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海采珠——萝卜子传奇
本文作者:梁禄胜
话说一代枭雄张作霖,做了东北王后,因政务繁忙,精力见衰,于是便让医官们给他用最好的东北人参,煎成“独参汤”,每天供他享用。
开始还好,谁知日久后,非但不见奏效,反而觉得头胀,胸闷,饭也不香,还爱发脾气,原本爱骂人“妈了个巴子”的口头禅,这会儿更是不离嘴边儿。大发脾气后,还常见流鼻血。于是延请东北三省各大名医来诊,有的说“血热妄行,应凉血止血”,有的说“脾不统血,要健脾摄血” ,还有的说“阴虚火旺,该滋阴敛血”。然而,诸般施治,均不见效。就连驰誉东北三省的名医高骏轩先生也是束手无策。虽有个别医生看出了其中的症结,但也不敢越出“太平富贵方”的套子,去冒风险,惹得大帅大发雷霆怒骂“妈了个巴子”。
医来药往,一天天过去了,大帅的病情仍不见轻,这也愁坏了儿媳于凤至,无耐之下,便让人寻访民间高人。一天帅府门前来了一位走方郎中,正愁生意清淡,三餐无着,听说大帅有病,心下细细琢磨,悟出了点大帅发病的机理。哼,大帅吃遍了“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人参鹿茸紫灵芝,龟苓马宝酒三鞭”,应该是膏粱厚味积聚在体 ,才引出了种种病端,于是便让守门护卫往里通报。
经过一番望闻问切,郎中便从随身的药箱中取出一小包药面,加了点面粉,用茶水一拌,搓成三个丸子,取出腊纸黄绢一裹,呈了上去,嘱其一日三顿,各服一丸。说来也奇,一丸服下,鼻血止了,二丸下去,闷胀除了,三丸用过,大帅想吃饭了,“妈了个巴子”的骂人声也渐渐少了。
大帅病愈,帅府上下无不欢喜。在酬谢赏金时大帅问郎中,你给我用的是啥“妈了个巴子药”啊?郎中随口给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小罗汉丸”。
那么,小罗汉丸究竟是什么药做成的呢 ,又为何有如此的效果?其实小罗汉丸就是用萝卜子做成。
萝卜子,中药名叫莱菔子,就是人们常见常吃的白萝卜的种子。其味辛甘,性平入肺胃经。其功效为消食除胀,降气化痰。主治饮食停滞,腕腹胀痛,大便秘结,痰壅喘咳。张大帅的病原本是饮食厚味 ,进参过补,“气有余,便是火”,由是大帅便生出种种病症来,医官们小心谨慎惯了,又怕大帅发怒骂“妈了个巴子”,只敢补,不敢攻,结果越补越糟。人参的对头是萝卜 ,用其子伐参消滞,岂有不愈之理?
中医定方,讲究君臣佐使。莱菔子向来屈就于佐使之位,因为他实在是过于平常。不像人家人参灵芝有“帝王之相”,不如大黄巴豆有“猛将之威” ,更没有珍珠琥珀的“高贵身价”,麝香熊胆那样“稀世珍奇”,也谈不上虫草石斛那么“超值百倍”。在中药界,它倒像一位怀才不遇的小卒 ,很少有人重用它。翻开历代方书正史,除了在《韩氏医通》所载的“三子养亲汤”中,曾与白芥子、 苏子做过“并肩王”,在其他场合都是以佐或使的身份出现。
然而,萝卜子虽小却有奇功,它那种推陈出新、化痰消滞的作用,并不负众望。历代也有不少医家为它“记功”,金元时代四大医家朱丹溪就曾说过“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明代李时珍也曾说过“莱菔子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治下痢后重”。近代明医张锡纯也说“莱菔子无论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
再看如今,莱菔子也正在登大雅之堂,或将成为药海一颗璀璨明珠,除了治疗以上病症外,有人把它用于高血脂和肥胖症,已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莱菔子有抗细菌及抗真菌作用,它对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百日咳、黄疸、细菌性痢疾以及真菌引起的皮肤疾患等等。
不过,莱菔子虽然药缘好,性格平和,久用多用也会有破气耗气之弊。对于体弱久病者,最好采用清朝曹燕山《老老恒言》中的食疗方:莱菔子粥。具体做法:将莱菔子炒熟研末,每次取三到五钱,同粳米二两煮粥,以莱菔子治痰湿,以粳米养胃气,消中有补,攻补兼使。三日一疗程,间隔三、五日再服,这样就放心无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