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究敦煌俗字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札记
聊以此文献给世界读书日
22日偶见写本文献学微刊,刊发了張涌泉先生《研究敦煌俗字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高论卓见令人击节。今略为补证以志钦佩。
1、例一中关于
字,有如下论。
案:应该说其实“投”写作
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写法。如汉 孟孝琚碑
,樊敏碑中为
,帝尧碑中为
,唐 信行禅师碑
等等。
2、例二云“腾”当作“藤”,有如下论。
案:张先生所论甚是,但为涉及一、“丘井”乃何物?二、“悬藤”是否见于同一时期或较近时代之其他佛教典籍中。若为孤例则似觉说服力不免薄弱。
一、“丘井”即“人身“。如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新说经·弟子品第二》云“身如丘井为老所逼”,又如《法苑珠林》云“旷野者喻于生死,彼男子者喻于凡夫,象喻于无常,丘井喻于人身”。
二、“悬藤”见于其他佛教典籍。大正新修大藏经本《续高僧传》云“尔时命若悬藤,而词气无骇”。
3、例六关于“興”字有如下论。
案:“興”作“
”者早在汉碑中即不乏其例,如《张迁碑》
4、例八关于“段”字。
案:“段”作“断”解者,还是比较正常的用法,如《康熙字典》云“《说文》'椎物也。’一曰分段也。帛二曰緉,分而未丽曰匹,旣丽曰段。”所以不明者怕是文字学的功夫,还有待加强吧。又如1985年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云“段,疑当读为断,意谓齐城、高唐二大夫带领的军队分成两部分。” 5、例十中关于“
”字。
案:“便”是怎么作“
”的呢?大概是由另一个敦煌俗字形态
字演化而来。
6、例十七中“殺”与“煞”。
案:《隶辨》列出了石经
,樊敏碑
、武梁祠
,并又云“孙叔敖碑阴'为贼寇所
’,《隶释》云 '
即杀字’ ”。而《金石文字辨异》又列出了殺、
、
(黄甫诞碑)。可以说较明确的给出其演变过程。
又按:予以为史学可做断代史之研究,而文字学尤其是中古文字研究则务必力求贯通,否则不免截断源流,终难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