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启示录(一)《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
自幼农村长大,印象最深的是村子环山,抬头见青不及蓝,必仰望才行,过了中午就日落,犬吠虫鸣树梢风舞,人倒夜壶门吱呀,一派祥和。
比山印象更深的是村里的老人时常上山装弶捉小动物,到了爱玩爱跑的岁数光景,也常常跟着去看怎么装弶。可以说这是一门纯智力和高体力的技术活,简单的绳、枝、石,组成复杂的操作系统,没有体力装不行,没有智力更难。我却从没有学会如何安装,估计是智力不够吧,另外每每看到小动物绝望眼神时的不忍,也是我没有学会的原因吧,也算是为自己智商不足找了个借口,约莫也是缺少实践的原因。除了因此而知道怎么装弶外,还知道鸟有鸟路,兔鹿有道,只要仔细观察,总结经验,总能轻松地收到大山的馈赠。
前几日上《小猴子下山》,小猴子一路下山来,先过了玉米地,再经桃子园,而后路过西瓜地,回去的路上遇见兔子,而结局却是两手空空的。我问孩子们,有没有去过山里,他们面面相觑,说去爬过红佛寺。又问小猴子下山,怎么不拿根扁担或者拿只菜篮子,装了玉米又装桃,一头玉米+桃,一头西瓜往回挑?像歌里唱的“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手里还抱个胖娃娃”那样不是更好。孩子们猜测,小猴子就去玩玩的,并没有做准备工作吧。是的,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作者安排就是要有教育意义,也许小猴子出发时就注定了两手空空的结局,因为没有任何准备去做事,我们成功的概率就会低很多。孩子们你们每天都为学习做好了准备吗?孩子们略有明白。
高高的山上,没人会去种西瓜,西瓜圆滚滚的种在山顶,没到成熟怕是早就滚落下来,到时候怕不是小猴子下山,而是西瓜下山了呢,也许这也可以编一个有趣的故事。不过,山顶上有岩石,土地贫瘠,或许还是很小一块的地东一点,西一点,种玉米更合适。山腰上也是陡坡,但是平缓一些,不过西瓜也还是不好种,好种也不好运输,所以智慧的人在山腰种点桃子果子,在山脚下的平地里种一片西瓜,平地上西瓜不会滚下山,运输也容易,所以你们明白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小猴子会先遇到玉米,再丢了玉米去摘桃子,而后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吧?
那兔子怎么最后出现在回山的路上?兔子的生活习性,往往会在田边吃草,田边有路,兔子喜欢走干净的道。兔子比我们小朋友厉害,可不在身边丢垃圾,因为太脏的地方它可不去,老猎手要是想捉到兔子,只要把弶装在草边的泥道上,把地面的草拔掉,露出干干净净的一巴掌地,左右插两根树枝,兔子准上弶踩在那儿。而兔子往树林里跑,猎狗才很难撵上呢。哎,可怜的兔子,智力不够,但是有技巧,习惯毁灭了它,技巧又让他赢得了生命。我们小朋友也可能被习惯伤害,所以孩子们,习惯多么重要,而技巧又能帮助我们脱离困境。
为什么最后两手空空呢?一、没有准备的事肯定做不好。二、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又经不起诱惑,注定要失败的。
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健能力。首先态度决定人生,这篇拟人体的《小猴子下上》以“他看见……非常……就……”的4次重复,构成了一则耐人寻味的童话。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阅读这样的“说理童话体”是个新的挑战,是逻辑思维推断的新训练。但也许对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这手回家了做的探究并不重要,反复式样的“说理童话体”的阅读感悟体验才更重要,因为这类题材也是一、二年级教材里大量出现的。而期中“又……又……”多么吸引人,孩子们不要被“又……又……”的东西吸引人而不忘初心吗?遇到这些丰富画面感的词语后,孩子们会不会也捡了丢,丢了捡呢?那些动词,那些形声词就是小猴子路上遇到的美好,学生的语文学习下山过程能带回去什么?也许“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小猴子下山就告诉了孩子们。而小猴子空着手回家了,和小猴子“只好”空这手回家了,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这也是阅读能力训练的思维导向。
同样,阅读带给孩子什么,也要教师有充足的准备,也要有明确的“语言文字素养”目标意识,只有这样,才不让语文教学“只好”两手空空回家去。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小语思维导图 出品 | 原创精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事宜 | 请邮箱联系
嵊州草根小语
编辑:卞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