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8)
本篇要目:
********************************
1471.保安古屯田寨堡古建筑群
明至清 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
1472.东关清真大寺
明至民国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
1473.赛宗寺
明至民国 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
1474.文昌庙
清 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
1475.珍珠寺
清 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
1476.拉加寺
清 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
1477.石藏寺
清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
1478.阿河滩清真寺
清 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县
1479.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群
清 青海省海东地区循化县
1480.湟源城隍庙
清至民国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
************************************
1471.保安古屯田寨堡古建筑群
保安古屯田寨堡古建筑群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是由保安堡、年都乎城堡、郭麻日城堡、吾屯城堡组成。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明万历二年(公园1574年)重新扩建。明万历后,保安四屯在保安堡中军千总王延仪带领下,忠于明朝,守卫此地,并在计屯(年都乎城堡)、吴屯(吾屯城堡)、李屯(郭麻日城堡)、脱屯(保安古城)等四屯筑建城堡,防御“西海蒙古”。明末清初,兵源和粮饷仍出自四寨堡。清代雍正后增设营制,增设都司衙门,在堡内修建兵营、兵房及马房共500间,增募兵骑500余人,形成甘青地区历史上重要的口外重镇和军事阵地,成为明清中央政府在隆务河流域控制各部落的一个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保安堡(含铁城山古城)。保护范围:保安古城保护范围东、南、西、北以堡墙外第一排院落外侧为界。铁城山古城保护范围东、南、西、北以现状堡墙外延30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保安堡保护范围外第一排院落东侧现有道路。西、北至过村省道。南侧:保安大河以西,沿保护范围外延100米;保安大河以东,沿保护范围外延70米—200米,至现有河流、道路。此范围为保安古城和铁城山古城两处的建设控制地带。
保安铁城山古城位于保安镇保安村河西铁城山上,距离同仁县城12公里。唐景云元年(710年),吐蕃东扩时,在铁城山筑城,驻军设防,作为东进的前哨。唐天宝十三年(754),哥舒翰击败吐蕃,在原址内建“振威军”。唐至德元年(756),复陷于吐蕃,后铁城几易其主。宋朝时又修筑碉堡、门楼、营房、操场等。元、明、清各朝代加修城防,又驻军防守。
古城城内呈簸箕形,从东向西倾斜,城墙以红土夯筑,依地形而成,形似雕巢,故又名雕巢城。
铁城山城池依地势修建,周长870米,其中东墙350米,北墙140米,南墙210米,西墙70米。城角筑碉堡,城门筑门楼。只开西门,通道仅为一条狭窄石径。
郭麻日堡。保护范围:东至堡墙外道路,西至堡墙外道路,北至堡墙外道路,南至堡墙外现状陡坎。建设控制地带:东至省道西侧,西至村落主要建成区西侧,北至村落北侧河道南岸,南至村落主要建成区南侧(现小路北侧)。
郭麻日寺藏语称“郭麻日噶尔噶丹彭措林”,意为“郭麻日具喜圆满洲”。位于青海省同仁县治北5公里处,为叶什姜活佛的下属寺院,初建于明万历年间。《安多政教史》载藏历铁鸡年(疑为1741年),叶什姜活佛于该寺建三层楼式弥勒殿1座,首创正月祈愿法会,成为该寺主持活佛。
郭麻日古城被誉为中国两千年屯垦戍边史活化石,是同仁地区年代最早乃至国内保留最为完整的古堡之一。2006年,郭麻日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确定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青海省唯一被命名的村子。据介绍,古城堡初建于公元7世纪,是一座镇守边关的军营城,距今有700余年的历史。古堡的东门为正门,用红铜铸造,故郭麻日为“红色之门”。古堡内除了相互贯通的巷道外,没有多余的回旋空间。巷道内大部分地方宽不足一米,窄处只容一人通过。村内的每一个院落就是一个军事防御单元,站在屋顶上可以用墙头当掩体。所以,敌人无论进入哪条巷道,无论往哪里躲藏,都会在村人的射杀范围内,颇有几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魄,而村内的城墙、巷道设计之奇妙,结构之复杂,布局之精巧,令人惊叹。置身村内,如果没人引导,你会觉得整个巷道就是一个未知的迷宫,难免会感到几分恐惧。
年都乎堡。保护范围:东至内堡东墙外道路东侧,南至内堡南侧陡坎,西以堡墙为基线外延10米,北以堡墙为基线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东侧村内公路,南至南侧河道北岸,西至村落主要建成区西侧,北至年都乎寺南侧院墙及延线小路北侧。
年都乎寺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年都乎寺由丹智钦初建,第三世夏日仓根敦赤列(1740一1794)时期成为隆务寺属寺。寺院规模不大,一共就两间大殿,僧房也不是很多,寺内珍藏有精美的壁画,在国内寺院中堪称至宝。
青海同仁古堡年都乎村寺庙、古堡、传统技艺、民俗等传统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及保护现状,对年都乎古村堡的保护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阐释了自己的观点,提出在保护中发展的建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堆绣、唐卡、民俗;要整体保护名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积极发展旅游业。
吾屯堡。保护范围:东至堡墙外小路西侧,南至堡墙外小路南侧,西至堡墙外小路西侧,北至堡墙外第一排院落北侧。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村内公路东侧,南至吾屯上寺南侧小路,西至村落主要建成区西侧小路,北至村内公路北侧。
吾屯寺坐落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东岸的吾屯村,分为吾屯上寺和吾屯下寺,离县城7公里。藏语称“噶丹彭措曲林”(意为“具善圆满法洲”),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吾屯寺与年都乎寺、郭么日寺、卧科寺并称“隆务四寨子寺”。
2013年3月5日,保安古屯田寨堡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72.东关清真大寺
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宁古城著名的建筑,位于西宁东关大街路南一侧。寺院占地面积1.194万平方米,大殿本体占地面积1102平方米,南北楼各363平方米。东关清真大寺,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到破坏,又不断修建,现存的建筑是1913年时重建,1946年时改建并扩建,1979年时又重修,是我国西北地区大清真寺之一,该寺建造雄奇、坐西面东,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雕梁彩檐、金碧辉煌,大殿内宽敞、高大、明亮,可以同时容纳3000多穆斯林进行礼拜;殿内和整个大寺处处都显得古朴雅致,庄严肃穆,富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
大殿上装饰有金光灿灿的藏式馏金宝瓶。据说,这只宝瓶是大殿修成后,由甘肃拉卜楞寺的僧众集资捐送的,为国内清真寺所仅有。大殿内的几根巨大的柱子,则是由互助佑宁寺从寺院的松树林中挑选赠送的。此大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纯系砖木结构东关清真大寺建筑坚固,结构严谨,外形宏伟壮观,内部清静素雅。大殿南北两侧是两座两层的厢楼,为歇山式,建筑。大殿和厢楼紧相毗邻,浑为一体,十分协调。这三座建筑是该寺主体,也是寺内的精华所在。整个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描金涂彩,显得艳丽华贵,蔚为壮观。
东关清真大寺,大殿前和厢楼之间是一块占地约2.8万平方米的广场。场内铺着青石板,石板虽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却巧排密布,平整如镜,不露泥土。因此,晴天无尘埃,雨天无泥泞。广场外是花岗岩巨石砌成的前三门,三门高约五丈,宽约七丈,显得古朴庄重,雄伟崇宏。三门两侧耸立着两座高大的鸣经楼,也叫喧礼塔。塔顶装饰有两个非常精致的小经筒,据说是湟中塔尔寺赠送的宝物。出去前三门,是一个三角形的小院。出了小院便是临街的西式大门,门顶上方,嵌有"东关清真大寺"六个金光闪烁的大字,同鹅黄色的大门溶为一色,赏心悦目,格外雅观。
1997年西宁市政府决定对其进行改造,并于1998年5月14日举行改建工程开工典礼。在重门前修正门三层主楼一幢,与原中五门、大殿处同一中轴线,正门主楼下设五圆拱门,楼顶两侧各建一高达45米的圆拱顶式宣礼塔,楼底设地下停车场;主楼临街一侧为六层商贸综合大楼;南侧建五层楼,作为寺管委会办公室、会客室、宿舍、教室、餐厅等。全部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建筑结构,建筑面积12370平方米;工程总造价1300万元。1999年11月12日,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清真大寺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人面前,成为青海省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之一
2013年3月5日,东关清真大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73.赛宗寺
赛宗寺,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西偏南,在今桑当乡西18公里的赛宗山下。赛宗山位于兴海县中部,为安多西藏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势峻美,远远望去,酷似一头饮水巨象,象鼻下垂于寺前切莫沟中。山上沟壑纵横,洞窟遍布,苍松古柏,葱茏秀丽。传说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以及隆务寺高僧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等都先后在此活动,留有遗迹。
据有关资料记载,1958年,全寺共有大小经堂、佛塔18座,昂欠15院,僧舍150院,共计1086间,寺僧519人,加上同仁地区的修行僧人共619人。该寺佛像、佛塔、佛经以及象牙、托钵、净水杯、银灯、铜灯等贵重法器非常丰富,与格鲁派六大寺院齐名。1958年关闭,1962年曾一度开放,以后又再次关闭。1981年5月10日重新开放,先后重建了小经堂,弥勒佛殿、阿饶仓大师佛堂、菩提塔、八大灵塔、百柱大经堂等,重新修整了辩经院,修建昂欠5座,僧舍200多院,现有寺僧250余人,活佛3人。
该寺佛像、佛经、佛塔等极为丰富,与格鲁派六大寺齐名。1958年后关闭,1962年一度开放,“文革”中再次封闭。1981年5月10日重新开放,先后重建了小经堂、弥勒殿、阿绕仓大师佛堂、菩提塔,八大灵塔和百柱大经堂,并兴建了5座昂欠和200多院僧舍,现有寺僧250余人,活佛3人,由祁加活佛洛桑图丹尼玛(72岁,曾任兴海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直格尔活佛洛桑却吉尼玛(63岁,现任海南州政协常委)任寺主。活佛普什扎次正木,67岁,现任兴海县政协副主席。
2013年3月5日,赛宗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74.文昌庙
昌庙在贵德共有三处,一般特指河西文昌庙,藏语称"尤拉康",位于县城西郊六公里处的下排村西侧山坪台东坡上。文昌庙西靠山坪,北临黄河,庙前温泉河婉蜒北流。文昌庙始建于明代晚期(1590一1600年间)。据朱辑五编《贵德县续志稿》记载,"距贵德城西十四里,旧有文昌庙,创自前明……"清同治六年(1867年)文昌庙毁于一场大火,同治十三年(1874年)筹资重建,光绪二年(1876年)落成。1958年遭破坏,1982年,在旧址上按原规模建起了新的文昌庙。
文昌庙是一座依山而建的阶梯式庙宇,踏上第一层平台,一座三层的横枋斗拱组成的牌坊建筑便是文昌庙山门。牌坊三开间,中间宽而两边窄,主次有别。三开间都安装了钢管绾花的金属栅门,即美观大方,又多少透出现代建筑的气息。山门两边"工"字形的水泥基座上石狮虎视眈眈,门前对旗杆冲天而立,透露出寺庙特有的威仪和神秘。
经几十级石条台阶,登上第二平台,这里三面建有楼阁,东楼为魁星阁,塑有魁星之像.南北两侧是钟鼓楼。北为火祖阁,内塑火神、牛王、马祖三位神像。正南楼为娘娘阁,内塑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献花娘娘三位神像。
第三层平台正中建有文昌大殿,通高10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气势恢宏,突出了建筑群中的主体地位。大殿为飞椽双檐的歇山顶式横枋斗拱建筑;描金绘彩,雕龙刻凤。殿顶琉璃瓦铺面,阳光下光彩烁烁,耀人眼目。殿内泥塑彩绘的文昌坐像,威严中隐含着慈祥,"天聋"、"地哑"二童侍立两旁。
文昌,星名,又称"文曲星",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功名利禄之神,世为文人所奉祀,后为道教承袭。元仁宗延佑三年(1361年),将梓潼帝君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后,遂合二为一,统称"文昌帝君"。有趣的是,文昌爷到了青海贵德,也为信奉佛教的藏族群众所推崇,平素远在贵德以外的藏族信徒都要来朝拜。
2013年3月5日,文昌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75.珍珠寺
珍珠寺,藏语称。“觉觉拉康”。位于县城东之公里处,在今河东乡政府所在地。《安多政教史》中载,“觉觉”系汉语“珍珠”“的变音,萨班蠢噶坚贸应阔端之请来安多;)途经青海,曾去贵德朝拜包纳塔,以阔端所赠珍珠一驮为资建寺,是为珍珠寺。
按此,该寺当初建于南宋淳磁年间。历史上,珍珠寺无僧侣、寺主,历来由贡巴寺代管。寺内有正殿(二层6间)、观音殿(12间)各1座,厢房32间。
正殿殿脊复以琉璃瓦,饰以馏金宝塔,内供三世佛巨型塑像,用料金贵,造型优美。该寺于·1985年拆毁,1987年群众自行重建佛堂1座3间,现有1名寺僧住寺。
2013年3月5日,珍珠寺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76.拉加寺
拉加寺位于青海玛沁县东北部黄河北岸的拉加乡阿尼群贡(意为:大鹏展翅)山下,坐东向西,面临黄河,前有1986年建成的黄河大桥可通彼岸。距州府大武镇76公里。拉加寺初名“扎西功德林”(吉祥广安寺),后改名“甘丹扎西炯尼”(具善吉祥源地),又称“嘉样寺”,是我省黄河沿岸最著名的格鲁派寺院。该寺由阿柔格西创建,系色拉寺属寺。
阿柔格西,名坚赞鄂色(1726一1803),阿柔部落人,17岁入藏,于色拉寺杰巴扎仓学经13年,后转入下密院苦学密宗,成为博通显密的一代名僧。受七世达赖指派回青海,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建成拉加寺,并采用色拉寺杰巴扎仓教程,创办该寺显宗学院,亲自主持寺务24年,六世班禅大师曾授予他“额尔德尼墨尔根堪布”名号。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阿柔格西付权于香萨二世罗桑达吉嘉措(1759一1824)。自此,历辈香萨活佛成为拉加寺寺主。香萨系统至全国解放,共历五世,清光绪年间,清廷授“香萨班智达”名号。民国初年因赞共和,国民党政府又封为“普济法师”,是青海很有影响的活佛,在塔尔寺、德千寺、隆务寺等寺院中均建有其府邱。现寺藏有班禅大师和章嘉国师赐给香萨活佛的锦蟑。
拉加寺在1952年至1958年间有殿堂12座150间,昂欠、僧舍等1100间,全寺建筑占地700余亩,另外崔寺后右侧山坡上还建有班禅行宫1座。1958年有大小活佛29人,僧官4人,经头4人,在职堪布1人,寺僧1300多人。寺主为格西华者,大管家丹德尔,曾任同德县县长、海南州州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从1958年至“文革”期间,该寺两次被毁,造成严重破坏。自1880年开放以来,经复修后又具规模,现有大小殿堂5座397间,昂欠8座182间、转经房6间,僧舍124间,牛120头。信奉此寺的有海南州同德县河北乡、本县拉加乡、军功乡以及其他县的部分群众。现有僧侣396人,其中活佛有加哇(名青知尖措,现为县政协副主席)、加里(名安木却合,现住海南)、佐日、曼秀等,现任僧官旦增(亦名木群)。
寺院现主要建筑有大经堂,释迦牟尼殿,时轮学院,密宗学院,医明学院,护法神殿等,另有菩提塔一座。其中释迦牟尼殿为乾隆故宇,历史最久。
该寺香萨拉让的印经院曾藏有《甘珠尔》等木制经版五万余件,此外寺中原供释迦,弥勒佛像及金字《甘珠尔》等亦负盛名,异皆焚毁。现藏历史文物有乾隆时代铁锅一口,乾隆三十九年赐名“嘉禅寺”之御制碑一块,班禅大师,章嘉国师赐给香萨活佛的锦幛等。该寺现藏《甘珠尔》等佛经四千余部,并供有相传迎请自印度的佛舍利十粒及僧舍利一百余粒。
2013年3月5日,拉加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77.石藏寺
石藏寺,亦称“藏寺”、“什藏寺”等,藏语称“藏噶尔端珠惹卜丹林”,意为“石藏义成极坚洲”,位于青海省同德县治南偏东,在今河北乡东12公里的石麻地区。石藏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由第一世藏班智达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一世藏班智达本名丹巴嘉措(1737-1780年),相传为色拉寺高僧藏格的转世。他人藏学经获格西学位后,返回故乡,在青海省和硕特蒙古前首旗河南亲王旺丹多尔济帕兰木支持下,与其弟子尕科尔四世桑增嘉措共建石藏寺,并设立了显宗学院,采用色拉寺吉宗教程,属色拉寺系统。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世班禅褒赞丹巴嘉措是精通五明的大班智达,接受石藏寺为扎什伦布寺的子寺,并应邀担任该寺名誉寺主。从此石藏寺声誉大振,僧数猛至千上以上,建筑规模亦不断扩充,次第建成大小经堂、护法殿及其它佛殿和众多的活佛府邸,增设央居巴扎仓(密宗经院)。
藏班智达系统称“石藏仓”,共传五世,即一世丹巴嘉措、二世索南木群仓、三世罗卜藏智后嘉措、四世罗卜藏图丹尼玛。此后派生为两支:一为石藏仓黄江洋,1941年上生,80年代曾担任海南洲人大常会副主任;一为阿芒仓。除该系统外,历史上担任石藏寺寺主的尚有藏拉卜楞仓、拉干查仓、尕科尔仓和阿尕查仓。拒《安多政教史》记载,参果仓、噶瓦堪布、哇秀堪布、大小吉仓、大小日仓等十几系活佛均在石藏寺建有府邸。此外,第三世达赖呼图克图年智嘉措曾捐资扩建该寺经堂,从第四世根敦图多嘉措起,在该寺建有府邸,亦成为该寺活佛。
1941年,石藏寺被毁,寺僧一度流亡甘南桑科地方。1949年后,石藏寺得到恢复。至1958年,全寺建筑占地44亩,建有大小经堂二座,护法殿一座,时轮经院及办经院各一座,静房一座等。同年寺院关闭,主要建筑被拆毁。1962年曾批准开放,但未修复。
。1981年该寺再次批准开放,由黄江洋等十一人组成寺管会,重修殿宇僧舍,渐复规模。现该寺主要建筑有大经堂、小经堂、千佛殿、密宗殿、文殊殿、护法神殿、释迦牟尼殿、时轮学院、医明学院,以及三世班智达舍利塔等佛塔三座。其中千佛殿供奉三千佛殿,庄严富丽,颇有特色。寺中藏在六世班禅亲手所印佛经、四世班禅法衣等宝贵文物,堪称镇寺之宝。此外,该寺现藏有《甘珠尔》、《丹珠尔》等佛经上万部,并供奉僧舍利一百余粒。石藏寺现仍设参尼、居巴、丁科、曼巴四个扎仓,均采用色拉寺吉宗教程。附设寺办小学一所、藏医诊所一座。
2013年3月5日,石藏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78.阿河滩清真寺
阿河滩清真寺位于黄河北岸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始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明万历年间进行了扩建,至今保留了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礼拜殿、学房楼、宣礼楼、牌坊、照壁组成长方形四合院。始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撒拉族先民由黄河南岸迁驻于此所建,明万历年间进行了扩建,至今保留了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
照壁正对牌坊式寺门,木结构的牌坊高6米,风格独特,气势辉宏。寺门上方横书有“念、礼、斋、课、朝”5字。进入寺门,为3层塔亭式宣礼楼高9米。院内正中央为礼拜殿,大殿为宫殿式,分前三间后三间,共540平方米。大殿和宣礼楼两侧为学房楼和平房。寺内所有建筑都保持了古朴的原始风。
因没有严格的规划设计,这使村巷蜿蜒,渠水纵横,反而有一种古朴自然之美。因信仰伊斯兰教,盖房不讲究风水阴阳,而注重美观大方。受东部汉族地区影响,大多村民喜欢木头大房,且注重雕梁画栋。其居家最明显的标志是:大门高大气派,相当讲究;与大门相对的正房则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和客房,一般气宇轩昂,典雅华丽,其高度均在4米以上。
正房内部,大多设炕待客,炕上铺着色彩淡雅的高级绒毯。在炕下,自然少不了沙发、茶几等现代家具,这一切,与时俱进,新旧相映,给人以温馨宜人之感。有意思的是,耳房内部,无论怎么布局,总少不了澡堂等洗浴之所,将信仰精神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院落内部,喜植花草树木;院落外边,都栽高大白杨;这使得村庄布局具有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河湟居住格局的中亚风情。
进了院子,一座古塔式的中国古老建筑更是诱人不已,它是砖混结构的木塔,共三层。底层是纯砖砌的,中间有圆拱门,用小木踏梯上下,到了上面用八根通立柱,往上立起,顶层是中式的八角亭子,它在清真寺的建筑艺术中必不可少,它是用来宣礼用的,宣礼员登高,高声宣诵"真主至大,真主至大""快来礼拜,快来成功"等唤礼词,以便呼唤人们前往清真寺礼拜。
2013年3月5日,阿河滩清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79.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群
我国撒拉族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有153座清真寺。其中,青海省148座,甘肃省2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座。撒拉族清真寺从历史上形成了篱笆楼、中式古典建筑两种基本风格。从元代起,撒拉族民居是篱笆楼。楼房墙体大部分用树条笆桩编制而成,木、石、土混为一体,取材简单,制作简便。篱笆楼的楼体框架均由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用杂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草泥,既节省建筑材料,又可减轻楼体重量。同时,墙体中间为空,冬暖夏凉、透气性强。古篱笆楼通常分上下两层,上层设卧室、客房等,下层设为仓库、畜圈等。
2013年3月,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群(循化县清水河东清真寺、塔沙坡清真寺、孟达清真寺、张尕清真寺、科哇清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水河东清真寺,位于清水乡清水河畔河东村,距离县城5公里,距西宁158公里,东有国家级孟达自然保护区,北临黄河,依山傍水,山、寺、水相映生辉,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宫殿风格式建筑。
清水河东清真寺建筑规模虽不宏伟,但其大殿以雕刻精美、生动逼真而享誉省内外。清水河东清真寺大殿面阔5间,进深亦5间,分前后两殿,整个大殿由42根巨柱支撑,大殿后殿正中壁龛拱门两边,用阿文体在柳木上刻火烟纹,刻工精细,刀法极其细腻,实为木雕中的精品,大殿后殿两壁木板木上,刻有各种花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初看之,两边花草刻法与形状相似,但细观之,却另有一番景象,只见左边墙壁刻的只是花草之类,没有什么特点,再看右边墙壁,不但刻有各种花草,而且各种花草间隐约显出棋、琴、琵琶的模样,构思巧妙,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推测出此雕刻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且工匠的手艺也有高低之分。前殿与后殿之间的木板上刻有相互联结的菱形花纹,花纹玲珑剔透,刀法精细流畅,充分体现了工匠高超的手艺。据考证,河东清真寺的雕刻在全省清真寺中绝无仅有,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2013年3月5日,清水河东清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沙坡清真寺始建于明末。该寺建于明代,东西中轴线建筑布局,占地1840平方米。位于循化县孟达乡塔沙坡村,离县城30公里,距西宁183公里。塔沙坡清真寺是撒拉乡众多清真寺中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南眺风光妩媚的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临蜿蜒黄河,北靠巍峨大山。
塔沙坡清真寺寺内主要建筑有礼拜殿、唤礼楼、牌楼门、影壁,南北配房、沐浴室。塔沙坡清真寺建筑面积虽不大,但各建筑布局,设计合理匀均,形体多变,用材较大,砖刻木雕刀法细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殿院式建筑。清真寺东门前,南北建一字形照壁,高约6米,由青砖、灰瓦砌建。底座由方青砖构成,雕饰八宝图案,壁身以方青砖堆砌,壁顶呈人字形,宝瓶脊,壁照坚实美观,壁照东,生一苍劲山榆,横遮寺门,挡风遮雨,寺门东开,为四柱三楼式木质结构,顶边盘龙,正门为双扇高阔式,边开小门,门两侧墙壁内外装饰成影壁,雕二龙图案,形式精美、生动,院中矗立唤礼楼,占地面积65平方米,高17米,三层,六角形,六通柱,翼角呈宝瓶状,底层以青砖砌表墙,内用土坯砌实,每面饰以砖雕图案,围檐装饰砖雕,斗昂飞檐,楼西开拱形小楼门,北侧砖面刻有“大清乾隆二十年八月”字样,二、三层为木质结构,内外双层围栏内顶部精雕藻井,整个楼体结构复杂,气势雄伟,礼拜殿为明代建筑,建筑面积537平方米,高17米,后殿进深各五间,整个大殿气势宏伟,结构严谨。
2013年3月5日,塔沙坡清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达清真寺位于循化县孟达乡大庄村,距离县城25公里,距西宁178公里。清大公路从寺南横过,东临国家级孟达自然保护区,北临黄河,整个建筑,依山傍水,山寺相连,是典型的明代古建筑类景点。
孟达清真寺由牌楼门、邦克楼、配房、礼拜殿、拥拱北组成。牌楼式门,木结构,中间升起呈屏风式,左右开门,小屋檐顶,如意斗拱。邦克楼居中与礼拜殿成一直线,三层通柱造,六角攒尖式屋顶,楼阁式,檐下饰双下昂五跳斗拱。礼拜殿由前前殿、后窑殿组成。前殿面阔、进深皆5间,前带廊,五架梁,减柱造。后窑殿面阔,进深皆3间,斜叉梁作出井字藻井式,柱头、补间为五铺作斗拱。前廊与后窑殿屋顶皆为卷棚式,与前殿采取勾连搭方法衔接,并组成多脊式歇山式屋顶。殿内内檐装饰一周小型昂斗,后窑殿正中设圣龛,墙壁绘有中堂式壁画。
2013年3月5日,孟达清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尕清真寺位于循化县东南白庄乡张尕村(“张尕”在中亚撒马尔罕也有这个地名,是一部落的名称。元时,随同尕勒莽一起迁到这儿部落的人,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新的村落共同体,但“张尕”这个地名依旧未改),距离循化县城18公里,距西宁171公里,临平公路从寺东横过。是宫殿式古建筑类景点。
呈正方形布局,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由礼拜大殿、南北厢房、宣礼楼、牌楼大门和照壁等组成。大殿面阔5间,进深5间,带后殿,为宫殿式建筑,殿堂外观为汉式建筑,屋脊中置有宝瓶,两边无形套兽,内部结构为斗拱式,坐斗为一座大莲花斗,工艺细致。中间龛的两旁各刻有条幅中式经文图案,殿前大梁刻有套环图案,门面画有“松鹤延年”,“百禄是福”等各种形式的八宝图案,大殿正中挂有清朝兰州都督赠送的“道冠古今”的匾额,宣礼楼4层,高30米,形如宝塔,呈六角形,飞檐翘起,中有木梯盘旋而上,登临其上,微风吹拂,村庄,小河,红山由近到远,依次摆在面前,景色尽收眼底,好一派撒拉尔田园风光。
2013年3月5日,张尕清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科哇清真寺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乡科哇村内。清代兴建,具体年代不清。该寺坐西向东,平面呈长方形,四合院式。由照壁、山门、邦克楼、南北配房、礼拜殿组成。该寺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照壁与大门在一直线上,照壁居中,砖作仿木结构,束腰式基坐,顶为砖作屋檐、斗拱上覆小筒瓦,壁心为圆形砖雕龙凤图案花纹。照壁左右各开一门,门为单檐硬山顶,双扇板门,额彷门楣雕云形纹。邦克楼位居照壁后正中,平面六角形,三层楼阁式,六柱通天造,六角攒尖顶。南北配房均为面阔5间、进深2间,带走廊,单檐一面坡式屋顶。礼拜殿基高80厘米,由前殿与后窑殿组成。前殿面阔5间,进深5间后窑殿缩成面阔与进深皆3间。前殿五架梁,五铺作斗拱,前廊内顶作卷棚式,下设栅栏,殿内木板铺地,内檐下装饰一周小巧三昂斗拱,梁柱及四壁皆绘以用阿拉伯文组成的奇花异样图案。后窑殿,由斜叉式梁组成井字形藻井,内檐及四壁装饰与前殿相同,正中设置圣龛。
2013年3月5日,科哇清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80.湟源城隍庙
湟源城隍庙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城中心十字北面,修建于公元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湟源县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建筑,也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城隍庙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是三进两院布局,砖木结构,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庙舍古朴典雅,雄伟壮观,金碧辉煌,远近闻名,在初一、十五重大节日期间,游客不断,香火旺盛。
湟源城隍庙几经沧桑,几经兴衰,曾在嘉庆、宣统年间先后维修了多次,在改革开放后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逐渐成现在的规模。山门雄伟华丽,建于六层台阶之上,山门东西各树立围杆一个,围杆上下有大小两个雕斗,与山门相映成趣,也使山门显得更加威仪壮观。
山门对面的青砖照壁,高6.6米,宽10米,上面刻有花云纹图案,属于清代的砖雕艺术。
进入山门,便是戏楼,其东西两侧为钟鼓楼,“晨钟暮鼓”,早上敲钟,晚上打鼓,一般钟鼓为僧侣报时的工具,现在钟鼓设而不敲,传说一但敲撞,声闻于天。城隍庙不仅在建筑技艺上在西北地区首拔头筹,而且绘画成就也冠压群芳。
城隍殿
2013年3月5日,湟源城隍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