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发不逢人 自照溪中影——马骀山水画作赏析
华发不逢人 自照溪中影 ——马骀山水画作赏析
文/吴白雨
提及一百年前的中国画坛,就不能不提到被康有为评价为“风毛麟角”,黄宾虹称之为“画宗南北,艺擅文词,众善兼该,各各精妙”的卓越的国画大家、美术理论家、教育家,上海美专教授——马骀。他以崇高的人格,全面的学养,精妙的绘画技巧,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为清末民初中国传统国画的传承和革新,作出了杰出贡献,从而载入中国美术史。
马骀:(1886—1939年)字子骧、号企周,别号邛池渔父。清光绪十二年诞生在西昌南街吉羊巷一个贫困的回族家庭,从小过着孤苦的生活。8岁时拜师于德艺双馨的蜀中著名文人画家周开鉴(字镜塘)门下。三年后,谨记周先生“发奋为人,卓异自立”的教训离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既而东渡日本,回国后寓居上海。拜民国大儒,书法南宗曾熙为师。他和张大千为同门师兄弟,与黄宾虹、张善孖、俞剑华、高野侯、贺天健、钱瘦铁、冯超然等名家为莫逆之交。自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始,马骀先后赴东京、伦敦、巴拿马、新加坡以及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受到极高的评价。刊行画册及著作有《企周画集》、《企周画媵》、《四言画诀》、《马骀画诀大全》20卷、《马骀画问》4卷、《马骀画宝》(《马骀自习画谱》) 24卷,多次再版,流传极广。马骀诗、书、画并称“三绝”,并受聘于上海美专任教授,名气之大,难以言表。然而至民国26年(1937年),侵华日机轰炸上海,马骀忧愤成疾,加之独子遇难,不久便魂归道山,年仅51岁。
马骀早期画作传世极少,面貌难觅。但从其启蒙恩师周开鉴工整文气的书法,整饬清雅的画风料想,马骀在接触绘画的一开始,便得到传统中国画重视诗文修养、笔墨意境的正规训练,为他以后艺术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旅居上海后,马骀便加入到以革新“赝古之作”为要义的海上画派。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加之西学东渐,政治运动不断,还有道咸之间金石碑学的盛行,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并出现新的审美尚趣之变。此时,宫廷绘画日渐式微,文人正统派绘画则染上陈陈相袭,毫无生机的“赝古之病”。作为“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的上海,最能感受时代风云的变幻,形成审美观念区别于封建文人士大夫的职业画家团体——“海上画派”。他们适应社会需要,结合中西审美观念,把传统绘画语言进一步推向世俗化和个性化。在文人画的体貌中植入民间美术因子,在强调观赏性和装饰性的同时,保留传统绘画的高雅情趣,讲究高古朴茂、笔墨厚重的金石味审美成分,雅俗公赏、情趣丰饶,以怫郁昂藏、自强不息的精神伟力革新中国画,并形成新的审美观念。他们不仅开创了一代画风,也激励着无数后辈艺术家敢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马骀便是这个画家集群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马骀诗、书、画皆精,山水花鸟、人物鸟兽无所不能。绘画体裁之广泛,民国画坛,难有出其右者,他的山水画尤为世人所重。西昌重修县志时,他特地绘制《西昌八景六名胜图》(共14幅)并制成锌版寄交县志局。此组图用小写意之法详实描绘,展现出故土多姿的山水人文风光。马骀山水取法高古,直入宋元。既尚荆、关、董、巨之真,又崇米、赵、倪、沈之逸,兼得南北山水两派之长,苍厚中见秀润,雄健中见灵秀。他的山水画气势雄伟,风格峻拔。构图布局一般成全景式,笔墨苍劲,山险峰峻,气势雄伟,石峦坚凝,杂木丰茂。画中山峰多充溢着欲升之势,既挺耸又深远,既缥逸又俊秀,伟岸气魄跃然纸上,并多在山水林木之间钩点雾阁烟亭、高士渔樵,结构精准,情态生动,一派生机盎然气象。
马骀于民国十四年所作《春山华发图》,高约112厘米,宽58厘米,虽尺幅巨大,依然描绘精细,是他壮年时期笔墨技巧炉火纯青的代表力作。此图描绘的是暮春时节,深山林中雾散云起,桃花烂漫,鸟鸣泉响,万木争春的勃勃景象。拔曰:“空山足春气,绯桃兼丹杏。华发不逢人,自照溪中影。乙丑仲秋,邛池渔父马骀写”。印鉴为朱文:企周,白文:马骀和印。
《春山华发图》法于自然,应物象形,不妄作臆想。草木树石都作写实性描绘,体现出马骀注重写生,纯熟全面的艺术技巧。构图虽取全景,但并不突出主峰,而是以溪泉山径、密林花丛将主体的五组山峦互相衔接,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山石沟壑用淡墨作斧劈或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墨点由浓化淡,点染结合,有沉郁清壮之韵。树干花枝以篆法写出,转折顿挫,硬挺古拙,极具金石之趣。树叶多用单笔、夹笔细细绘之,表现出南方山水风景的秀润多姿。
全图苍苍茫茫, 气势厚重。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的表现自然得体。画面下部描绘古木数株,笔法细腻,疏密妥当,以形成近景。并使树林图势指向左侧,将视觉焦点引至两石之间的溪流叠瀑,瀑下留白,渐淡渐深,山峻潭幽,使人有瀑跌泉鸣的视听感受。
随瀑而上,是由漫开桃花的丛林和巨崖险峰组合的中景,此处景致是画家描绘的重点,也是破题之处。沿溪之两侧,桃树成林,曲徊相映,青枝劲长,绯花吐蕊,似有意争春,各不相让。然清风徐来,花落泉中,随泉而下,难觅其踪。使人不得不生“万物绚烂,终归大化”之叹。花树下侧峰奇石,危而不倒。石上松林挺立,如仙人高士静默自观。马骀于此处着笔虽多,尽其描绘之能事,然画理清晰,“高远”、“平远”二法相互结合,交替使用,传模移写,气韵生动,随类赋彩,不急不躁,展现出中国画特有的美学意义和哲学意味。画面中部横置一空旷舒展的观山平台,与左侧竖向直立的山峰形成丁字形构架,增加了画面的戏剧性效果,并使整幅作品的结构更加稳健。此处台面不作过多刻画,仅敷以少许石绿,实乃画家有意空出“气眼”,并使之与画面顶部天空和左下角潭水的留白相互映照是也。何为名家名作?于此处尽能显之!
整幅上部,为图中顶峰,形右斜而势挺立,以彰显其劲拔高耸之态,饱满稳固。右侧顶端款字两行,书法有其师农髯翁之意味,沉稳静穆,婉转多姿,与画面用笔风格同出一脉,书画合壁,亦为一绝。
《春山华发图》画意天趣奇绝,气息澄明清幽,笔墨浑朴沉厚而不失腴润秀雅。细观全幅,一笔不怠。华发不逢人,自照溪中影。吾乡大贤,企周先生艺术之精神,于此图可窥一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