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元春不可能支持宝玉娶宝钗,端午赐礼的猫腻儿藏在礼单中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那就是贵妃娘娘贾元春赏给贾府众人的礼物,居然是宝玉和宝钗的一样,黛玉和三春一样。这属实是不正常的,宝玉对这件事的直接反应是:“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吧?”宝玉的疑问也是很多读者的疑问,如果按照身份高低赏赐,理应宝玉自己一个样儿。若论亲戚礼数,该给宝钗和黛玉一个样儿。就算把黛玉当做贾府养女,那也不用让宝钗和宝玉一样。很多读者由此猜度,这是贵妃贾元春在暗戳戳的支持“金玉良缘”,相当于半公开的给宝玉和宝钗指婚。对此我的理解是:那不可能!除非元春不想让宝玉读书科举,想断了他的仕途前程,否则绝不会同意让贾宝玉匹配商贾之女,支持什么“金玉良缘”,自降身份。
元春是个有格局,有眼界,身居高位的贵妃,她在皇宫历练多年,不可能连这点基础的觉悟都没有。她在省亲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明显更加喜欢林黛玉,她和黛玉、宝玉、贾母是一类人。元春断然不会在端午节赐礼的时候做这种糊涂事,这件事摆明了就是王夫人和薛姨妈在作怪,真相就藏在宝玉和宝钗获得的礼物中,作者已经暗示的很明白了。从书中多次元春和皇帝赏赐贾府的事件,也可以整理出清晰的赐礼流程,王夫人做手脚的操作空间非常大。甚至,这次端午节赐礼,很可能根本不是元春挑选的礼物,也不是她安排的,而是皇帝安排内帑对后妃外戚的统一赏赐,所以,贾宝玉作为男丁才得到了一堆女孩子用的东西。贵妃长姐贾元春,她对宝玉的疼爱不亚于贾母,对宝玉的人生规划是科举做官,不可能支持宝玉娶商贾之女要知道端午节赐礼是不是元春本意,其实很简单,只要简单分析一下元春是什么样的人就知道了。贾元春,荣国府金尊玉贵的嫡孙女,自幼被贾母教养长大,十来岁因为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为女史,相当于在皇后身边当秘书。后来被皇帝宠幸,封为贤德贵妃,加封凤藻宫尚书。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元春在贾母的熏陶下,是一位受过正规的贵族教育的女孩子,学识渊博,贤良淑德,品位高雅,格局很大,并且双商很高。
又因为元春和宝玉年龄差较大,“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当年元春未进宫时,和宝玉同在贾母膝下,亲自教授宝玉“几本书、数千字”,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叮嘱要好好抚养宝玉“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贾元春对宝玉的感情就像母子一样,而且她对宝玉的期望从来都是:读书科举,长大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材,为官做宰。在贾元春省亲的时候,贾政也特别能体谅元春对宝玉的期望,特意告诉元春,园中的匾额对联都是宝玉拟题的,元春看了果然非常高兴。然后又命宝玉和众姊妹作诗考察才学,别的姊妹都是一首,唯独宝玉一人做了四首,还都是元春喜爱的前四名建筑。且喜宝玉竟知题咏,是我意外之想。此中'潇湘馆’、'蘅芜院’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此四大处,必得别有章句题咏方妙。前所题之联虽佳,如今再各赋五言律一首,使我当面试过,方不负我自幼教授之苦心。”这里能够更加明显地看出来,元春对宝玉的重视与偏爱。可想而知她对宝玉的爱不在贾母和王夫人之下,她自己身居贵妃高位,自然对嫡亲的兄弟贾宝玉更加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能科举做官,在前朝与她一起扶持照应,延续家族的荣耀。既然贾元春对贾宝玉的期望这么高,从小就寄希望于宝玉走科举之路,那么她是绝无可能支持“金玉良缘”,让宝玉娶商贾之女薛宝钗为妻的。古代“士农工商”的四民格局限制严格,就算是在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依然不高。贾府是贵族顶流国公府邸,元春是妃嫔顶配贵妃娘娘,贾宝玉的身份何等尊贵,就是娶个郡主为妻,家事地位也完全配得上,傅秋芳作为五品通判的妹妹也根本不考虑,怎么可能娶一个外地无官无职、没落商贾家的女儿、人命案犯的妹妹薛宝钗呢?这简直就是荒谬至极。元春省亲的时候,对薛姨妈一家和黛玉的存在一清二楚,她就肯定知道薛姨妈一家子为什么寄居在贾府。就算王夫人对薛家的钱财见钱眼开,跑到宫里去对元春说:让宝丫头嫁给宝玉,薛家的百万家资就都归我们了!您觉得在后宫混迹多年,坐稳贵妃之位的贾元春,以她的觉悟和阅历会傻到相信这个鬼话吗?
薛家从薛公死后已经没落多年,还有没有百万家资都是一个问号。而且还有薛蟠那个孽胎祸根,有他活着,薛宝钗能带走全部家产做嫁妆吗?就算带走了一多半,将来薛蟠惹出祸来,宝钗的婆家也不能袖手旁观,说不定不仅要出人情,还要赔钱倒贴受牵连。别说元春会支持“金玉良缘”,让宝钗嫁给宝玉,就是让宝钗嫁给她厌恶的贾环,元春都不会答应。因为一旦和破落商贾薛家联姻做了儿女亲家,就等于贾府自降身价,会被京城权贵圈子里的人嘲笑,元春在宫里也会跟着丢脸。因为古代婚姻特别讲究门当户对,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婚姻圈子,如果底层的人攀上了高枝会被艳羡,比如薛家娶了伯爵府的孙女;但是高层的人跨越阶层的低娶下嫁并没有什么好结果。婚姻层次的降低,直接意味着自身社会地位等级的下降,在外人看来就是其家族没落衰颓的明显标志。以《红楼梦》中贾府的阶层而言儿女婚嫁必须与“爵制和门第”挂钩,只有三个方向:一是跟皇帝和宗室、贵族联姻,这样能延续家族权势,巩固声望和门第,比如元春婚事;二是跟异姓贵族或官僚,官场中互相扶持,利益关联,比如贾政的婚事;三是与清流世家联姻,给家族铺垫转型之路,比如贾敏和贾珠的婚事。从书中贾府和元春对贾宝玉的个人教育和人生规划来看,他的婚姻除了政治利益的考虑之外,更注重以科举功名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他要娶的姑娘,首先一定要是贵族后裔,大家闺秀,家族渊源深厚,有好的文化背景,因为这是新媳妇家教修养良好的保障,将来需要相夫教子,打理贾府中馈事务,影响家族风气教化。更重要的是,这个姑娘要有一个有权有势有功名的亲爹。他作为贾宝玉的岳父老泰山,可以在仕途经济上给予提携照顾。古代科举入仕的读书人,在官场上有一个好岳父简直比亲爹还重要。当然了,在古代,其实也有不少愿意和富商联姻的贵族外戚们,这些士大夫为了赚取媳妇的高额嫁妆,抛开自己的身份、地位,也不管封建的礼仪道德,选择与富商联姻。比如北宋韩琦、王安石的女婿就大多是富家子弟。但是,这种行为会被士大夫阶层鄙视嘲讽。北宋著名士大夫丁骘就曾公开上书抨击,建议禁止进士论财娶妻,其中有:“娶妻论财,全乖礼义……名挂仕版,身被命服,不顾廉耻,自为得计,玷辱恩命, 亏损名节莫甚于此”等语言,听起来都不是什么好听话,这就是士大夫阶层对于与商贾联姻的态度。既然元春和贾府对宝玉的期待是读书科举做官,那么她和贾母、贾政就都不可能会支持“金玉良缘”,让宝玉和宝钗联姻,这已经不只是断送宝玉科举前程的问题,是往荣国府门楣上抹黑,给家族前途埋雷的问题,简直愚不可及。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贾府因此被仕林排斥甚至瞧不起,贾府还想转型清流科举世家?宝玉还想科举做官?那才真是做他娘的春梦呢!元春喜欢黛玉胜过宝钗,她也没有给宝玉赐婚的权利,她的建议贾母、贾政、王夫人都可以不听贾元春喜欢黛玉胜过宝钗,她是贾母一手带大的,和贾母的品位爱好一样,都喜欢真性情,又聪明伶俐,漂亮灵巧的孩子。这从很多细节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她对长得像黛玉的小戏子龄官格外厚爱怜惜,宽容相待。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属进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得忙接了,命龄官叩头。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明处是写元春喜欢龄官,其实暗笔就是写元春喜欢黛玉。如果元春是王夫人这种木讷端肃的女人,一看龄官水蛇腰、削肩膀,袅娜纤瘦,脸庞长的像病西施林妹妹,早就恨不得拉出去打死,怎么可能这么爱惜呢?
文中后来还写道,龄官闹脾气,因为嗓子不好被元春传召入宫都拒绝表演,元春也没有为难,这是何等的厚爱,实在意想不到。又比如元春接见弟弟宝玉,身为贵妃,并没有架子,也不避男女嫌疑,一派天然的姐弟情深,大有贾母之风。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元春见到父亲贾政也非常敢说,表示自己虽然当了贵妃,但是并不快乐,她羡慕小门小户的天伦之乐。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日: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元春在这样重大的场合连皇权富贵都敢吐槽,这个胆识和口才,全书只有林黛玉可以与之一较高下了。真的是,想不到你是这样的贵妃娘娘,果然愧是做过女史,耿直又敢说。另外,元春既然考校过大家的文采,自然对林黛玉的诗才高看一眼。林黛玉和薛宝钗自己写诗也好,帮宝玉改诗或捉刀代笔也罢,这些小动作贾元春很可能是知道的。因为省亲现场不时封闭考场,周围又很多的太监宫女伺候,就算当时元春不知道,事后也会知道。那么她会喜欢一个想要讨好奉承自己的薛宝钗,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林黛玉,其实很显而易见,作为贵妃娘娘,她并不缺奉承讨好的人,真正有才华的女子才能给宝玉的前途带来帮助。
可是,元春喜欢黛玉,却未必会愿意让黛玉给宝玉做妻子。因为元春在考虑宝玉妻子人选的时候,不是代表她个人,而是要站在家族和长辈的立场上来思量。林黛玉,人品、模样、家世、才华、教养修养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很遗憾她是个孤女,没有父母,寄人篱下。宝玉如果娶她,只能是锦上添花,林如海在仕林的声望,在官场的人脉等到宝玉科举做官,其实都很微弱了,人走茶凉的道理,元春非常明白。就算王夫人进宫劝说,也不可能糊涂到直接让元春支持宝钗。王夫人本人其实也只是拿宝钗当棋子抗衡贾母手中的林黛玉而已。真想娶宝钗,不可能带着宝玉去见甄夫人和三小姐,也不会把宝钗耽误成二十岁的老闺女。但是王夫人肯定会对元春说黛玉不合适,因为黛玉有肉眼可见的不足之症,一看就是个不好生养,福禄不长的苦命女子。元春自然也可以看出来,但是,元春和贾母之间感情深厚亲密不在王夫人之下,她知道贾母也深爱宝玉,如果她建议宝玉不要娶黛玉,大可以对贾母直接说,她的性格也符合这种做法,让贾母给宝玉找一个家世更加强大有用的妻子,贾母是不会反对的,元春根本范不着这么拐弯抹角。
至于说赐婚更不可能了,元春虽然是贵妃,但是宝玉的婚事她是没权赐婚或者“指婚”的,只有太后和皇帝才有这个权力,就是皇后娘娘要赐婚,也要轻视皇帝和太后的旨意,不能自己做主。而且,就算赐婚或者“指婚”也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皇帝也不能随便就给贵族或大臣的子女婚事做主,乱点鸳鸯谱,他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也要尊重一下大臣们的意见。再说了,就算皇帝赐婚,也不可能头昏到让国公府的贵公子贾宝玉,娶金陵乡下的没落商贾之女薛宝钗,这简直就是等于公开骂贾府是破落户,好歹贾府也是老丈人家,也关系到皇帝的体面啊!这种玩笑是不能乱开的,就算宝玉中了状元,皇帝给宝玉赐婚,也根本轮不到薛宝钗!皇帝就算不考虑公主郡主宗室女,也至少会选一个贵族千金,他不可能选中没落商贾的女儿当自己小舅子的老婆。元春虽然不能赐婚,但是可以提出建议。只不过她只是宝玉的姐姐,对于宝玉的婚姻没有决定权,她作为家族的晚辈,个人建议,贾母、贾政、王夫人都可以不听,没什么太大的权威性。从赏赐流程看来,王夫人置换礼物的可能性大,作者在礼物清单中暗示了答案既然不是元春的意思,那么只能是王夫人偷偷置换了礼物。《红楼梦》中元春曾多次赏赐家人礼物,皇帝也赏赐过贾府众人,流程还是非常明确的。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红楼梦》中提及这些事情的相关情节,自然明了。第十九回:话说贾妃回宫,次日见驾谢恩,并回奏归省之事,龙颜甚悦。又发内帑彩缎金银等物,以赐贾政及各椒房等员……第二十二回:四人听说忙出去,至贾母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小太监又下谕道:“众小姐猜着了,不要说出来……一齐封进宫去,娘娘自验是否。太监去了,至晚出来传谕……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第二十三回:遂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贾政,王夫人接了这谕,待夏守忠去后,便来回明贾母,遣人进去各处收拾打扫,安设帘幔床帐.第七十回:次日乃是探春的寿日,元春早打发了两个小太监送了几件顽器。第七十一回:(贾母寿辰)元春又命太监送出金寿星一尊,沉香拐一只,伽南珠一串,福寿香一盒,金锭一对,银锭四对,彩缎十二匹,玉杯四只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贵妃贾元春给贾府之间的沟通是通过太监进行的,而一般来说太监来到贾府下元春的谕旨,或者赏赐礼物,都是贾政和王夫人这两位荣国府的大家长负责接收。太监也可以被贾政夫妻带到贾母的上房,和公子小姐们面对面沟通,送东西。但是,太监不可能自己直接冲到贾母屋里去,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因为贾母身份尊贵,连众人入住大观园的谕旨她都没出来迎接。贾政和王夫人、贾琏和王熙凤才是接待太监们的主力军。第二十八回中的“端午节赐礼”,按照书中描写,也是贾政夫妻、贾琏夫妻一起跪接谕旨,手下礼物,接待了太监。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作者借袭人之口说的很明白,元春让太监出来主要做了两件事,其一送一百二十两银子,在清虚观打醮;其二,给贾府众人送节礼。端午节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从宋代到明代,就跟过年差不多,在清朝仅次于万寿节、元旦和冬至这三大节。为什么说这次太监送的东西被王夫人接收了呢?因为袭人专门跟宝玉交代了一句话,她说:“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老太太说了,明儿叫你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呢。”这就奇了,宝玉和黛玉明明都养在贾母膝下,为什么单独只有宝玉的在贾母屋里?贾母为什么单独让宝玉自己一个人明天五更天就去宫里谢恩?摆明了就是王夫人故意的,把宝玉的礼物送到贾母眼前。贾母肯定也会问一问,得知宝玉的竟然和宝钗一样,心里肯定又迷惑又膈应。所以贾母安排宝玉自己一个人起个大早去宫里谢恩,找明白人打听一下,元春到底是怎么送的礼物。
答案应该是符合贾母和宝玉想象的,这根本不是元春的意思。所以贾母才和凤姐欢天喜地的搞起来清虚观打醮的事情,还特意让薛宝钗母女一起去。因为贾母要伙同张道士上演双簧戏,给宝玉提亲,说了一个十五岁的小姐,年龄和条件都和宝钗类似,被贾母直接当众否了,还弄了一大盘子的什么“金”什么“玉”的物件,等于当面打脸“金玉良缘”,薛家母女都快要尴尬死了。贾母听说,向盘内看时,只见也有金璜,也有玉玦,或有事事如意,或有岁岁平安,皆是珠穿宝贯,玉琢金镂,共有三五十件。薛家母女以为搞出一个什么“金锁”就可以匹配宝玉,谁知道人家贾母根本瞧不上。贾府门下随便一个老道士都弄了一盘子的“金玉”出来,可见薛家的小把戏在贾母眼中多么廉价。
宝玉就更厉害了,直接嫌弃这些“金玉”物件,要拿出去送给穷人们和乞丐,不知道宝钗会作何感想。她渴望的“金玉配”,想要的那些功名富贵,在宝玉眼里居然随便就可以赏给乞丐,他认为对他是无用的,就算看到一个金麒麟眼熟,也不过是给史湘云留着。宝玉笑道:“老太太,张爷爷既这么说,又推辞不得,我要这个也无用,不如叫小子们捧了这个,跟着我出去散给穷人罢。”而在来清虚观之前,王夫人见贾母那样高兴,她说了一句很奇怪的话。王夫人因一则身上不好,二则预备着元春有人出来,早已回了不去的;听贾母如今这样说,笑道:“还是这么高兴。”“还是这么高兴”这话细细一品,好像王夫人觉得贾母不应该高兴,而是应该生气才对。王夫人为什么这么有把握贾母会生气呢?当然是因为她置换了端午节赐礼,故意用“金玉良缘”膈应了贾母。
但是王夫人不知道她的手段也很低级,贾母分分钟看穿,早就安排宝玉去宫里打探了真相出来。答案就藏在那些礼物清单中。表面上看,元春的端午节赐礼清单是这样安排的。贾母: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香如意一个、玛瑙枕一个贾政、王夫人、薛姨妈: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香如意宝玉、宝钗: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黛玉、三春: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李纨、凤姐:纱两匹,罗两匹,香袋两个,锭子药两个按照这个礼物清单,以及次日才发放的时间安排,王夫人接收之后想做手脚简直太简单了。首先贾政每天要上班,经常也不在内院,而是在外书房和请客们胡混。王夫人这个当家主母想怎样安排,是不可能有人阻拦的。这些礼物重合度很高,除了李纨凤姐两个媳妇的不一样之外,其他人都是按年龄辈分递减。假设宝钗的礼物原本和三春黛玉一样,王夫人只需要把自己的“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放到宝钗的份例中就可以做到和宝玉一样。不要理会袭人说的鬼话“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且不说人名和物品名是不是在一张纸上。就算写在一起,想改个签子还不是简单的事情,反正送礼物也是王夫人派人去各屋里送,大家还能拿着签字对一对各自的签子是不是皇宫统一批发的不成?一共也没几个,王夫人招人把所有人的签子都换掉,也不会浪费二十分钟时间。这些公子小姐们哪里会把这点儿东西看在眼里,多半可能看两眼就让人放起来了,又不是没见过世面,发个新书校服都很激动的幼稚园小孩儿。再来看看宝玉和宝钗的相同的这几样礼物:宫扇,红麝香珠,凤尾罗,芙蓉簟;非常奇怪,这些东西居然都和林黛玉紧密相关。宫扇多指团扇,是古代女子的常用物品。《红楼梦》中林黛玉、宝钗、湘云都用这种扇子,宝玉作为男子,用的是折扇,他给晴雯撕的也是折扇,贾赦逼死石呆子抢夺的古董湘妃竹扇子也是折扇。红麝香珠,用麝香加上其它配料做成的红色念珠儿,麝香在古代是十分珍贵的一种香料。《红楼梦》中麝香是一种香料而已,并没有避孕小产之类的功效,所以,我理解的红麝香珠其实就是影射绛珠仙子,香玉——林黛玉,红麝香珠,就是“射红香珠”。因为这本就是瘦子林黛玉的东西,所以胖胖的薛宝钗戴上之后不合适,撸都撸不下来,费了好大劲儿,露出了膀子才摘下来。可想而知这个珠串是给当时的主流审美清瘦美女准备的款式,本来也不属于薛宝钗。凤尾罗是一种织成凤尾花纹的沙罗,非常珍贵的上等布料。符合元春的身份,也符合林黛玉的身份,她是潇湘妃子,住的是“有凤来仪”,潇湘馆里“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作者专门这样描写林黛玉的住处,就是在暗示,只有黛玉的高贵身份,才配用凤尾罗。芙蓉簟是指有芙蓉花纹的竹席或者芦苇编制的席,可以用来铺着睡觉,或者铺在榻上坐着。这个男女老少都可以用。但是《红楼梦》中芙蓉花很明显是指林黛玉,而不是薛宝钗。那么,就可以推测出另外三种可能:1、王夫人调换了黛玉和宝钗的礼物,本该黛玉和宝玉一样,宝钗和三春一样;2、王夫人调换了黛玉和宝玉的礼物,本该黛玉和宝钗一样,宝玉和三春一样;3、王夫人和薛姨妈一起拿出了自己的“凤尾罗,芙蓉簟”,塞在了宝玉和宝钗的礼物中,原本所有姊妹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这三种可能中,我比较偏重第三种。这才符合元春对兄弟姊妹赏赐东西的一贯规则,无论是省亲还是元宵节猜灯谜,都是一样的东西,没什么厚此薄彼。这里还有第四种可能,也就是这次端午节礼根本不是元春个人设计赏赐的,而是皇帝赏赐的。作为全国性的节日——端午节,户部和内务府肯定要准备礼品,以皇帝的名义赐予这些后妃的家眷外戚们。
官方统一发放的东西,不会设计的那么周详,只能是按照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嫂子弟媳等人群分类,兄弟姊妹甚至连男女都不分。不然,实在想不通元春给宝玉红麝珠串和宫扇有什么用?又不准备装扮女装大佬,只能用来送情人,或者赏丫鬟了。而这种官方的事情,稍微一打听就可以打听出来,京城中的后妃家族那么多。宝玉去宫里谢恩肯定能遇到很多谢恩的外戚子弟,交流一下就真相大白了。贾母应该也是因为知道与元春无关,只是王夫人和薛姨妈的愚蠢伎俩,所以才放开了手脚,高高兴兴地整了薛家一回。结果就是薛姨妈一言不发,薛宝钗直接气得失了理智,很快就是宝玉摔玉,宝黛和好,宝钗被一句“像杨妃”气的大怒,当着贾母、王熙凤等人的面把宝黛和贾府的小丫鬟都给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