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有那些人和事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正确答案来了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陕西省、湖北省相邻,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区。全县总面积 2820 平方公里,辖 17 个乡镇(街道)、500 个行政村(社区)、67 万人,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全国移民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河南省首批扩权县。
淅川区位独特,水资源丰富,境内主要有丹江、淅水、滔河、淇河、刁河等五大河流,其中,淅水、滔河、淇河汇入丹江,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之一。丹江俗称丹河,丹水,丹渊、赤水、粉青江,发源于陕西省商洛区西北部的秦岭南麓,全长390千米,流域面积17300平方千米,为汉江最长的支流。淅水又名老鹳河,鹳河;古时,亦称斯水、均水、析水。淅水发源于伏牛山主峰北麓(隶属栾川县),流经栾川县、卢氏县、西峡县,至淅川县上集镇槐树洼村入淅川县境,在马蹬镇与老城镇交界处注入丹江,全长109.4公里,系丹江的最大支流。
丹江位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之间,自古就是连接南北的黄金水道,在中国航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尚书.禹贡》记载了史前大禹时期通过丹江航道来运输荆州贡品的路线:“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公元前635年,秦晋通过丹江航道发起了伐鄀之战。公元前312年,秦楚通过丹江航道,发起了丹阳之战。《史记·韩世家》载:“韩宣惠王二十一年,秦、楚大战于丹淅之会,败楚将屈匄,斩首八万于丹阳”。公元前304元,屈原流放汉北,自长江、汉江、丹江逆流而上,登临淅川岵山,写下了著名的爱国诗篇《国殇》。公元前208年左右,刘邦利用丹江航运,攻破武关,先项羽入关。公元354年,桓温率步骑四万自襄阳出发入汮口(丹江口),沿丹江北上,征伐前秦。唐朝景龙年间,崔湜修建丹灞道,疏通了丹江和霸水水道,修建了两河之间的陆路交通,缓解了藩镇割据造成的交通阻碍。宋代,欧阳修曾撰《通进司上书》,建议造舟车利用丹江航道,丹江航道也成为宋代的重要水道。光绪三十一年,淅川厅升为淅川直隶厅,管理丹江漕运。
丹江航运的昌盛不仅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同时带来了丹淅流域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荆紫关、白亭街、淅川县城、李官桥、埠口、三官殿等诸多商业重镇。民国时期,淅川的生漆、桐油和金沙通过丹江航道沿汉江、长江到达上海,出口参加在美国召开的博览会并获得金奖。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陇海铁道、焦枝铁路的修复和各地公路的贯通,丹江航道变得冷落萧条,上游航道基本堵塞。丹江口大坝建成后,中国历史上的商业古镇被迫拆迁,至今变为一望无际的水域。
丹淅流域是古代人类演变、形成和聚居之地。据淅川县文管会1980年编写的手刻本《淅川县文物志》记载:1971年,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淅川县毛堂公社大华山发掘了熊猫、野牛、猪、狗等动物牙齿和骨头,还发现有13颗古代“猩猩”牙齿和打制的石斧1件。据专家研究考证,该化石距今70万年左右。人类从古代类人猿变成直立人后,经过漫长的演变,就开始从山上移居山下,依水而居,从事渔猎和农耕生活。尧舜时,淅川是尧伐三苗之地和尧的儿子丹朱的封地。“尧伐有苗,战于丹水之浦。”“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在丹淅流域,发掘了下王岗、沟湾、龙山岗、盆窑、坑南等数十座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充分表明,丹淅流域是古代人类的聚集地和赖以生存的家园。
淅川县的名字最早来源于楚国的析邑。淅川是楚文化发源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封熊绎为“子男之田,居丹阳。”,自此,楚国正式建立。楚国819年的历史,其中,353年在淅川丹阳建都;楚国42位君王,其中,有18位君王在淅川君临天下。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楚平王灭鄀。古鄀国是秦楚边界的一个小国,也是楚国的附庸国。楚平王灭鄀后,把楚国的贵族迁到了现在的湖北宜城,史称上鄀;又把许国的子民迁到了古鄀,史称下鄀,并在下鄀建立析邑(析县),把古鄀国的都城白羽城改为析,楚国的左尹王子胜兼任析邑主官,王子胜也因此被称为“羽王”。《淅川直隶厅志》记载:“析县在今白亭、张陂二保,春秋楚迁许於析地即此,古楚邑地,又名白羽。”这就是淅川县的雏形。楚国灭亡后,析邑归秦。后几经分合、演变,南北朝时期,北魏在析邑设置析阳郡,下辖西析阳县和东析阳县,东析阳县治所位于今马蹬镇一带,后改称淅川县。自此,淅川县的名字正式载入史册。
淅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尧舜时期,淅川是围棋之父丹朱的封地。关于围棋的发明,一说丹朱在征服三苗部落的战争中发明了围棋,故称之为“丹朱棋”;一说“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出自先秦典籍《世本》)。无论怎么说,围棋与丹朱有关,与淅川有关,这个被称为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四艺之一的围棋,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是国际赛事,在中、日、韩、朝等东亚地区尤为盛行。楚人始祖鬻熊是商周时期杰出的巫师和政治家,道家的开山之祖,周朝文王、武王和成王的老师。鬻熊的传世之作《鬻子》被称为是起子书之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巨大影响力。淅川还是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无神论范缜的故里;唐宣宗李忱曾落发香严寺隐居;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寄居淅川龙巢寺读书,李白、杜甫、白居易、元好问等历史名人都在淅川留下了名篇佳句。
淅川县是全国文物大县,其境内古遗址、古墓葬众多,在丹江口水库建设、消退和蓄水前,国家文物部门先后三次对库区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和发掘,出土文物20余万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修建丹江口水库前,以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为主体,成立了“长办文物考古队河南分队”,负责淅川县丹江口库区内的考古发掘。当时发掘的重点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发掘了淅川下集、李家庄、双河镇、黄楝树、雷咀、下王岗等遗址,基本上搞清了丹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序列是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尤其是淅川下王岗遗址发掘后,分别被学术界确立为“仰韶文化下王岗类型”和“龙山文化下王岗类型”两个考古学文化类型,学术意义深远。
在1978年至1998年期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丹江水库淅川淹没区共发掘古墓78座,在淅川县仓房镇下寺、和尚岭、徐家岭发掘了诸多楚国大型古墓群,出土珍贵文物10余万件,其中,王子午鼎、云纹铜禁、王孙诰编钟、青铜神兽等楚国青铜器收藏于中国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
新世纪以来丹江口水位增高前,考古研究机构对对丹江口水库库区文物进行抢救性核查、发掘和保护。在丹江口大坝建设时期,国家文物局对丹江口库区经过复查、核查,最终确定各类文物点169处,其中古生物和古人类地点37处,古文化遗址34处,古墓葬87处,地面文物11处。2005年以来,在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协调下,来自全国许多重点院校以及考古科研单位如中科院、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厦门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考古研究院、武汉市考古研究所,无锡市考古研究所、重庆市考古研究所、兵马俑博物馆等 80多个考古发掘队承担并完成库区发掘项目116个,发掘面积达30万平方米,出土文物10万余件,时代自旧石器时代、新石石器时代、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清各个时期,其中不乏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物。(田野撰稿,图片摘自网络)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