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卞说说——扎实的基础是读写转换的根本

这个十一月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末尾,突然出现的停滞,是为了解决一些必要的事情。当抽出时间,回归到对语文的反思时,总有些凛冽寒冬里照来暖阳般的温暖。你看,当绿叶熬不住寒风摧残,换上小黄袍依旧不能阻挡寒风时,便悄然离开枝头,这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么?

语文老师如何坚守与舍弃,才能让明年的叶子更碧绿?

恐怕只有放下虚伪的外衣,静下心来阅读吧!

于是,带着小家伙去了趟书城。

书城是崭新的,自动门外是山城嵊州,进门后,有种身处大上海的错觉。

在琳琅的书籍包围下,有一帮孩子和一位小先生正共享着金庸作品。小孩子们昂着头,耐心地听着,比课堂上要端正得多。也许是因为这节课没有作业与考试的压力吧。

书还没来得及看,因为有点忧虑这个月的时间,它流逝地稍微快了些,所以先记录下书城想到的事情。

从流程式习作导图到导图笔记在读写转换障碍的解决,再到导图笔记应用实践,这一次的课题经历了漫长的几年历程。一个人,从叶片新叶到嫩绿到碧绿到焦黄,是不是也应该先离开枝头,在树下沉睡一番,再到下一个春天,重新爬上枝头,再展新貌?

想到树,就想到前些日子教16课《金色的草地》。

课文的插图中,绘着两个小男孩吹蒲公英花玩的画面,文中,也只有一段描述:

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呵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写蒲公英,它那美丽的花往往是笔下重点描述的对象。它们离开了蒲公英妈妈,乘着洁白的降落伞,开始了一段旅行。而普里什文却没有写洁白而有特色的花,却把目光投向长满蒲公英的草地,着重描写了它们的变化。原来,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生活中的美才能被发现。

我想,孩子阅读作者发现美的过程,才能学到如何养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关于如何发现美,作者给了很好的示范。离孩子最近的语文老师要不要给示范?

当然要。

恰巧,教室外有一棵高大的树。这棵树一动不动,常常是碧绿碧绿地站在那里,而且是每天如此,静静地地站着。那样碧绿碧绿地,高高大大地,挺拔挺拔地,茂茂盛盛地。偶尔清风拂过,连树叶也不曾哗啦哗啦地响。但是,至少孩子们从九月来到这个教室,天天都会看见它。课文后,有习题设计着“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事物是变化着的。如,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被草碰触后,会害羞地低下头……”即使是能见到的变化,也离不开观察。

而窗外的那棵大树,一动不动,碧绿碧绿地站在那里,顶多秋天略有黄色,不曾有着张开、合拢般变化着的有趣,也没有向日葵随着太阳转动,也没含羞草般害羞地低下头,简直是一天到晚都没有变化呀?

这可怎么办?

相对于树的变化,树底下的变化尤为明显。早晨,卖东西的和买东西的人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而在中午过后,棚子关上了,买卖的人、车都离开了。树底下变得静悄悄了。

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变化着的繁忙。

可是树的可爱和有趣在哪里呢?有没有变化?

树在晨曦中醒来,看着摆摊的人忙忙碌碌地做着准备,于是,它也开始了早读:悉悉索索地翻动着“书页”。

太阳出来了,树底下开始了新的一波热闹。来来往往的人都忙着自己的所需,加入了讨价还价问价的声音,汽车喇叭声,早读声也传了出去,萦绕在枝头。

热闹中,树也开始了自己一天的作业。

先是语文抄写。

它索索索地写着:“氧气、氧气、氧气……”一直都没完,连叹气的功夫都没有。

然后是英语作业。“O2、O2、O2……”它一刻不停地写着,连叹气的功夫也没有。

还写了科学作业。“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氧气……”,一阵风就是一门课的老师,老师一来,树叶们便加紧了写作业的速度。

当然,体育老师也来了,他一来,叶子们就动得更厉害,也最快乐!发出哗啦哗啦的呼喊声。

还有音乐老师偶尔飞来,发出叽叽喳喳动听的歌声。

美术老师一直用绿色绘画。她画的小叶子们长着绿眼睛,绿脸蛋,绿鼻子。张开嘴一笑,嘿,牙齿也给画绿了。

……

等我们放学,也许,树也是躺下来睡觉了的,可能这一天它也很累,可是我们并不知道。

那棵树一动不动,也没什么大的变化。那么有没有可能,变化的,可以是我们观察者呢?

给孩子顺口的下水文,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无非是课堂中的哈哈笑声,但是真正留下的,我希望是对观察的真认识。观察,是看到的变化,也可以是想象中的变化。

谁能说那一动不动的树,没有变化呢?如果没有变化,那么只能说明语文没有学到深处。而这种变化,却是扎实的语文基础。扎实的语文基础,包含用更多的字词去形容观察对象,包含更多地运用修辞去形容观察对象的变化,包含让观察对象有思想、有心理、有话说。平时的语文课中,常常反复训练句子的改法以巩固基础。而孩子缺少运用不同修辞、不同字词的句子去表达观察,去叙述观察对象的变化。

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扎实的基础。

书店里爆发出掌声和笑声,拿着书的我从课文回到课题研究的反思。

这几年,从流程式习作导图到导图笔记在读写转换障碍的解决再到导图笔记应用实践,对写作的课题经历的变化,是从直接到间接的。流程式习作导图,是分解了习作流程,将构思、选材等习作的过程作细化呈现,让孩子关注到每个过程的细节,教师渗透对每个细节的指导。而后运用导图笔记去剖析文章(课内,课外),运用导图去梳理作者的表达,从而理解表达的意义。最后思考从读到写的转换障碍,利用导图笔记解决转换障碍困难,让阅读更有效作用于孩子的思维,让表达更多借助阅读的运用,并从中形成自己的表达思维。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每一篇课文、每一本课外书,都成为解决障碍的工具。这个时候,更需要落实基础的技能,因为思维含量更大了,没有基础技能的功夫,台子是上不去的。思来想去,到底课文要怎么才有用,课外阅读怎么才有意义,也许,转换成自己的本领,才能算是语用吧。

最后,还是想,应该放弃各种概念,做扎实的基础落实。

毕竟,我们的语文学习对象,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

做好基础的落实,做好思维的拓展,做好障碍解决的帮助,才是小学语文老师应该走好的路。

随卞抛砖,期待引玉。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本人原创,谢绝转载!)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