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子先 | 懂福才能谈福,知福才能享福 ——浅析曹红波先生的书法赏析文章《福》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懂福才能谈福,知福才能享福

——浅析曹红波先生的书法赏析文章《福》

文|井子先

读了曹红波先生赏析赵玉岭书法作品《福》的文章,对曹红波先生的认识似乎又深入了些。以前读过几篇曹先生评画的美文,知道曹先生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研究,很佩服,很感慨,于是写了几篇小文以示敬慕。没想到,曹先生对书法的研究,造诣也相当深厚。在这篇文章里,先生以《福》为题,赏《福》之书法,析福之文字,谈福之历史,悟福之内涵,发福之感慨,层次清晰,言词精当,显示出扎实的文史功底和旷达的胸襟视野,实在让人刮目相看。

作者先从对书法的赏析着笔:“行书章法严谨、疏密有度、结字得体、布局适当,字形流畅而不失厚重,字型老成而不失飘逸,行迹潇洒而不失稳健······”,“行书的典型特点,介于隶书基础上的楷书、草书之间,美在它有行云流水般的酣畅,美玉雕琢样的圆润”。并进一步阐释“仿佛看到他站姿、聚神、运臂、握笔的势态和姿势,这是全身运动的缩影”。在他的笔下,“福”字的内涵和书法家的灵动跃然眼前,一个不懂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没有对书法创作进行过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的人,岂能写出如此有真知灼见的语言?

接着,作者又“从偏旁的点开始,横、撇、竖及'一’'口’'田’,”写出了“福”字的构造,进而阐释“多才、多子、多田、多寿、多福”的寓意。这里既暗含了汉字“会意”的构造之法,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人什么是“福”的传统理念。如果不懂汉字、不懂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是不可能有此深刻见解的。

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又展开丰富的联想:清康熙皇帝手书的福,字形瘦且长,暗寓“寿”意,是世上惟一的“五福合一”,“寿福合一”之“福”字,被后人称之为“长寿福”和“天下第一福”;写到后世书法家多临书圣王羲之之帖。然后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王的字究竟有多好?难道说后人经几千年历练就没人能赶而超之吗?”的诘问,这诘问振聋发聩,充分表现了作者敢于质疑权威,鼓励现代艺术家挑战历史、超越历史的无畏精神。

作者进一步发散思维,挖掘出这幅书法作品产生的内在原因:一是常练,二是常悟。是“长期修为而取得成果的外在表现”,是“书写水平的高度和认知水平高度的完美统一”。“'日课’可贵在坚持,'修为’琢磨戒空谈”。多么深刻而又浅易的道理,通过作者对一副书法作品的赏析进一步揭示,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对人的教育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福让人常“想”却难以常“享”。“福”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地位的变迁而变迁,随着认识变化而变化。“福”既有公认标准也有自我感受,而自我感受更为重要。但说到底,“福”是物质和精神综合体的外在表现,按道家思维来说,“乐莫大于无忧,福莫大于知足”。一个有福人应是在现实社会中,结合自我实际,常想着福,畅想着福,像作者所说“知福懂福,自我琢磨”,才能真正常享福。

正是:人生在世何为福,物质精神双知足。应天顺人自奋斗,笑对日落与日出。

文章特点在此不必赘述。不知此文能否析出曹先生文章之本意,还请正之为盼。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井子先:男,1952年6月生,河南省邓州市第二高中退休历史教师。虽才疏学浅,但喜爱舞文弄墨,自我欣赏。不为成名成家、出人头地,却自我陶醉其中、自得其乐。自认为性格与爱好造就了自己,认为时代是前进的,自己的人生始终都是美好的,“向前看”是自己的追求,“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最好的自己”是自己的座右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