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中,蒙古别部鞑靼俺答汗破三关,入三晋,中州震惊。太行山中段,边墙修,隘口设,成黎涉边界明长城。曰吾儿峪,东阳关逾东五里,又东五里小口村,壶关口也。出则东阳关也,入则壶口关也。曰屏翰楼,在今响堂铺西小湾边墙一带,初本为边防设,后为一邑游览之巨观,阅边重臣和过往路人,多观览题咏,以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涉县志》脱略末作“隘口”记;曰香炉郊,在香炉山,作左屏楼,面西拒守,左为摒也;曰童儿峪,疑指佛堂沟,作右蕃(藩)楼,同为西向,右为蕃篱也;桃城山,八十年代,取一炮具,作花锅,药多,炸,此兵器也!曰童儿峪,外?“同儿峪”?似在山西。诸隘口,其为先也!嘉靖二十一年(1542),毁于崇祯二年(1629),存续87年。黎城“城东二十里,(东阳关也,)控武、涉(指武安、涉县)”,"东逾五里即今吾儿峪”。《明实录》中,巡抚河南都御史李宗枢上奏朝廷的奏疏说得更加具体和明白:“山西黎城境上有吾儿峪隘口,初议筑堡,以居民阻挠而止,因退筑罗家郊。臣等以为是:峪逼近故关联亘三省,因旧增修据险防守,诚不可缓,筑堡完日即令吾峪关巡检居内辖兵防守。盖自黎城抵故关有沟七十二,可为战地,罗家郊虽已修筑,然退入峪内二十余里,旁溪小径尚或可通,终非久计。尤必筑垣于峪外,则内而罗家郊,外而同吾儿峪诸隘口皆保障於中。一遇有警发兵外守,前以故关大沟为战地,中以吾儿峪为门户,后以罗家郊为堂室。重关叠峙,不独巩固,而北直隶山东亦有赖矣。”另,东阳关、吾儿峪都属于山西一侧东出太行山的重要关口-——壶口故关,这条通道又被称为“滏口陉”,其东口正对着邺城、邯郸等历史上重要的古都名城,战略意义显见。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