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学中医,但难以入门——学中医,须先明其框架结构-纲举目张
很想学中医,但难以入门
很多同学表示:好想学习中医,但是太难了。
中医小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开始学习,甚至学习中医多年的中医粉,也会感到学到的知识都是零散的碎片知识,没有搭建起系统完整的框架,也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
确实,中医几千年传承,门派众多,博大精深,想学但完全抓不到重点,不知该从哪里学起。
面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没有医学和古汉语基础好像看天书,硬着头皮也只能看几页。
古人写书每一个字都有意义,短短几个字,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讲明白,更不用说领悟其中的奥妙了!
古人行医,讲究跟随名师,四方游历,积累经验,一代代的传承, 才使得中医得到了发展。
现代人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很难有心情和时间像古人一样静心钻研。
但是很多中医大家始终在延续精华,他们将中医知识系统化、实用化、易懂化,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到经典的传承,让更多人知道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学中医,须先明其框架体系
中医的框架是以「天人合一」为基本观念,是以气为基,以阴阳为道,以四象-五行-八卦为基本模式,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系统。
以气为基:基于万事万物都由「气」组成的基本观点,则阴阳的本质是阴阳气,四象的本质是四象气,五行的本质是五行气,八卦的本质是八卦气。
事物变化的本质不过是不同的气与气之间,以不同的形式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简称为「气化」。
什么是阴阳?阴阳最原始理念,源于日光的向背。其中,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人法地,地法天」的这个天,实际上大部分体现在太阳上;而地,就是地球。所以,要效法「道」,就要寻找太阳与地球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各种规律。
医学作为实用之学,在不忽略「道」本原(宇宙本质)的前提下,更关注可循之道,也就是规律之道。医学研究对象是天、地、人。既然人的行为以地球生态或规律为法则,地球规律又遵循着天运行的规律,那么观察天地自然的规律就成为必然。
四象的意象-爻象图
我们复习一下四象,四象是太阳、太阴、少阳、少阴。
太阳:即阳最盛,直观的图式表达是置于太极图顶端阳最盛处,以一个全阳(白)的圆表达(见图1),如果以爻表达,两个爻都是阳爻(见图2)
太阴:即阴最盛,直观的图式表达是置于太极图底端阴最盛处,以一个全阴(黑)的圆表达(见图1),如果以爻表达,两个爻都是阴爻(见图2)
少阳:是阳已生发,但还未盛,如太阳从东方升起,看到了半轮红日出于地平线时,如用圆来表示,就是下阴一半,上阳一半(见图1),且它处于上升过程,在向太阳(多)的方向发展。如果以爻表达,为上阳爻、下阴爻(见图2)。
少阴:是阴已生发,但还未盛,如太阳从西方下山,也是处半阳半阴状态,若用圆来表示,就是上阴一半,下阳一半(见图1),但它是往下走,往太阴(多)方向走。如果以爻表达,为上阴爻、下阳爻(见图2)。
五象配五脏
既然中医的框架结构是以五脏为中心,这里就着重讨论五象与五脏的关系。
五象如何配五脏?《灵枢·阴阳系日月》说得分明:「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注:其中「肺为阴中之少阴」一句,注家们一致认为有误,应是「肺为阳中之少阴」。
这里「阳中之太阳,阳中之少阴,肝阴中之少阳......」五句的五字表达中,其中第一个字(阴或阳),表示五脏按位置高低分阴阳,即:心、肺在上属阳,均以「阳中」表述;肝、脾、肾在下属阴,均以「阴中」表达。
而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指的是对应之脏的阴阳量多少及由此带来的功能特性。
下来,我们先初步领略一下五象与五脏相配的感觉,看对脏之「象」的理解,是否能与五行构成互补?
【心-「阳中之太阳」】
心为阳中之太阳,太阳者,日正中天之谓,火热特重,故称为阳脏,又称「火脏」。两者均强调心以阳气为用。《医学实在易》称:「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
心主血脉:太阳的动力最足,心具太阳之气则可推动心脏搏动,温通血脉;
心主神明,太阳光明,心阳可使神明志醒,如离日高悬,光照万物。
【肾-「阴中之太阴」】
太阴意味着阴多而阳少,虽然任何教科书都强调肾阴肾阳的重要性,但从中医的发展脉络来看,肾阴肾阳两者,其实更看重肾阳,皆因物以稀为贵,太阴之脏,缺的是阳。命门学说兴起,已现苗头,火神派之兴就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关于火神之得失,这里暂不讨论)。
同时,心与肾,一为「阳中之太阳」、一为「阴中之太阴」,说明心肾两者的阴阳的偏性较大。所以强调心肾相交,阴阳互济互补,方能两全其美。
【肝-「阴中之少阳」】
少阳者,春天、早晨之象。如旭日初升之阳,充满生、升之意,其象阴爻下而阳爻上,意味着其阳是往多的方向发展。这不与肝主疏泄,肝主生、升,为刚脏等功能或特性的意象同吗?
【肺-「阳中之少阴」】
少阴者,秋天、黄昏之象。其象阳爻居下而阴爻居上,秋气转凉,日落西山,无不反映阳渐消而阴渐长,其气敛降的态势,正与肺五行属金,其气肃降之象同。
同时,少阳、少阴,一左一右,一升一降,若能互协,岂不又成佳偶?就有了肝从左升、肺从右降,以使人体气机太极旋转的配合。
【脾-「阴中之至阴」】
脾为「阴中之至阴」很多人可能会解读错误,以为「至阴」为阴最盛的意思,其实,阴最盛者为「太阴」,前已有论,太就是多,就是大。此处「至阴」之「至」为「到」的意思,是从阳入阴,从阴出阳的阴阳交接处而已。脾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这里须注意,五脏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命名与经络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命名不尽相同。(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聊)
以上是对五象配五脏的略写,为了更好地体会五象对藏象构象的作用,下来,我们以肝为例,对少阳之脏作进一步展开解读。
少阳之脏 - 肝
下来我们就从少阳意象对肝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外应作逐项解读。
【肝主疏泄】
肝为少阳之脏,少阳者,太阳于东方初出地平线所呈现的半轮红日之象,参见图1左边的上白下黑之圆,故其象半阳(阳爻)显于上,半阴(阴爻)隐于下。虽半阳半阴,但初升少阳,将向日中太阳之位升发,故其属阳的基调已定。 少阳又类春,其性暖、其象升,所疏之气也属阳,暖而升正是气的本来属性,故肝主疏泄正是顺少阳暖升之性而为。《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木曰敷和」,肝敷布的正是少阳阳和之气,并以和煦来协调诸脏。
【肝藏血】
《笔花医镜》说:「肝与胆相附,东方木也,其性刚,赖血以养」。此理少阳之象类之,其象下阴爻为基,为藏血;上阳爻为用,为疏泄。肝气得阴血之柔养,则阳涵于阴,刚制于柔,升而不腾,动而不亢,冲和条达,曲直为用。这正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肝恶燥喜润。燥则肝体板硬,而肝火肝气即妄动;润则肝体柔和,而肝火肝气长宁静。」
【肝体阴而用阳】
【肝为刚脏】
为何肝之性易显于刚?我们看看少阳的发展趋向:少阳象旭日东升,太阳则是日在中天,从少阳到太阳,有着较大的升发空间。当旭日一离地平线,瞬间的视象是一弹而上,人们往往用「喷薄而出」来形容,一个「喷」字,真得其要,少阳升动之性因此传神。
肝之「喷」性,也决定了「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肝气易于升动太过的病理趋向。
【肝性生升】
少阳为旭日东升,升之象在肝的功能体现就是其气疏泄以升为主要方向。
【肝的外应】
以下论述可参考图3-四象时空图。
肝与春气、晨气、东方、少阳之气、升气、生气、风气、青色、酸味等相通应。
日出东方,朝阳为一日之少阳,春天则为一年之少阳。少阳生、升,春天万物生长、生发,所以五化中的「生」也属少阳;
春天多风、东方沿海地区也多风,和风煦物,生机勃勃,故风属木,木归少阳;草木本植物颜色多青,青色生意盎然,故青色属木,亦归少阳;植物的叶、根味多酸涩,故酸味属木。
据此,五脏之肝、五季之春、一天之晨、四象之少阳、五化之生、五气之风、五色之青、五味之酸、五方之东,均可以四象为凭,在太极图均居于左(东),属同格局、同象内容。
象类则比,因此可以互相通应,本质不过是「同气相求」。
天人相应荒谬吗
常见网上一些自命科学的人说:相不相信「天人相应」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科学理性的试金石。
言下之意是:相信者,是非理性的;不相信者是理性并具科学头脑的。
其实是他们以为:「天人相应」讲的是天地变化与人体的某些结构产生关联性相应,因为自命科学的人,他们的眼中舍结构就别无他物。所以,他们不相信相应。
其实,「天人相应」的逻辑是:以类的方式,把本就经检验或印证过相应的天、地、人,及相关脏腑、经络等功能归类,然后类同则应。
【天人如何相应】
譬如春季为一年之始,少阳之气始生,气候温暖多风,自然界生机勃发,万物以荣。天人相应,则与人体同类同象的肝疏泄,性生升,喜条达而恶抑郁,阴中之少阳属性相通应。《素问·诊要经终论》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因此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运动、起居等方面,均须顺应春气与肝气相和应的生发、畅达之性。夜卧早起,保持心情舒畅,力戒郁怒,广步闲庭,松缓衣带,舒展形体,以助阳气的生发与布达。
【「天人相应」应的是什么】
以上春天与肝的关系推论,置于一天之晨也同样成立,这就是医之有道的好处了,道同则理同,「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万物之和应之象,当然就更可类推了。
「天人相应」应的是什么?
应的是象!
别忘了,「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这几句出在什么篇?
出自《灵枢·阴阳系日月》。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中医的脏象构架源于天地的本源-阴阳,而不是像西医般纯粹出自人体结构。
即中医是将人体的功能置于天地大体系框架中,成为这个框架的有机组成的一部分,而不是像西医般纯粹的研究人体本身。
中医更关注的是「象类」,或者说,将能相应的天地与人体内在功能归为一类,
因此,天地气变,同类的人体功能也会同频相应。
当然,异类的功能也因生克关系而有相应的变化。
比如,体质热底的人在夏天较常人难过,但在冬天却比常人舒服,这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吗?这就是天人相应。
所以,黄帝内经就有《阴阳应象大论》。
所以,不是「天人相应」荒谬,而是自以为科学理性的人,在不理解「天人相应」实质内涵的前提下,也不打算去理解,仅从自己的学识结构出发自以为是的去判断这个命题的对错。
这种态度,既不理性,也不科学,还妄谈什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