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娘炮”
作者:莫小年
最近,“娘炮”又引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议论。本文拟就与“娘炮”相关的话题,做一点讨论。
① 抨击娘炮?此“娘”非彼“娘”
“娘炮”语出台湾,批评男性如女性一般,不阳刚。
“娘”作为名词,是母亲的同义语;作为形容词,却成为了传递性别刻板印象或者说性别偏见的载体。
我们这里不是探讨这一语言学的歪曲,而是想指出,形容词的“娘”,背离了名词的“娘”所具有的包容,构成了对男女两性的伤害。
“娘炮”,指称的是男性,所以首先强化了男性=刚强的性别认知定式,这样就对其他类型的男性构成了压迫。我们知道,性别是被“制造”出来的,所以有性别社会化的过程。用一套二元化的模子去套裁个体,并非天然或自然的“命定”,而是充满了社会学意义的强制。
此外,“娘炮”还构成了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视女性为矫揉造作、搔首弄姿的形象,无形中强化了男强女弱的认识。试问,女性就一定是柔弱的么?而柔弱的形象(一旦错位)就应该受到批评么?
进一步来说,性别的两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原型”,而事实的判定又总是关联着价值的赋予,所以,才有了所谓“娘炮误国”的“担忧”。
② 娘炮误国?性别的政治学
将性别关联到国家的高度,也非“娘炮误国”首创。《圣杯与剑》作为文化女性主义流派的著作,就强调了女性式伦理的宽和,并批评了“剑”所隐喻的男性气质的霸道。
可见,性别并非私事,也不是小事。“娘炮”为男性统治张目,显示了“性政治”的现实性和影响力,背后是深深的男性权力观念在作祟。
表面看来,“娘炮”批评的是一种性别错位的社会现象,即男像女,其判断前提在于男女有别、(需)各在其位,并且男高女低、(应)男强女弱。这种认知框架,不仅绑架了男女两性,更束缚了每一个体的自由发展,既然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就有被解构、被反思、被质疑的可能与必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