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飞 | 楚长城·边关情
早就听说杏山地质公园的楚长城值得一看,这次终于有机会一睹为快。
正月初十,中午用过午饭,趁着大好春光,我遂携妻带女兴致盎然向着杏山地质公园进发。汽车从白牛出发,穿过邓州市区,继续向西南奔去,大约行驶了五十多公里路程,于下午二时许到达了目的地。
邓州杏山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邓州市西南约50公里处,紧邻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渠首,面积32.5平方公里。公园以朱连山主峰为中心,海拨469.7米,有东西长3750米,南北宽2600米的无人区。公园地质景观及自然景观为原始状态,形成石林、石丘、溶洞、溶巢景观。站在山顶俯瞰,水库的美景尽收眼底。春光明媚,水面平滑得像一面蓝绸缎,一直伸向远山处。水天一色,碧蓝如洗,蔚为壮观。
但我此行对楚长城更感兴趣。来之前,我特意从网上查了查资料,楚长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西起湖北省竹溪县,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的邓州市,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南召县、叶县,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往南经镇平县,东南至桐柏县,信阳地区,总长500多公里,是中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的全线分布情况,分为北线、东线、西线三部分,整体轮廓略呈"∩"形,故称方城。
杏山的楚长城段,北起杏山村东部山上,南到湖北省汉水,呈南北向,中间还有数条南北向分叉长城,纵横交织,并沿丹江口水库南岸向东延伸,构成第二条东西向长城防线,全长约30公里,横亘在丹江口水库南岸山上。
说是“长城”,爬到山顶,近前一看,不过是用许许多多的长石条、大石块堆砌而成,(不过其它地方的楚长城也有人工筑起来的,要牢固些,威武些)最高的地方,也仅仅3米来高,一般只是1米多。可能从前要高得多,只是年代久远,慢慢滑落罢了。与万里长城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但它却是最早筑起的长城,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楚长城依靠山势,蜿蜒盘旋,形如神龙。从远处看,也颇有点万里长城的韵味。从各种形状看,有屯兵城、了望台、烽火台等防御体系,只是建的相对粗糙。
楚长城修筑的目的,主要是防御强秦。据史载,公元前312年,秦楚在丹阳大战(长城正西10里处),秦斩楚军8万人,楚大败,惧秦,遂在丹阳之东杏山上建长城,以防秦。
站在杏山楚长城上,山风阵阵,衰草连天,历史的遗迹犹在,不由地追古思今,浮想联翩。
可以想见,当年,为了修筑楚长城,抵御强秦的入侵,在当时没有机械,单靠人力的情况下,要修筑这500多公里的楚长城,那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必然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此,又有多少中原百姓付出了血泪代价,不得而知。修长城难,守边更难。“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多少边塞诗词,道出了将士戍边的悲壮,战争的残酷。为了戍边卫国,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生离死别,又有多少将士血洒疆场,马革裹尸。我仿佛看到金戈铁马,旌旗猎猎;仿佛听到战鼓声声,杀声震天......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屠洪刚的《精忠报国》又在耳边回荡,这铿锵有力的歌声,激励着多少热血男儿为了国家的神圣领土不受侵犯,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安宁,长年累月守卫在祖国的边防线上,不畏艰险,甘于寂寞,将青春甚至生命都献给了可爱的祖国。
就拿这两天被刷屏的一则重要消息来说吧——
2月19日,《解放军报》披露了去年6月中印加勒万河谷地区边境冲突详情。其中,解放军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为救助战友牺牲。《解放军报》还刊发了反映中印边境任务部队官兵卫国戍边先进事迹的综合性报道,同时报道称,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通过报道,我们得以了解真相:由于印军违反事先两军达成的协议,依仗人多,公然越界挑衅,我军被迫反击,以少胜多,打得印军溃不成军,丢下伤兵和装备,抱头鼠窜,狼狈而去。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我英勇的边防战士,他们以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维护了边境的安宁,他们的精神永在!浩气长存!向他们致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历史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河谷回荡英雄气,风雪边关铸忠魂,他们以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在高高的喀喇昆仑山上,屹立成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天色渐晚,一轮红日西坠,山峦起伏,暮色苍茫,江山如此多娇。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中,不由地想起网络流行的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