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个民夫与一个神仙

2019猪年大吉

九十九个民夫与一个神仙

杨焕礼

古时绥宁每当完成一项较大的修桥筑路工程后,总会冒出一个神仙相助的神话传说在民间流传,且这个传说基本雷同。其大致的故事梗概是在某工程修建中,做事时是一百个人,吃饭的只有九十九个人,每天点来点去总是这样,但就是不知道这个不来吃饭的人姓甚名谁,人们认为这个没有来吃饭的人就是暗中相助的神仙。下面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定远桥图片(兰溪峡谷)

定远桥

“出绥宁县城,沿S221省道东行约十里,至关峡峡口,见两峰并立,高矗云端,怪石狰狞,悬崖欲堕,兰溪山也(此山之称在这里有误,兰溪山应在兰溪上游,今珠玉兰家,此山应称关山,关山之称载于当地康熙版民间巫傩唱本及多种民间资料——笔者注)。中夹一溪,烟云遥接,潺湲激渹,震耳惊目者,兰溪古渡也(兰溪古渡有资料称为定远桥下方,此亦误也。兰溪古渡为无舟之渡,靠人马涉水而过。桥下方巨石密布,水流湍急,不可能设渡口,无法涉水。据史料记载,古兰溪度应在兰溪与黑江两溪交汇处,即定远桥上约五十米的黑江汇入兰溪处,这里水面平缓,河面宽阔,河水很浅,适合涉水而渡,对面即长熙寺下方古树林。——笔者注)。一虹长架,势卷凌空,轻越天堑,锁钥狂澜者,定远桥也。”(此文引用县文物局相关资料)桥为清绥宁知县范成龙倡导,廪生李若梁督工,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今为湖南省保护文物。范成龙,辽东开源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出任绥县知县,历时十三年。为政刚正不阿,为人严肃冷面,嚬笑不苟。任绥期间,重修学宫,教化乡民,广植树木,兴修县志,捐建津梁,抚赤子以热肠。据绥宁县志及长熙寺碑文记载,范成龙为定远桥捐俸禄银一百两。定远桥往长铺方向约五公里的古驿道上有一磨石岭,古设驿铺,又称磨石铺,岭上有甘露亭遗址,在树林荆棘丛中其碑或倾或立,碑身及碑文清晰可见,碑文记载倡修甘露亭者也是范成龙,并在建此亭时捐银十两。关峡苗族乡及原长铺子苗族乡境内民间有一个传说,当年修建此桥时,工地上有一百人做工,吃饭的时候只有九十九人,管事的人每天数来数去都是如此,但总是认不出不来吃饭的这个人为何人。桥竣工之时,一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化一缕青烟飘然而去,飘走时留下话,说若干年后,桥端猴形山上绝壁中立着的那块旋石(随风转动的一块大石头)会掉下来,将桥砸毁。记得小时候笔者从桥上路过时,联想到此故事,心里极为惶恐,唯恐山上的旋石突然掉下来砸桥,总是以极快的速度过桥,不敢在桥上停留片刻。就是到了现在,每次登上桥面,总忍不住朝那块旋石多张望几眼。也有人说,这位神仙就是峡谷中的石头菩萨,古代峡谷内定远桥下凿有一人工开凿的石窟,内凿有一石神像,此窟名叫石神祠,修建公路时炸毁,后当地信众按原形恢复,今复建的石神祠仍立于峡谷中公路上方的崖壁上。

李熙桥图片(重建)

李熙桥

李熙桥,位于今李熙桥镇,据清同治版《绥宁县志》记载:“李熙桥,治(即当时县治在市,今名寨市——笔者注)东一百三十里,黄玥倡捐修建。”此桥原是一座石拱风雨桥。民间相传为隋末唐初道人李熙山用庙里布施来的钱财在白玉河上所建。桥长41米,由三个相等的半圆形石拱桥组成,石拱宽5米,高8米,石拱上的风雨楼气势恢宏,雕刻精巧。

“古时候有个李熙山,他修身有术,养性有法,终于得道。当朝皇帝封他‘大涧真人’,死后升天。虽说他已成为天上仙人,但还常下凡为人间做善事。洛水两岸的人想修一座桥,李熙山就在夜里送梦给地方上的首事老爷,告诉他们怎样架桥。动工修桥了,伙夫到桥边点人数好煮饭。数来数去,有一百人做工,就准备了一百个人的饭菜。可是有一个人的饭菜总是没人领,到吃饭时候就有一个人不见了。后来才听说,原来那个只做工不吃饭的就是李熙山仙人。到了第九十九天,用了九百九十九块料石,桥修成了,古香古色,好不气派。因为这桥是李熙山仙人帮助修的,便取名李熙桥。因为有李熙山仙人的保佑,这桥很坚固,传说可历经千年。”(引自于少珑《李熙桥的来历》)

湘黔古道

水口联民湘黔古道

水口联民湘黔古道为湘黔古驿道中三条小西线之一,从的自龙潭铺起,经石下江(设驿站)、竹篙塘、硖口关(今洞口塘,设驿站)、入雪峰山、过千丘田、越曝木隘、丝茅界、宝瑶(设驿站)、仙人桥、进入绥宁水口、青坡里(设青坡司铺)到达商埠洪江。此线为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驿道和商贸通道,史称“烟银特道”。

“据传,当时朝廷在修筑这条驿道时,从征调的民夫中挑选出了百余名精壮汉子,专门修筑水口磐山至三角塘这段非常险峻的路。这一段路大约两公里,要穿越山岭沟壑之间的悬崖峭壁,因此就要靠民夫一锤一凿硬生生地从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二米左右的路来,路面开凿出来后,还要用青石板铺在路面上。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条件下完全是靠原始人力方式筑路,这项工程是多么的浩大与艰难。正因为修筑这条道路很艰难,民间至今还流传筑路时有神仙相助的传说,增加了这段路的神秘色彩。据说当时修路时,工地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出工做事的时候有一百个民夫,而收工回来吃饭的时候只有九十九个人。最初的时候还没有人注意,快到完工之时,管事的头人在白天修路时清点人头,左点右点,都有一百个民夫在做工,可到了吃饭的时候再点人头时,总是只有九十九个民夫来吃饭,还有一个人不见了。管事头人感到很是纳闷,想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一天晚上收工的时候,管事头人让所有民夫先走,他走在最后,在回去的路上,他走着走着,当快到住地的时候,只见他前面走着的一个人脚底突然间冒出了一股青烟,那人随这股青烟飘然而去,此时管事的头人方才悟出原来是有一位神仙在帮助他们修路。他立马叫住正在前面走路回去的所有民夫,赶忙到刚才冒烟的地方,一齐向神仙升天的方向跪拜致谢。”(引自侯章良《湘黔古道上的木撑子》)

武靖高速关峡段(关峡巫水峡谷)

以上同样的传说在绥宁其它的地方还有,本文仅举三例。为什么一个传说,在绥宁境内多地雷同,反复出现?绥宁县地处大山深处,境内群山连绵,千沟万壑,溪河湍急,古时靠脚力行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走在诸多羊肠小道上,崎岖难行,路途甚是艰难。在古代面对绥宁境内的崎岖山路、湍急溪河连官府也无可奈何,头痛不已。有“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湘黔古驿道主干线由武冈翻越枫木岭入绥宁东,贯穿绥宁南部地区,过绥宁县治在市(解放后县城迁至长铺)向西至靖州往贵州云南。清时“道路坡陡,险峻崎岖,多羊肠小道”,“驿马多有倒毙”(引自同治版《绥宁县志》),因为不利于驿递,到明清时弃用驿递,而是用铺递。古时骑马传递公文信件称为驿递,用人步行传递公文信件称为铺递,亦称铺传。现在绥宁沿古驿道上有很多带铺的地名,就是由此而来。因此,从古自今,绥宁不管是官府还是民间都热衷筑路修桥,改善当地的交通,由于绥宁地处偏僻,被喻为“蛮荒之地”,经济极为贫穷落后,地方上修一些小路小桥还能勉强捐点款凑些功德钱,要实施大的建筑工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时筑路修桥不仅要有足够的财力作支撑,要民工艰苦卓绝的劳动。每当一项耗资耗劳巨大的工程完工,当地民众总以为出乎他们的意料,宛如在梦里,梦里的民众不敢相信他们眼前能完成一项这么大的工程,笃信鬼神的山民们就编一个神仙相帮的传说,就连官府主持修建的工程也不例外。当然,这里面可能也有对倡修之人褒扬的一种暗喻。既然有一个地方编出了这样一个传说,作为视野并不开阔的山民们也跟着效仿,将传说嫁接过来。至于是绥宁县境内哪个地方先原创出这个传说故事,或者从山外某个地方直接嫁接过来,今天的人已无从知晓了。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