从李纨的角度来看,不乱,然后尽职尽责是王夫人最关注的焦点。至于省钱与否,她可不关心这个。

那么,探春的改革中,谁得到好处?谁损失了呢?

老妈妈们得了好处;最重要的是大观园得到了“孝敬”的东西。

“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工费没了;是否裁员呢?这倒不晓得。按照封建惯例,我认为他们收入下降这是肯定的;或许还在荣国府做些其他零碎活,但这项收入肯定是没了。

生产力是否增加了呢?没有。地还是这些,果蔬花木还是这些,活还是这些,收入还是这些。不过是做了调配罢了。“将此有余,以补不足罢了。过去是谁有余呢?匠人的工费;补谁的不足呢?主要是大观园的不足,老妈妈不过喝点汤罢了。那个工费很多吗?我认为也不多。为什么探春认为多呢?因为工费肯定有管事儿的贪污啊,谁管他们呢?自然是王熙凤和平儿了。

所以,探春的改革,表面是大观园的改革,其实是折损王熙凤的势力范围,以增补大观园的收入。表面看是让老妈妈们有了专办的权,有了牟利的动力。但实际上,是夺王熙凤的权,夺王熙凤的利。“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实际上权和利是紧密联系的。利的本质,看起来是经济,是钱。实际上商品交换的前提是你拥有这个东西的“所有权”,支配权。实际上它是权力。

所以,探春改革的本质就是权和利的重新分配而已。取王熙凤的有余,补大观园的不足。所有的改革,其本质,莫不如此。

那么,王熙凤会接受吗?会让步吗?会妥协吗?

我认为关键要看让出多少。

这一项改革,涉及总金额合计大约就是:四百银子(400两)。

到目前为止,探春的改革:去除学杂,每年24两,动的是王夫人、李纨、赵姨娘的权和利;胭脂钱,大约每年120两,动的是姑娘们的权和利,背后是买办、王熙凤的权和利。

我想告诉诸位的就是,每一个改革,如果不是生产力的跃升,不是增加生产人员,那就一定不过是权和利的重新分配而已。

我在前面说过,探春未动自己级别以上人的利益,那么,现在看来,王夫人、李纨、王熙凤、还有同级别姑娘们的利益都动了,对不对?那我先前说的还能成立吗?

看似不能成立,因为的确已经动了。

那么,动了多少呢?

王夫人、李纨、赵姨娘合计才24两,姑娘们120两,王熙凤400两,总共合计才544两。这又算得了什么呢?从数量上来说,前面是象征性的;中间是表率性的;最后一项才是稍微具有惩罚性的;这样的利益调整结构,倒是大家要注意的了。

结论就是:所有改革必然是权和利的再分配,动多少,动谁的,怎么动,这才是关键问题。对象是谁、结构升降、数量多少,就是改革的三要素。各位细思量,是不是这样的。

拿着个衡量古往今来的任何一次改革,都是没有问题的。

具体例子,我就不举了,有心人,自然会运用这个模型的。

改革越到后面,阻力越大,特别是动的比较多的时候,怎么可能由着自己性子来呢?

不信的话,我们下节说给大家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