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耿‖丰富多彩的客家儿歌

丰富多彩的客家儿歌

文/张维耿

生活在客家地区的儿童没有不唱过客家儿歌的。客家儿歌内容丰富,词句通俗,琅琅上口,好唱易记。我们这些上了年岁的人,至今都还能记住不少幼时唱过的儿歌。
客家儿歌与客家文化息息相通。客家地区重视文化教育,儿歌里就有“蟾蜍猡,咯咯咯。唔读书,无老婆。”劝勉男孩要读好书,才能娶个好老婆。还有“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也反映了旧时读书中了秀才,才有可能当官骑白马的。
客家地区重视农耕文化,儿歌中就有不少是表现农耕生活的。如“砻谷絮嗦,拝米煮粥。煮个粥,香饽饽。拿分阿妹食欸打烂镬头笃。”“扬叶欸(指旧时风谷的农用风车),叶叶飞。碓下踏米碓下筛。”“七姑星,七姊妹。开园门,摘小菜。摘一皮,留两皮,留来嫁满姨。莫嫁上,莫嫁下,嫁啊河背大屋家。又有番薯又有蔗,食到满姨牙射射。”“月光光,树头背,鹅担水,鸭洗菜。鸡公砻谷狗踏碓,猴哥拈食熝疤嘴。”“禾鴓欸,嘴哇哇。上桃树,摘桃花。桃花李花分汝摘,莫摘厓龙眼荔枝花。龙眼荔枝,厓爱留来转妹家。”这类儿歌都跟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学唱后可认识不少农具、作物和家畜的名称。
有一首《当梨花》的儿歌:“当梨欸,当梨花,麻油煮冬瓜。米筛晒粄欸,簸箕晒柿花。柿花唔係奇,换条马来骑。马会走,换条狗。狗会吠,换辆碓。碓好踏,换欢席。席草短,换只碗。碗底深,换枚针。针缺眼,换灯盏。灯打花,换糍粑。糍粑软,换担竿,担竿[左扌右亥]担欸过三餐。”还有一首《鹧鸪歌》:“鹧鸪嗻嗻,担水淋蔗。鹧鸪钉企,嫁分bun1江西。江西路远,嫁分平远。平远贼多,嫁分癞哥。癞哥命短,嫁分竹管。竹管中空,嫁分鸡公。鸡公会走,嫁分黄狗。黄狗晒乤hag6,嫁分白石。白石滚辗,嫁分洋扇。洋扇三层,嫁分黄藤。黄藤打荚,嫁分腊鸭。腊鸭有油,嫁分黄牛。黄牛瘦削,嫁分桌脚。桌脚蹬地,嫁分皇帝。皇帝登天,嫁分神仙。神仙有法,嫁分老大伯。” 这两首儿歌虽然较长,但能帮助儿童认识不少事物的名称,在客家地区流行甚广。
儿童要认识数字,常用这样一首由一到十的儿歌给孩子学唱:“一一一,松毛树上一管笔。两两两,两子阿爸打巴掌。三三三,脱撇棉袄换单衫。四四四,梅溪宫前打吊聚。五五五,河背满姨嫁孙女。六六六,阿公阿婆有食禄。七七七,天上落雨地下湿。八八八,穷苦人家捋粥钵。九九九,当梨摘来好蒸酒。十十十,糍粑粄欸软入入。”
客家地方旧时有养童养媳的陋习。童养媳时遭男家虐待,回娘家过年常常不愿归来。有这样一首儿歌反映了童养媳回娘家后不归的诸多理由:“初一又话初一头。初二又话新年头。初三又话穷鬼日。初四又话嬲一日。初五又话神下天。初六又话结团圆。七不去,八不归,九九十十看打狮。十一十二龙灯到,索性月半过哩再来归。”
以上儿歌多用三、四、五、七字一句,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曾在客家地区广泛流传,对幼儿起过很好的启蒙教育作用。然而这些儿歌是反映旧时生活的,不少内容已经过时。在当今社会,儿童读书是为了学好本事为社会服务,不少儿童已接触电动玩具、手机、电脑之类的新事物。因此,客家儿歌应在内容上予以更新,编出一套适应当今儿童生活的歌谣,最好能制成视频软件,以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
作者:张维耿
作者简介:广东省梅州人,中山大学教授,为一至三届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二至四届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学术委员,广东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出席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主要著作有《现代汉语修辞学》(与黎运汉合作,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6年版)、《汉语修辞学》(与李圣超合作,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华客文化》(与潘小洛合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客家话词典》(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相关阅读:

张维耿‖梅县旧时的江湖话

张维耿‖念故乡【客都原创】

张维耿‖亲情 友情 乡情

张维耿‖漉碗面来【有趣客家话7篇,值得一看】

张维耿‖水塘的往事【客都原创】

张维耿‖梅桂小学往事回想【客都原创】

张维耿‖客家方言与客家文化【客都推荐】

张维耿II客家书院式祖屋树德堂【客都原创】

张维耿‖为什么葱蒜韭菜是荤菜

张维耿‖梅县广益女中的往事【客都原创】

张维耿‖梅县客家山歌剧的雏形

张维耿‖我认识的几位知名老中医

张维耿‖我的客家文化情结【推荐】

张维耿‖漫话松口古镇【客都原创】

客都原创,让客家与您更近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微信号:sjkjwh

《客都原创》微信公众号主编:花样年华。

所有文章、图片经作者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您而来的公众号,正能量!

传播客都经典,弘扬客家文化。

欢迎原创投稿,邮箱2234919855@qq.com。

您关注了吗?

外一篇——

家酿
文/张维耿
我家老伴,平素喜欢酿些客家糯米酒。每当亲朋聚会,总要带上一两瓶家酿。殷红的酒色,清醇的酒香,频添了许多喜庆和欢乐的气氛。凡是喝过的亲朋好友,都称赞我们家的娘酒酿得好。
客家人逢年过节,总要拿糯米酒招待客人。在农村,每年冬至过后,每家每户通常都要蒸好多糙糯酿酒。糯米饭蒸熟后,用凉水降温,降到三十五度左右,撒进适量的酒饼碎末,拌和均匀后盛到陶制容器里压平,正中留个小窝洞,待它发酵,这叫扒酒。扒酒后一般需24小时始行发酵,可以闻到酒香。经过大约一周时间,达到充分发酵,就可以榨酒了。首次榨出来的叫娘酒,客家话又称夹酒;将榨过的酒糟加水煮沸,再次榨出来的叫黄酒,又称时酒。在农村,夹酒和时酒分别盛进陶器酒瓮里,撒些红粬,密封好;接着把酒瓮搬到屋外地面,周围靠满小把稻草,再覆盖谷壳,然后点火,慢慢把瓮里的酒炙开,叫做炙酒。用这种方法炙好的糯米酒味道醇香,又能久存不坏。
老伴告诉我,她十四五岁第一回替母亲扒酒,酿出来的酒味道醇美,深得邻居称赞,从此对酿酒有了兴趣。她来到广州已经三十多年了,每年都会托人从家乡带出些糙糯来酿酒。俗话说:“蒸酒磨豆腐,不敢逞师傅。”老伴蒸酒,也不是没有失手的时候。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经过反复实践,她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比如天气寒冷发酵很慢,就用玻璃瓶子盛满热水,搁到酿酒的容器里,过不久发酵的速度就加快了。天热发酵过头有点变酸了,就买回来一根甘蔗,破成碎片,把它插进酒糟里,第二天甘蔗把酸味吸收了,酒味又回复甜美。老伴还比较了上海甜酒粬和客家土酒饼的不同特性:上海甜酒粬酿出来的酒味道甜,而且出酒多;客家土酒饼做出来的酒比较浓烈,但出酒较少。于是,她就用土酒饼加上少许上海酒粬去发酵,结果酿出来的酒不仅味道醇香,而且出酒率也甚高。有一回,酒扒好后过了两三天,酒液象泉水般从酒糟中不停地析湧出来,不久就溢了大半缸。我的一位外甥媳妇看了,惊呼道:“那不就是天红酒!”
逢年过节,客家人常用糯米酒款待客人。加了红粬的糯米酒,有暖胃的效用。酒色殷红,寓意红顺,增添了喜庆的氛围。秋冬两季,用糯米酒煮鸡肉或炖羊肉,是老少咸宜的上好补品。客家产妇坐月子,通常用好几十斤糯米酒煮阉鸡吃,客家话叫“食鸡酒”。制作鸡酒很有讲究,先将生姜剁碎,放进锅里炒干成蜡黄色,然后把大块鸡肉和黄酒倒进去熬煮几个小时。吃时再添加些娘酒,酒味更浓。鸡酒有活血和滋补身体的作用,无怪乎客家妇女坐月过后脸色那么红润,身体那么健美。
我喝过福建的汀红,兴宁的珍珠红,还喝过别的地方出产的客家娘酒,总觉得远不及自家的家酿那么甜美,或许就是甜美的生活酿造了甜美的娘酒吧。生活在广州,每当我喝起醇美的家酿,不禁想起往昔母亲临近春节酿造家酿的欢笑情景,想起青少年时期亲朋好友互相敬酒的热烈气氛,想起哺育我成长的梅江两岸秀丽风光,想起客家人热情待客的纯朴风尚。我离开梅县老家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由美好的家酿引发出来的浓郁厚重的亲情、友情和乡情,依然是那样的绵绵不绝,无尽无穷。

作者:张维耿

(0)

相关推荐

  • 很难读出来的客家谚语,但是说客家话的你一听就懂。

    很难读出来的客家谚语,但是说客家话的你一听就懂。

  • 客家糯米鸡,油炸真好吃

    客家糯米鸡,油炸真好吃

  • 张维耿‖我的客家文化情结【推荐】

    我的客家文化情结 张维耿 我老家在梅县,自六岁随父母由赣州回迁祖居地以后,在梅县生活和工作了十多年,耳濡目染,深受客家文化的熏陶,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给了我久远的影响.说客家话,唱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 ...

  • 张维耿‖漉碗面来【有趣客家话7篇,值得一看】

    叶伯姆个鸡欸 叶屋有只妇人家,人家喊佢叶伯姆.叶伯姆养欸一大纲鸡欸,每朝晨放出去,临夜边鸡欸转来准定爱点数.佢点数唔係一只只欸点,係一双一双去点.有一日临夜边点数,唔係往常个双数,而係单数,鸡欸少撇一 ...

  • 张维耿‖梅县客家山歌剧的雏形

    梅县客家山歌剧的雏形 张维耿 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迁移至闽粤赣边,与这一地区居住的苗.瑶.畲等少数民族长期交往并与之相互融合,吸纳了少数民族的山歌形式,承传古代汉族民谣风雅颂的表现手法,用客方言来歌唱, ...

  • 张维耿‖冯秀珍与她创建的客家文化博物馆【客都推荐】

        今年11月10日,中山大学1979级的同学回校参加入学40周年的庆祝活动.     那天上午,我接到冯秀珍一个电话,说她下午将来家里看望我.原来我多年前在客家学研讨会上认识的冯秀珍是中大哲学系 ...

  • 张维耿‖客家方言与客家文化【客都推荐】

    客家方言与客家文化 文/张维耿 最近两岸客家文化交流盛会在广东增城知识文化城举行.增城现住民的祖先有许多是从梅州一带辗转迁徙过来的.增城话语汇中虽有不少来自粤方言,但其整个语音体系还是保留客家方言的特 ...

  • 张维耿II客家书院式祖屋树德堂【客都原创】

    我们老家在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东街村楼下塘,祖屋名号为树德堂,为第16世祖嘉洪公于清嘉庆年间所建,约公元1800年前后建成,至今已二百余年了. 树德堂坐北向南,是三堂两横的典型客家建筑,横屋有数间用为 ...

  • 张维耿‖油香饼与咸煎饼

    嘉应桥泛起的乡愁 文/张维耿 抗战期间,珠江三角洲沦陷后,有不少难民来到梅县一带,也就带来了广州的一些传统食品.那时街上能听到广州话的叫卖声:"油香饼!咸煎饼!"我哥哥带了两块回家 ...

  • 张维耿‖中秋节的儿时往事

    中秋节的儿时往事 文/张维耿 秋分一过,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快到了,让我忆起了中秋节日的许多儿时往事. 以往一到中秋节夜晚,月光升起后,各家各户都在上厅八仙桌上摆满了月饼.糖果和柚子等供品.点烛焚香拜过 ...

  • 张维耿‖梅县旧时的江湖话

    梅县旧时的江湖话 文/张维耿 中山大学中文系有位老教授,梅县梅西人,叫楼栖.大家都叫他楼老师.他的一个侄孙以往在梅县与我同事,姓邹.我觉得叔公和侄孙不同姓,很有些奇怪.有一回我上楼栖老师家请教,顺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