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友 | 门槛
花洲文学
门 槛
文|卢志友
小时候到小姨家去玩,最怕的便是经过小姨家大门口那道高高的门槛了。
小姨家堂屋的门槛相当高,是一块有近10厘米宽,20多厘米高的柏树木板,下面还垫着一块雕着图案的石板,加起来大约有四五十厘米高。我因为矮小,每次经过时必须先跨上一只脚,两手扶着门框身子往上抬,再把另一只脚放上去,才能翻过那道门槛。小姨挑水时,也要把扁担的前面那头往上抬,先把前头的水桶提过门槛,再吃力地跨过去,然后把后头的扁担往上抬,把水桶挑进屋去。我觉得这样进出相当不方便,建议姨爹把门槛拆了,可姨爹不同意。
我家的房子是用泥土垒起来的,一块小木板做成的简易门槛。很矮,只有10厘米左右高,可能是习以为常吧,一点也没有门槛的感觉。
中学毕业后,听说某地要招工,我去报名,无论从身高体重,还是其它条件我都适合,唯一把我卡下来的,是那户口——城市的就是街上户口,成了横在我面前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那时候我就想,小姨家堂屋的门槛可算够高的,曾一度时期我还以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门槛呢,如今比起这道门槛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我梦想着有机会进城工作和生活,挖空心思想着各种门路,思来想去,知道除了考学之外只有去当兵。进了部队,才知道街上户口的退伍军人才能安排工作,而农村户口的只能是复原,回到农村种地。想起这些,我的心都凉了,但我总觉得当兵这道门槛要比招工那道门槛低一些,至少可以考军校、提干什么的。我紧紧抓住这一线希望,哪怕这线希望只有一根稻草那么脆弱,我也不想放过。
后来,我家修房子的时候,突发奇想来个创新,把所有的门都没有设置门槛。一打听,人家修房子都是这么设计的,说现在还要那么多的门槛干啥呢?这时我才知道,人们的观念早已发生了变化,现在修房造屋不时兴设置门槛了。没了门槛,来去更自由,人们的生活也方便了许多;没了门槛,城外的人可以随便进去,而城内的人也可以随时到城外去耍。住在城里是城里人,种着庄稼是种田人,做着生意是商人,一个人可以是多面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真庆幸,我能生活在这种没有太多门槛的环境里,更感谢那个首先发起并实施拆除门槛的人。
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些有形无形的门槛该有多好啊!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卢志友,四川自贡人,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乡镇论坛》、《人民权力报》、《少年文学月刊》、《爱人》、《四川农村报》、《自贡日报》等中央、省、市、县等多家报刊。曾从事地方报的采编工作。自贡市作家协会会员,自贡市微型小说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