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不要为了考试背一篇作文,甚至就用这一篇作文包打天下
语文学习中,作文始终是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的事情。
考试作文到底该如何准备,是准备一篇文章背诵下来吗?是考试的时候直接照搬上去吗?
还真有一些学生是这么干的。为什么会这么干?他们说从从开始写作文老师就是这么教的。甚至有的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了一篇作文,然后就一直用到初三。
这样荒唐的做法,怎么能提高作文水平呢?写作可不只是为了应对考试作文,将来处处都要用得上的。所以,功利心要不得,还是要功夫在诗外,日常要多读所写才行。
多读是输入,多写是输出,有了输入,才能有输出。不要想着临时抱佛脚,那时候佛非但不让你抱,可能还会踢你呢。
区里期末统考,其中一篇作文的题目是“遇见”,在评阅作文之前,我写了一个关于这篇作文的题解。在全年级统一评阅之后,我看到我们班的两篇学生考场作文,觉得还不错,就让这两位同学把作文录成电子稿,分享给大家。为了公众号阅读的方便,我在某些地方做了重新分段处理,但内容和原文完全相同。
这两位同学作文的共同点就是都是考场上现写的作文,而不是带了“成文”上考场。平常的考试,我很主张这样做,这展现的才是真正的写作能力。我在这两位同学的作文后面,做一些点评,也说说作文背后的故事。
【题目】
世间一切,皆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请以“遇见”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得使用本试卷中的材料。
【题解】
本题导语省略号之前的部分,对“遇见”做了一些解说。要读懂这个解说实际上暗示了两点,一点是遇见是两者的相逢,不能是一者的孤立存在。另外一点是遇见需要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是一者对另外一者的影响。
不限文体,可以写成记叙文,写遇到人,遇到事,遇到景,甚至遇到一本书,一个动物皆可;也可以写成说明文,写某物遇见某物,会有怎样的状态变化也未尝不可;还可以写成议论文,写对于遇见的认识和感受,也无可非议,只要不是诗歌就可以。实际上学生更可能受到试卷阅读材料的影响,写成记叙文,写遇见某人。
【学生作文】
遇见
莫子涵
我遇见了一本书,我与它的遇见,让我暂时跳脱出我所生活的城市,体验从未体验的美好。
妈妈给我买回这本书,我缓缓捧起它,封面上用油彩画出的翠绿草原和湛蓝天空充满我的眼眶,一股草原的风拂面吹来。
这本书不太厚,两百多页,按我的阅读速度,两三天就能看完。我坐在床头,翻开书,一页一页小心翻着,连目录也不放过。当开始读正文时,我变得更加谨慎起来,一个一个字读着。我慢慢地、一点点地,置身在新疆的大草原上,脚底软绵绵的,远处有星星点点的牛羊在低头吃草。我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阿勒泰。低矮的毡房零零散散,散落在草原上。房里热气腾腾,风吹的毡房摇摇晃晃。
作者扔给我一顶头盔,戴在头上,沉甸甸地,走出去,一辆摩托车停着。我跟着作者坐上车,我在后座,引擎声隆隆响,还没等我坐稳,车就开出去了。风打着脸,头因为被头盔压的生疼所以摘下。我转头看着一路的风景,绿色渐渐变淡了,取代它的是土棕色,风沙也随之变大,我狠劲用围巾围住嘴脸。大地全部都是棕色,偶尔有几棵枯树矗立着,戈壁高耸,天和地之间被地平面分割开来,天还是那么蓝,几只鸟在盘旋着。
我的身体突然前倾,车停了。我反应了好半天,转头望去,作者正弯腰捡些什么。我跳下车,把头盔挂在脖子后面,也学着作者的样子,把土扒开,翻找着。一抹透亮的红在土中出现,我用食指和拇指拾起,定睛看着,这石头里隐约有些红色血丝。“是玛瑙!”我大喊,声音回荡在荒凉的戈壁滩上。
像用橡皮抹去般,眼前的画面被一点点擦去,我眼前的不再是停着摩托的戈壁滩,而是我的房间。我深吸一口气,合上书,躺倒在床上。脑海中又不停闪过刚才的一幕幕,这是梦还是现实?下一次的旅行会是怎样的?是否还能再去一次戈壁滩?我坐起来,拉开窗帘,街道车水马龙,我笑了笑,内心无比轻松。
遇见这本书,仿佛遇见了一次旅行,让我在现实与幻想间交错纵横。遇见这本书,让我暂时摆脱生活中的烦恼与琐碎,可以自由奔跑在草原上。遇见《我的阿勒泰》,遇见草原,遇见自由。
【评语】
考试之前的一段时间,我就看到莫子涵同学在课间甚至课上抱着李娟的这本《我的阿勒泰》在看,我想她也不会很功利地去想考试的时候就写与这本书有关的内容吧。是因为她真爱这本书,真的读出了感觉,才在考试的时候灵感突发,很自然地下笔成文吧。
文章的层次感很好,开头点题结尾扣题,而且,能够由浅入深,开头只说遇见美好,结尾升华为遇见自由。中间的部分看似是在复述这本书的内容,但又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有自己的剪裁,这是真正用心读书,真正喜欢这本书的结果。
文章还好在有思考,有认识,这种思考和认识,显然不可能只是读了这一本书的结果,而是日积月累,不断读书才可能达成的深度。
【学生作文】
遇见
陈涵宇
遇见本当是人生中普通的事了,但遇见这位语文老师,是使我终身难忘的。
他长得其貌不扬,剃得亮亮的光头,一对有点飞起的眉毛下面是一对瞪得大大的眼睛,鼻梁上架起一副眼镜来,身材也有些胖……一眼看上去,几乎设什么书生该有的神气,我第一次看见他时,甚至以为他是站在讲台上维修设备来的。直到他开口说话了,我才得知这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的老师说起话来抑扬顿挫,每个字掷地有声,在教我们理解文言文或什么没听闻过的东西时,他也会放慢速度,或是加重语气,这才叫我看出些语文老师的样子。
他还教我们:学语言是要在环境中获得的,是要时时处处去学语文的,凡是有字的地方,都应当去看一看,那是非常有趣味的。他上课不大讲课文,讲的是道理、是方法,常常要引用一些古人的话来佐证,讲到相关的著名的文段时,他就一定要打印成卷子发给我们,上课来讲……
他教我们如何看待事物,要多方面、多角度去看,要多想,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他还教我们一个人如何立身处世的道理,这时他便又要引经据典了,他把一根白粉笔折成两半,拿着其中的一半在黑板上写起来,那粉笔与黑板碰撞,发出声音,老师自己也品读起来,每一个字又掷地有声地从他嘴里冒出来。他那光溜溜的脑袋也要跟着晃几晃。我们的老师,一定是博览了群书的。
他讲东西是格外吸引人的,使你沉浸在其中,思考着,忘记了其他的一切。即使你昏昏欲睡,趴在桌上,也是会竖起耳朵听的。
我又想起了那站定在讲台上的身影,他那先溜溜的头和盖着两个镜斗的眼睛是智慧的。遇见他,真的是受益的,遇见他,是幸运的。
【评语】
陈涵宇同学有非常丰厚的积累,常常在课上,我引用到某一首诗,说到上一句,在很多同学还在愣神,觉得这首诗从未读过的时候,他就能很快接上下一句。我让学生做记忆存折,有些人随便对付写几首交上来就完了,他则不然,会交上来厚厚的一大本。一看就不是当成一个任务来完成的,而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