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朱友宏:皮匠半孔明

乡村手艺人系列

皮匠半孔明

作者:朱友宏

城里人常认为乡村人呆傻木讷,这其实是个误解,他们在城里人面前表现出来的木讷,是因为他们对城市环境的陌生,是在颐指气使的所谓城市人面前的自卑,而当他们一回到乡村,便如鱼游回溪水,从表情到语言立刻鲜活起来,只从他们相互戏谑时的语言便能看出他们的睿智和幽默。前村的张老大爱好辩论,乡村人叫“抬杠”,凡事都要和人争论一番,且不赢绝不收场,大伙都叫他“杠后开花”,也会叫他“常有理”;俺村的刘四天生有点儿斜视,看人总给人感觉是用余光瞟人,大伙便叫他“看不起”;我本家的二哥,说话结巴,说话总是“斗、斗斗……”大伙都叫他“斗到底” ……而皮匠吴文化,大伙儿都叫他“半孔明”,你想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他只是一个皮匠,自然只能算是半个孔明,再加上他天生近视,总戴个镜片厚厚的眼镜,看人总得伸长脖子凑近了瞅,可不就是“半孔明”吗!

乡村里的皮匠,制不了革,做不了皮衣皮鞋,其实就是个补鞋的。在我的记忆里,皮匠吴文化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中等个头,除了戴着厚厚的眼镜,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秃顶秃得脑门儿锃亮,这在那时的乡村里很是另类,只有读书的当官的用脑过度才会秃顶喱,一个乡下人不用多少脑筋,秃啥顶呀?皮匠老吴逢集时在街头出个摊子,不逢集就挑个担子走村串庄做生意。那时候补鞋匠的生意很红火,乡村人生活穷苦,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鞋子更是如此,一双解放鞋穿久了,脚指头的地方拱了个窟窿,找鞋匠补补,

又能穿上年把。要是买了双皮鞋,那更是金贵得不得了,新的要打上鞋掌,以防鞋底磨损,且唯有这样走起来才能刚刚作响,否则和穿布鞋还有区别吗?穿得久了,鞋面坏了,要补,鞋底坏了要修,甚至换个整鞋底。雨靴坏了个窟窿,要找鞋匠打个补丁,夏天时,塑料凉鞋鞋绊儿断了,找鞋匠用烙铁补上……反正那时,鞋匠一年四季都有活做,收入想来也是可观的。

鞋匠老吴,挑着担子走进村来,担子一头是一只有着许多抽屉的小矮柜,各个抽屉里装着锤子、錾刀、剪刀、胶水、鞋掌,各种颜色、各种粗细的麻线、尼龙线,一头是一只大木箱,装着一台补鞋机,两三个小马扎,夏天时则会带着一个小火炉再加几把烙铁,他在村中的树底下停下,把手摇的补鞋机摆在箱子上,把铁的鞋楦子放在地上,摆好带来的两三个小马扎,扯着嗓子吼上一声:“补鞋喽!”然后便兀自坐下静等。不一会儿主妇们便三三两两地带着各种旧鞋围聚他的摊子前,“半孔明,补双球鞋几个钱?”“半孔明,换个鞋底多少钱?”“半孔明,我这双鞋鞋底绽线了,三毛钱能给上吗?”……

村里的孩子们往往比主妇们来得还早,按理说,补鞋匠做活实在没有看头,除了慢吞吞的摇那个补鞋机,其他的和村里的主妇们纳鞋底没啥两样,且补鞋摊前还一股子臭鞋味儿,我们之所以喜欢聚拢在他的跟前,是因为我们喜欢听半孔明说话,他说起话来像唱莲花落,据说他年轻时就是唱莲花落要饭的,后来才学了鞋匠。他脾气极好,我们小孩子都叫他“没脾气”,任你说什么,你总是一脸的笑容,不急不躁,说起话来有板有韵。“死半孔明,就上半个鞋底能要五毛钱?

你抢钱呢?”他眯着眼睛:“大姐、大姐你生什么气,补鞋的其实也不易,一针针上,一线线纳,还得胶水和橡皮,五毛钱,富不了我,穷不了你,你穿上跟新的是一样的!”“半孔明,这球鞋就补个小窟窿能要两毛吗?”“大窟窿、小破洞,费的工夫都相同,线不值钱、布不值钱,我忙了半天值两毛钱。”……

看他补鞋,也能看到一些趣事。记得有一回,一个小媳妇把丈夫的一双旧皮鞋拿来补,说好了五毛钱,小媳妇就回家做家务了。半孔明在修鞋时,发现鞋壳里藏着一张十块钱的票子,他把钱装进口袋。等小媳妇回来拿鞋时,扔下三毛钱:“就三毛了,没有钱了。”半孔明不同意:“不行,再给两毛。”“真没钱了,就三毛,要不你就把补丁拆了,不补了。”半孔明也不生气:“姑娘、姑娘你别逞强,我说个情况你就慌,你早也忙、是晚也忙,又喂猪来又喂羊,挣的就是个家富强,可有人和你不一心,鞋壳里面藏私房。”说完从口袋里变戏法一样亮出十块钱:“说吧,给我两毛,还是要这十块?”周围人都笑了,小媳妇脸都红了,从老吴手里抢过十块钱,又从兜里掏出一张五毛的:“都给你了,不用找了。”老吴收下五毛钱,把刚才给的三毛钱还给小媳妇,嘴里又开唱了:“走南的、闯北的,手艺人吃的是手艺,你的钱、是你的,外财不发俺命穷的……”

主妇们把旧鞋子扔下,讲好价钱之后,大都回家去各做家务,这时候半孔明只顾埋头做活,不再唱莲花落似的说话,我们小孩子看得未免有些枯燥。大家开始央求,“半孔明,唱一段呗。”他闷头不吱声。“没脾气,唱一个吗!”他抬起头,推推鼻梁上的眼镜,瞅瞅我们,

还是摇头。我们自然知道他要什么,于是一、二、三一起大喊:“吴大爷,唱一个!”于是他嘿嘿的笑两声,手里的活计并不停下:“那就唱一个,小子们听好了!”然后清清嗓子,“哎,嗳,你赤条条来,你赤条条去,一辈子就是一场个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逞强好胜惹什么气,你哄得了天,你哄得了地,就是哄不了你自己,今天演丞相,明天演皇帝,就是演不像你自己……”于是我们就杂七杂八的笑:“吴大爷,你唱错了,哪有人哄自己的,演自己还有演不像的……”鞋匠老吴推推眼镜嘿嘿的笑着,点着我们额头:“哟哟哟,是错了,你们不哄自己,更能演像自己,可我们大人就不行喽!”

再往后,乡村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鞋子不破都不穿了,补鞋匠的生意也就渐渐清冷了,皮匠老吴只在逢集时在街上出个摊子,再不走村串庄了。

上天回老家,看到了他的摊子摆在街头的一角,依旧是那几样老工具,箱子矮柜更旧了,七十多岁的老吴,身体似乎缩了一圈,没有头发的脑门也不再锃亮,皱巴巴似个干桔子,中秋时节并不太凉,他却已穿了件夹袄,缩着身子蹲在摊子旁。我上前打了招呼:“吴大爷,你好啊!”他抬起头,脸色呆呆的,侧着耳朵朝我,我知道他的耳朵有些聋了,便走近了些大声说:“吴大爷,还认得我吗?”他摇摇头,我又大声说:“小时候,我就爱看你做活,听你唱莲花落!”他有些得意的笑了:“老了,老了,唱不了了!”“你老生意可好呀?”他嘿嘿的笑了:“哪有生意,摆个摊儿在这儿,图的就是多看几个人!”

摆个摊儿图的就是多看几个人,老皮匠“半孔明”“没脾气”这回可演得像自己了!

名家专辑快捷阅读,回复作家名字即可


毕飞宇|陈忠实|池莉|曹文轩|迟子建|格非|韩少功|贾平凹|老舍|李佩甫|刘庆邦|沈从文|苏童|三毛|铁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忆|余华|严歌苓|阎连科|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


博尔赫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卡尔维诺


国外名家作品合集,回复“合集”,便可快捷阅读

(0)

相关推荐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鞋匠

              乡村记忆--鞋匠                     文/游传化       在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里,城市的街头巷尾,农村的墙根树下 ...

  • 河源街边摆摊补鞋修雨伞的补鞋匠,却没有腿,用双手去丈量世界

    大家好,我今天向大家推荐一个来自河源市和平县身残志坚的农村青年一黄华泉.他曾经也是一名残疾人运动员,获得过广东省残疾人运动会举重比赛的银牌和铜牌.退役后为了生活,他向老师傅们学习补鞋修雨伞,现在在和平 ...

  • 【山西】畅月珍丨小说/补鞋匠宋婆婆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畅月珍:笔名美丽人生,山西省万荣县六毋村人.生于六十年代末,爱好阅读与写作,作品散见<运城日报><京华时报><万荣人报>等.作品有<下棋 ...

  • 小说看台 | 周耘芳:皮匠店

    皮 匠 店 周耘芳 皮匠店在古镇最北边,两间青砖黑瓦老房子,紧靠秀水河边,清清河水涓涓流畅,河边杨柳摆动,皮匠店清静而凉爽. 叮叮.咚咚,今天,古镇是热集,皮匠叔早就在店里忙起来,巴掌大小店子里,里屋 ...

  • 老鞋店、老鞋匠

    老鞋店.老鞋匠                                                刘述涛 <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正行酒间,左慈足穿木履,立于筵前. ...

  • 鞋 匠(小小说)

    南环路上,土地局大门外向西,有三个鞋匠:自西向东依次一溜儿排排坐. 这里有鞋匠应该很早了,十多年前我搬家过来的时候,就看到有人在那里修鞋.不过,当时只有一个鞋匠,就是这里最早的那个:一个重度残疾人,一 ...

  • 璩向东 || 鞋匠王师傅的无常人生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璩向东,江西余干人,中学教师.2006年退休后赋闲在家,乐于读书和爬格子,寄人生喜怒哀乐于笔端.曾在璩氏家族西安网和"黄金埠之窗" &qu ...

  • 曾经日入数百元的行业,如今生意惨淡,究竟是因为什么?

    在过去的城市或乡村街头,我们能够见到最多的手艺人恐怕就是补鞋匠了.反正在我们这里小镇的街头上,最起码有七八个补鞋匠分散在街头上的各个角落里静等着补鞋顾客的光临.在这七八个补鞋匠当中,就有我初中的一个同 ...

  • 皮匠用磨刀棒制作

    皮匠用磨刀棒制作

  • 关于乡村的记忆

    已是深冬时节,地里已没有什么农活可做了.出土的麦苗在微微的寒风中全都蜷缩在地面上,显不出一丝丝的生气.几乎所有树木的叶子已全部掉落,只剩下一条条干匝匝的树枝在风中摇曳着.干巴巴的天空挂着一轮模糊的太阳 ...

  • 屈树东:冬日里的暖阳|散文

    薛卫中:"闲书"人生|随笔 文/屈树东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已是数九寒冬了,瑟瑟寒风给人带来了阵阵寒意,许多人穿上了臃肿的棉衣,上班路上我总会留神街上药店门前是否有一位残疾人, ...

  • 苏州一双鞋

    <姑苏晚报>2021年10月11日 B08版 华致中 古城鞋业,历史悠久. 早在宋代,苏州就出现了鞋子手工作坊--乘鲤坊已有铺作经营.乘鲤坊,南宋时名字,明嘉靖年间改因果巷至今.另外,早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