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南草:年味余香
漠南草
正月十五闹元宵,窗外锣鼓声、歌声此起彼伏。这是中国年的高潮,勾起了我的回忆。
儿时,父亲是教师,母亲也教书。临近年关,爸爸总要写几天的对联,我负责给爸爸拉对联,摆放对联、再将每家每户的对联分开。有时有人家将对联贴乱了,爸爸还得补写。农家过年凡是能贴对联的地方,都要贴上对联,各是各的词,各是各的内容。
各家的对联取走粘贴好,我跑去看。红色的对联弥漫着温暖、文化、喜庆的气息,深深地弥散于我童年记忆;红色的对联象红色的飘带将年月分开、总结、期盼、联结、延伸、传递。
中国北方的年,家家贴窗花、挂年画。以前,农家的窗户是木质的,分成大小不等的正方形格子,女人们用自己的巧手,将用七种颜色的纸,剪出人物、花、鸟、草、虫、动物、故事。七种颜色的窗花分别贴在每木个格子里。我记得有回娘家,小儿抱鱼、老虎、狮子、喜鹊登梅、蛇盘兔等等。我家窗花是妈妈请人来剪。有时我会偷着剪她们夹在书本里的窗花,常常是将一叠窗花戳的一塌糊涂,然后偷偷夹回书里。她们总是气的向妈妈告我的状,我于是被妈妈骂的灰溜溜的,然后躲在奶奶家。后来我竟然学会剪窗花,但因父母工作调动,城里的家是玻璃窗,不用贴那么多窗花,好不容易偷学来的手艺也丢了。
以前,毛泽东主席的画像是家家必挂贴的年画。小时候大人总是抱着孩子问:这是谁?孩子们用手指着回答说毛爷爷。大人就会夸孩子聪明。人们用这种方式将开国领袖毛泽东印在了下一代人的心里。
我小时候是样板戏流行的年月,年画有《红灯记》里的铁梅、李玉和提着灯,《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等。还有抱着鱼的胖娃娃和色彩斑斓的花鸟。这些年画贴在刚刚粉刷过的洁白的墙上,满屋子色彩斑斓,蓬荜生辉。窗花、年画将大自然的色彩、历史的色彩、时代的色彩、岁月的色彩、生活的色彩、生命的色彩,人们对未来的期盼浓缩在喜庆的家家户户,也将中国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用艳丽的颜色、直观的艺术播撒在民间。
最忆童年过年的味道。奶奶早早将馒头、豆腐、油糕、包子、饺子、粉条、卤肉、米酒、炒面、炒米等等的年货准备好,那种忙忙碌碌、热气腾腾景象,那散发在童年记忆中的年味历久弥新。
放炮,是中国大年的传统习俗。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嗵嗵的马雷炮声,不绝于耳。炮声似乎宣布旧岁的结束,新的一年又来临了。在我的家乡,当时没有礼花炮,但过年的气氛依然很浓郁。当大人们放过炮,孩子们就抢着捡撒落的小鞭炮。我将捡到的小鞭炮藏在衣兜里,直到炮捻儿掉了,没了炮捻儿,就学大孩子们,将小炮折断,用火一点,只为听“哧”的一声。有一次我勇敢地将一个小鞭炮绑在一根棍子上,然后用香头点着,听到“啪”的一声,心里高兴极了。只要爸爸放完鞭炮,我就和妹妹抢着捡拾没燃放的小鞭炮。后来我敢将小鞭炮拿在手里燃放,但不能让爸爸、妈妈看见,否则会挨骂。
干干净净过大年,是中国年的又一传统习惯。从腊月开始,人们就开始扫除、粉刷、清洁、洗涤。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其实也是大扫除的日子,早上起来大人先祭祀灶王爷,然后就开始清扫、洗涤。一般总是女人负责收拾家、洗衣,男人清扫院落。过年,爷爷总是率领小叔父们将院落收拾的干干净净,再给牲畜准备过年的草料。然后义务给老年人剃头,爷爷总是将老人们的头剃得油光铮亮。有一次我禁不住摸了一个爷爷的头,还说人家的头光不流溜秋得。爷爷、奶奶和周围的人全笑了,奶奶笑着说:龟孙子,以后不能乱说。爸爸用推子义务给年轻人理发。
人们似乎要将一年来的污垢全部清除,将生活的环境清洁、美化,然后再将自己在岁末荡涤,从躯体到心灵。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也是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是除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如果阳光明媚,冬日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村庄,阳光映照着红红的队联、映照着新糊的洁白的窗纸上的七彩窗花。人们上午给故去的亲人烧纸;中午一家人吃团圆饭,然后包饺子,准备年夜饭。
年三十的夜,声色味俱全。家家户户的红灯笼点燃、高挂。鞭炮、二踢脚声响彻新年的夜。一家人团团圆圆吃饭、喝茶、喝酒、叙旧、展望来年的年景、生活。
大年初一,大人、孩子穿着新衣、提着礼物给长辈拜年。小时候,我和弟妹们的过年衣服都是爸爸自己看着书剪裁,用缝纫机缝制,然后妈妈再缀上红枣、糖块、大祘、蛇头骨铜钱、小铜铃铛和用丝线做的彩色流苏,缀在衣服上。给长辈拜年,男人作揖,女人问好。正月初一,是辛劳一年的爷爷、奶奶最清闲、最风光的日子。爷爷、奶奶盘腿座在炕上,炕桌上摆着过年食品,享受着儿孙、儿媳、女儿、晚辈新年的拜年祝福。我小时候也学着爸爸给爷爷、奶奶作揖,记不清是谁告诉我,女娃娃不用作揖。
记得我上中学时,因父亲的工作调动,我家搬到镇里,镇里的拜年队伍很壮观。妹妹的同学、弟弟的同学、我的同学们总是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同学聚在一起给同学、老师拜年。父母的本家、亲戚、同事、同学、故旧也是一拨一拨相随着拜年,队伍之庞大,场面之热闹至今记忆犹新。
大年过完过小年,正月初六是小年,过小年不再那么忙碌,人们轻松了许多,但依然不失热闹。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年的高潮。
扭秧歌、闹社火,将中国年的年味从一个个家庭、家族飘散到村村寨寨,大街小巷。
记得我儿时,因爷爷在村里德高望重,又是解放前的老共产党员。村里的秧歌队早早来给爷爷拜年,红的、绿的、黄的、蓝的绸带在爷爷家院子里随着秧歌步、歌声飘舞。还有划旱船的,那个扮艄公划船的演员最滑稽,后面还跟着个老太婆,手里拿着笤帚,是男扮女装,扭来扭去,逗得人们直乐。浓妆重彩的演员们、喜庆的歌声,挤来看热闹的乡里乡亲,让平时寂静安宁的村庄,热闹喜庆。
有一年秧歌队要扭勾灯的秧歌,奶奶家早早地准备了三十六盏彩色小纸灯摆在院子里。小纸灯闪闪,彩稠飘飘,鼓声、锣声、镲声阵阵,欢声笑语一波一波,回荡在家乡大年的时空。
多年以前,在东胜的伊克昭公园,每到正月十五,观灯、看大戏,转九曲黄河阵。全东胜的人一波一波涌向公园。记得有一年,我也领着女儿与人流一齐转九曲黄河阵,直到抱了老龙杆,黄河阵才算转完。人们说抱了老龙杆,吉祥如意,一年顺利,无病无灾。人们在细细的绳子盘绕的九曲黄河阵中有秩序地转着、转着,过“胜州”、走“徐州”到“苍州”……,聚精会神,一往无前,在幽暗的灯光下,只为摸摸老龙杆。当你转完,看别人转时,不禁贻笑自己。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节日。后来我发现,中国的节日都是有故事的,而且故事总是前人用生命启迪后人,引导后人。中国人喜欢和平。在祥和平安的年月,节日让勤劳的中国人虽然年年辛劳,但因节日的娱乐,以至在日复一日的岁月中,生活不单调枯燥、人生不寂寞乏味,生命充满故事与期盼。
中国年为什么前后延续近一个月,年中有年,年中有节。我想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热爱生活、也是最会生活的民族之一,中国也是一个有着顽强斗争精神的民族,中国更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这些中国精神、中国文化漫漫地、深深地融进岁月,融入中国人的在节日里,也融进中国人的生命里,浓缩在中国年。中国年,是辞旧迎新的节日,中国年是岁月轮回纪念,也是新的日月的开端。
中国年如酒,让一代代中国人酿造的醇香绵长。中国年是舌尖上美味,把中国人的智慧烹调在年夜佳肴。中国年是亲情、友情的召唤,路途再遥,也要回家过年。中国年是中国文化、礼仪的传承。年味余香,历久弥新。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