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潜 | 重阳诗两首赏析(杂文)
重阳诗两首赏析
文|冀潜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民间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古人留下了不少关于重阳的诗篇,人们最为耳熟能详的,当属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也留下了重阳佳作——《己酉岁九月九日》: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呜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这首诗的意思是:衰颓零落已是晚秋,寒露凄风缭绕不已。蔓草稀疏逐渐枯萎,园中林木空自凋零。空气清澄没有尘埃,天宇茫茫愈显高远。蝉鸣悲切已成绝响,成行大雁云霄啼鸣。万物更替经常变化,人生怎么能不辛劳!自古有生就会有死,想到此处心中煎熬。如何才可心意舒坦,饮酒自能乐而忘忧。千年之事无需知晓,姑且行乐醉在今朝。
这首诗作于晋义熙五年(409),陶渊明四十五岁,归园田居躬耕已经四年有余。上年六月遇火,如今“茅茨就治”,重新恢复了乡间常规生活。又是重九暮秋,伤时悲逝,油然而生。退出纷争的官场,归耕于寂静的田村,时感的强烈是自然之事。母孟氏与程氏妹的先后下世,令陶渊明十分哀伤,常触发人生短促之慨。既然不信奉庄周的一死生、齐彭殇,他只能悲慨而以酒自遣。
令陶渊明想不到的是,一千多年之后,邓州一个叫李贤的年轻人,对其极为仰慕,次韵和了这首诗。
李贤,字原德,明代名臣,邓州人。生于明成祖永乐6年(1409年),卒于明宪宗成化2年(1467年)。其先祖为蓟(今北京城西南)人,西汉名将李广后代。唐朝时,他的祖先在邓州做官,因为喜爱邓州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民风淳朴,遂落户于邓。子孙繁衍,至北宋时,有兄弟48人,300余口,同灶吃饭,被宋徽宗表彰为“仁义之家”,号为“长乐李氏”。
李贤自小头脑聪慧,喜爱读书。7岁就开始在长乐岭泰山庙私塾上学,学习刻苦。1432年,24岁的李贤在河南乡试中考得举人第1名(解元),第2年考中进士,奉命到河津(今山西西南部)视察蝗灾,授吏部验封主事(明朝吏部验封司的职责,是掌管文职官员的封赏爵位、世袭祖荫、褒奖封赠等)。自此,李贤步入仕途。
李贤一生在朝为官30余载,政绩卓著,声誉有加,《明史》称“自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以来,得君无如(李)贤者”。他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长达10年,活跃在大明王朝的权力中心,深得皇帝信任,成为明清以来河南邓州乃至南阳籍职务最高的官员。他耿介忠直,举贤任能,爱惜人才,广开言路,当朝名臣多为其举荐提拔,是大明王朝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治世良臣。
李贤去世后,葬于邓州城南10里的刁河北岸,今邓州市龙堰乡姚营村张庄组(原阁老坟自然村)。
李贤的诗,题目直接就是《和陶诗 己酉岁九月九日》:
每岁值重九,会此林泉交。
但坚松柏操,宁论蒲柳凋。
何必惑仙术,携家去登高。
长吟时染翰,短翮难冲霄。
爱此晚节花,不知身世劳。
有琴久无弦,何论琴尾焦。
众客互酬劝,既醉乐陶陶。
且尽今日欢,谁复知明朝。
按己酉年推算,这首诗应作于1429年,李贤20岁,正是青春萌动、意气风发之时。诗的意思是:每年到了重九这一天,我都会来到这个山林泉石交汇的地方。只为更加坚定松柏一样的志向节操,哪里会有什么蒲柳之类的格调。何必迷惑于祭天拜神的仙术,我与全家一起去登高。仰天长啸,壮志凌云,偶尔泼墨挥毫;假如理想的翅膀短了,就很难冲上云霄。我爱这深秋时节才开放的菊花,不知她为了傲霜怒放早期付出了多少!琴若无弦,就难以弹奏出美妙的音乐,那还奢谈什么名琴。众位宾客互相酬唱劝酒,大家喝醉了都感到很快乐。今日姑且尽情欢乐,不用管明天自己会是什么样子。
这首诗,只是李贤众多和陶诗中的一首。李贤一生,和陶之作多达百余首。其乐于和陶,有着丰富的个人背景和文学史背景。他忠以事君,委身报国,欲有为于世,却屡遇险难。曾多次乞求退闲,却都未得准许,于是便将陶渊明当作异世知音,通过次韵其诗来寄寓无法实现的隐逸之梦。用次韵技法作诗难度较大,但因慕陶,且长于次韵诗创作,故李贤和陶之作在历代和陶诗中有其独特的艺术造诣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如果以李贤活跃在文坛的时间为下限,其上距和陶诗的发轫已有九百多年。九百余年中,鲍照、韦应物、白居易、苏轼等都曾为和陶诗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慕陶、和陶之风得以长盛不衰。至明代前期,慕陶、和陶之风亦未衰减,谢肃、章懋、吴节等人都以属于自己的方式来阐释陶诗、赓和陶韵。毫无疑问,这种风气对李贤的和陶诗创作产生了影响。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冀潜,河南邓州人,市诗词学会理事,市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小说、诗歌皆有涉猎,经常在不同刊物、平台发表文章。近年来以诗歌创作为主,出有诗集《追梦集》,颇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