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防不胜防?搞懂骗子常用的三个心理战术,让其无所遁形

“警官老陈”因为在抖音上直播PK,宣传反诈,迅速出圈,让“反诈骗”火了一把。

生活中,套路和骗局其实十分常见:

电信诈骗、兼职骗局、赌博诈骗、拍卖骗局、直播骗局、快招加盟骗局……

一方面,因为行业信息的陌生,真假难以分辨。

另一方面,骗子们手段多样,也让人防不胜防。

如何才能避免被骗?

虽然骗局外表千变万化,但不变的始终有两点:利用心理+获取财物。

明白骗子最常利用的心理效应。

在恰当的时候提高警惕,并审视自己是否产生心理变化就能很好地起到防骗的效果。

“沉没成本”

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远远超过得到这样东西的快乐。

在赌博中,赢了100元,可能并不兴奋,但输掉100元时,却会十分痛苦。

输得越多,越想要投入重注,希望将损失尽快挽回,以至于越陷越深。

这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效应。

骗子们喜欢利用这个心理,虚构损失,触动我们想要挽回的心态。

淘宝客服骗局“您购买的东西出现了问题”、京东物流骗局“您的东西在物流途中遗失了”、资金冻结的电信诈骗“您的银行卡被冻结了”都是如此。

从莫须有的损失到开始打款一两百,再环环相扣到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上百万,就是利用我们了想要赶紧拿回损失的心态。

“印象管理”

人们在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将看到的人或物归类,这就是印象。

第一印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心理效应。

我们对陌生事件和人物的判断,大多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

在见重要的人物前,为了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我们往往会精心打扮,并且在见面后,展示好的言行举止,其实这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印象管理”。

显然,骗子们更加精通“印象管理”。

精致的招商环境、高档的写字楼、气宇轩昂的老板、西装革履的保健品人员、字正腔圆的客服、文质彬彬的专家……

要记住,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只是骗子们精心为我们准备的。

骗子通过“印象管理”,利用“眼见为实”的心态,轻易的让我们放下防备。

“权威效应”

“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我们在陌生情境下,会希望得到'安全感',我们也确信权威人物和权威机构往往是正确的,权威的大小决定了'保险系数'的大小。

“权威”包装就成为骗子最爱的杀手锏。

“XX政府机构”、“XX知名企业”、“XX专家”、“XX上市集团”……

气宇轩昂的“军官”、身家过亿的“老板”、月入6位数的“专家”、上市集团的“顾问”……

有时候,我们甚至开始觉得自己的之前的怀疑,是过于敏感。

骗子们喜欢将“权威”编造得高不可及,只要有巨大的身份和地位差异,就能更加容易的让我们妥协和信任。

启动防御心理的时机

我们不可能在生活中,随时警醒自己是否产生这样的心理。

但这里其实有两个明显的“启动开关”——“完全陌生”和“金钱”。

完全陌生,会导致我们失去对信息的判断力。

所以,当我们遇见完全陌生的人和机构,就需要有所防备,避免“第一印象”。

骗局和套路最终指向总是获取利益。

所以,如果他们告诉我们“不照做或不给钱,就会产生损失,或者错过机会”时,就需要转换心态,审视自己,是否被“权威”说服,已经产生了“沉没”的心理效应。

骗子不傻,也会与时俱进,随时利用同情心、技术升级、大众焦虑……不停变换身份。

搞懂他们的心理手段,警惕陌生机构或个人涉及财产金钱的述求,骗局就不难识破。

看热点,聊心理,有用请分享、关注、推荐(感谢每一次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