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清与浊概念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清浊是经常被使用的词语,几乎与寒热、气血、阴阳一样属于基本概念,是含义十分丰富的“元概念”。但过去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清浊是《内经》的基本概念

在《内经》中,清浊用来表示不同的生理现象,书中也常以此形象地阐述各种病因和病机。

用清浊表示生理物质的稀稠

《内经》说“浊气出于胃”,又说“浊气归心”,认为十二经脉有清浊不同的属性,是因为其中的血之清浊不一样。生理状态下,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内经》作者认为,血液的清浊是可以通过实验检验的,并不是理论推测。《灵枢·经水》说:“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人体五藏的坚脆,六腑的大小,储存多少水谷,以及“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甚至十二经之中,各条经脉血与气的比例,孰多孰少,“皆有大数”,都可通过一定手段检测获得。文中提到的“血之清浊”,是《内经》作者经常使用的学术语言。

《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六腑里的“水谷浊物”就像泥沙俱下的江河一样浑浊不清,与五脏储存精微物质明显不同。

用清浊说明体液的阴阳升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不能上升,就会出现泄泻;浊气在上,不能下降,就会出现胀满。这是因为“阳升阴降”受阻而出现的病证。因为正常的情况下,“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人体与之相应,也应该“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里把清浊与阴阳相联系,说明生理代谢时“升降出入”的原理。

《灵枢·阴阳清浊》论述气的清浊,说“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其中“浊而清”与“清而浊”,指的是清与浊之间的转化,与阴阳之间的转化一样,清浊也可以互化,“浊中有清,清中有浊”,二者是变动不居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多处说“清阳”、“浊阴”,而《灵枢·阴阳清浊》却说“阴清而阳浊”,二者似乎矛盾,其实不然。前者的清浊,是根据精微物质的稀稠、升降而定的,所以说“清阳浊阴”;后者是按照精微物质的运动状态划分的,“阴静阳躁”,因此说“阴清而阳浊”。运用的标准不一样,形成的概念也不同。

用清浊说明病因病证的寒热

清浊的本意从水的清澈程度而来,由清淡、清净的基本含义,引申出清冷、清虚、清静、清贫等含义,由浑浊也可引申出浑厚、浊流滚滚,象征着力量无穷。

《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文中的“清湿”,就是指寒冷潮湿。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这段“病机十九条”中,关于清稀的体液属寒性,浊稠的体液属于热性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辨证。

《素问·气厥论》:“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此处的“浊涕”,代表热性鼻涕。

《内经》说青脉主“腰痛,足清,头痛。”足清就是脚凉。真心痛、厥气病,都有“手足清”的证候,指的都是手脚凉。肾虚时出现清厥,也是寒凉之意。血枯的病人“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出清液,就是吐清水;四肢清,则是四肢凉。

用清浊说明病机

清浊是人体内液体的一个属性,在病理状态下就可以表示病机逆乱的原因。《灵枢·五乱》说人在患病的时候,只要“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清升而浊降,各顺其道,这样的病证就容易治疗。如果出现清气在阴(下),浊气在阳(上),“清浊相干,乱于胸中”,病人就会出现严重的胸闷。由于“清浊相干”的病证,可以发生于许多部位,如心、肺、胃肠、四肢和头颅,因此由“清浊相干”产生的病证是广泛存在的。

《素问·风论》说:“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文中把“气不清”当做麻风病的重要原因。《内经》认为,清气停留在下部,就会出现腹泻;浊气停留在上部,不能下降,就会出现胀满的病证。

人在患病的时候,“胃气不清”,就不能输送精微物质。“浊溜于肠胃”时,就会病生于肠胃,也叫“浊气在中”。

清浊不同 治疗有别

《内经》认为,针刺治疗一定要注意气血清浊的体质差异,也要分清因病而致的病理性清浊。《灵枢·阴阳清浊》说:“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浊气在中,清气在下”的时候,“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所以必须掌握好针刺的尺度。

平素体壮的人,患病后容易已出现“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呢?岐伯解释说:“血清气浊,疾泻之则气竭焉”;“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说明气血清浊不同,针刺的补泻手法也不相同。

针刺治疗时,有的病人“血少黑而浊”,有的“血出清而半为汁”。需要医生认真观察,才能治疗无误。有瘀滞的患者,应该“两泻其血脉,浊气乃避。”其中的“浊气”,就是“滞气”。

《灵枢·经筋》说:“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清阴气,就是清阴部的热气。后世把“清法”列为八法之一,清肺止咳、清头明目、清肝泻火、清心安神、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等等,临床运用很常见。

清浊概念的其他用法

《内经》说的“关节清利”,是指关节灵活;要求医生在诊病的时候,应该做到“必清必净”,其中的“清”是指心情平和。

《素问·刺法论》说医生针灸之前要“清静斋戒”,是指清心寡欲;《素问·五运行大论》说肺配西方,“其德为清”,是用“清”来概括肺的功能特点;《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肝其畏清”,就是指肝木受肺金的制约;《灵枢·通天》说的“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金形之人“身清廉”,其中的“清”,指的是“清瘦”的样子;《灵枢·阴阳应象大论》说诊脉时“审清浊而知部分”;《灵枢·五色》的“明堂润泽以清”,其中的“清”,都是指肤色的浅淡。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刘启泉 河北省中医院

(0)

相关推荐

  • 尚先早课|气之大别

    人身之气有清浊之分. <灵枢·阴阳清浊>说:"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张介宾注:"浊气者谷气也,故曰受 ...

  •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2-1-3 阴阳学说之生之本,本于阴阳关系

    为什么将阴阳学说旨在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当中的运用,用生之本,本于阴阳来加以表达呢? 是因为<黄帝内经>在这样一个思想指导之下,认为在人身体来讲,整个生命活动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解释,所以 ...

  • 八字中的清与浊

    在八字命理中,"清"与"浊"是古人用来评判命局好坏的一种标准,<滴天髓>云:"一清到底显精神,管教平生富贵真.满盘浊气令人苦,一盘清枯也苦 ...

  • 什么是八字中的“清”与“浊”

    作为八字专业术语,"清"的本意是纯洁.清透.单纯不杂:专指命局配合良好转态.比如:命局配置,成格成局: 或者,用神显著,相生有情,位置恰当,无冲无克,别无忌神闲神夹杂其间,称之为& ...

  • 曹东义教授:清与浊,学习《黄帝内经》一定要读懂的两个概念

    在<内经>中,清浊用来表示不同的生理现象,书中也常以此形象地阐述各种病因和病机. 用清浊表示生理物质的稀稠 <内经>说"浊气出于胃",又说"浊气归 ...

  • 自我康疗121:解读《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论》

    自我康疗121:解读<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论> 天不知,地不知.人之初,本无知.道生一,藏玄机.二生三,有气机.开鸿蒙,盘古氏.通天道,伏羲氏.通医道,神农氏.治五气,轩辕氏.传大道, ...

  • 如何准确区分西语中的清浊辅音?

    下面我们以"冻.痛.洞"这一组字为例: 用拼音(普通话发音)标注,分别是: dong(不送气)tong(送气)dong(不送气) 用吴语方言来读的话,分别是: tong(清音)to ...

  • 欲得长生, 肠中常清

    人们都知道肠道的职责是吸收.消化.排泄,但很少有人知道肠道还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人体几乎70%的免疫细胞位于肠黏膜内.肠道里栖息几百种不同的细菌菌群,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否,直接关系到肠道的屏障能否发挥 ...

  • 刮痧:清皮肤浊气,美肤刮痧法!

    第一步:眼周+面部刮痧 眼周+面部刮痧,是一个很安全的泄热毒.风毒的方法.眼睛模糊.眼睛干涩.眼睛不舒服--其实这也是肝气上逆的一种表现. 肝的主要功能是'疏泄'和'藏血',肝主藏血,并靠肝的疏泄功能 ...

  •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一点资讯】

    人们都知道肠道的职责是吸收.消化.排泄,但很少有人知道肠道还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人体几乎70%的免疫细胞位于肠黏膜内.肠道里栖息几百种不同的细菌菌群,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否,直接关系到肠道的屏障能否发挥 ...

  • 眉毛在黄帝内经中也是很重要的,可以诊断疾病!不是摆设!

    眉毛也有价值,黄帝内经根据眉毛诊断疾病!不可不知也! 内经说眉毛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盛衰,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在眉毛上也有反映! 灵枢篇: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