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贵‖《古镇侨魂》序

《古镇侨魂》序
黄俊贵
一百多年来,有关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各种著作可谓林林总总,足供饱览。但其中记述华侨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相关的图书,所见仅有《谢逸侨、谢良牧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房学嘉、李大超编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是书对孙中山赞颂广大爱国华侨为“革命之母”,作了开创性的诠释与论述,其功难没。但之后此类著作难以寻觅。笔者正陷于怀疑自己检索技能缺失的困惑时,老朋友沈沧源先生送来《古镇侨魂》书稿,令我喜出望外。由于我们与谢氏昆仲都是梅县松口同乡,沈先生还是我松口中学校友,志趣相近,常有聚首,遂乐于就此书写点粗浅的读后感。
华侨之乡松口镇沿河街道
《古镇侨魂》是描写真实历史的“另类”小说。小说非论著理应允许“戏说”。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都分别在戏说《三国志》、《大唐西域记》;西方也有许多精彩的戏说,如《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竟按莎剧戏说莎翁。而沈沧源先生作为学者、作家,着重于历史的视角,不取“戏说”,坚持写实,这一勇当“另类”的创作精神是值得称道的。因为当今“戏说”成风,历史往往成了“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不少历史小说、电视剧为追求娱乐化、商业化,过分裁剪、篡改历史,致读者真假莫辨,只是觉得“好玩”,完全忽视了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沈沧源先生出于时代责任感,以“公共文史学者”姿态,不媚俗随流,真实、全面地向公众传播历史知识,这不仅表现着严肃学者风范,也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适时地填补了巨大的社会阅读需求空间。作者以民主革命先驱谢氏昆仲的人生历程为主线,小说除为衬托场景,丰富情节,而合符情理地虚构了少数非主要人物及细节外,均属谢氏兄弟及同盟会同仁追随孙中山,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的真实故事。作者尊重历史,治学严谨,为考证谢氏兄弟海外的革命行踪,曾专程赴马来西亚作实地调查,寻访革命者后裔,同时还多次联络谢氏亲朋,及走访古镇松口农村谢氏故居、孙中山莅临演讲的松口中学、同盟会岭东分会机关旧址等,搜集照片、资料,并核实各种文物、史迹。诚然,《古镇侨魂》不以“正史”标榜,但它的主要史实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者深知以振兴中华为使命,需要具有良知的作品,给予公众提供正确、全面历史记忆的积极性。
《古镇侨魂》是以客家语言创作的小说。近二三十年来,“客家文学”一直是海内外学术讨论的热门话题。不少人认为“客家文学”的标准大体有三:一是凡用客家人生活语言为载体的作品;二是客籍作家描述客家人生活环境、社会生活、思想感情的作品;三是非客籍作家深入客家地区,创作出反映客家人生活的作品。依笔者拙见,以客家语言创作应属“客家文学”的前提,其余都不具备文学本质,仅可作为“客家文献”的界定。众所周知,现代文学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以语言为依归,这是普世标准,而不能以作者籍贯、作品内容作为“客家文学”定位。因籍贯不注定创作语言,唯有用客家语言创作才算得上“客家文学”。例如,梅县诗人蒲风致力于诗歌大众化,他用客家语言所写的许多诗歌;作家楼栖用客家语言创作的小说、诗歌当属“客家文学”。而陈寅恪、叶剑英的旧体诗,张资平的白话小说、韩素音的英语小说,都没有采用客家话,若把它们列为客家文学作品就显得相当勉强,不合常理。《古镇侨魂》可算作是以客家语创作的长篇传记体小说。笔者以为,客家话并非都是“阿姆话”;客家语言在书面文字上需要有个准确表达,如果以客家音去寻找与其相同或相近的汉字,当难免音义相悖,因各地读音和各人理解差异,将五花八门,无所适从。再说,任何方言都是无法做到语音与字义完全一致的。客家话与普通话的文字表述绝大部分趋同。以客家话进行文学创作主要体现在表述特色或称“客家味”,尽可能多地采用民间流行的熟语、俚语、俚歌、山歌、儿歌、民谚等。应该指出,在所谓“客家文学”作品中有些客家话的表述值得商榷。例如,最常用称呼“你”本应与普通话相同,但今有用“虞(Yu)”不仅读音与客家话相异,且其意有误;也有用“汝(Ru)”、“亻女”,前者系文言,后者与“我”用“亻厓”都属自造字,不规范。“没有”,客家话应作“冇”,却多见“么”,这就与“么(Yao)”相混。“括”为梅州市区人喜用,意为“全面”或“全部”,常听“括新”、“括靓”、“括崭(好)”,竟有见将“括”写成“哇”或“瓜”,令人不知所云。又客家儿歌有“蟾蜍佬咯咯咯”,系将蟾蜍拟人,却多见写成“蟾蜍罗”……,不胜枚举。《古镇侨魂》作为客家文学作品,没有也不可能全部用“阿姆话”表述,而重在语言“客味”,即反映客家人的说话习惯,诸如,对自己心爱的人称,“心肝”、“宝贝”;对听不懂别人的话,谓“鸭子听雷”;对人警示说,“千祈莫……”;对客人到来讲,“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对打算盘或互相算账都爱说,“三下五除二”;对固执、倔强称,“蛮牛”;对人的缺陷或错误宽容讲,“人冇十足,卵冇满笃”等等。对一些意思相同的多种说法,采用读者理解,而不易发生歧义的语言,例如“打帮你”、“多谢你”、“谢谢你”,一般用“谢谢你”;“做生意”、“做生理”,用“做生意”等等。《古镇侨魂》将客家文言置于现代汉语环境之中,不与母语相抵牿,盲目去追求“客味”,而注重拿捏分寸,致全书行文得体、流畅,既顺理又上口,动情达意,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作者沈沧源近照
《古镇侨魂》是中国精神的写照。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千年古镇松口不仅山川秀美,景色迷人,更可领略客家情怀,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这里,作者为读者展示着许多异彩纷呈、令人难以忘怀的古镇侨乡画面。
他们为求生存发展,既居山又向海,足迹遍亚欧各国艰苦创业,或“落地生根”,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或“落叶归根”,终老故土,均情结中华,心系乡梓。
他们立身重道,笃信孝悌,扶倾济弱,讲求协同和谐。男人豁达刚正,守职敬业,善开拓知进退;妇女素有“贤妻良母”美德,温良恭俭,刻苦耐劳,为子女、家庭不惜忍辱负重,默默奉献。
本文作者黄俊贵(右1)与梁烈荣(右2)沈沧源(左2)梁德新(左1)在广州留影
他们崇文重教,历代秉承“子弟不读书,好比没眼珠”观念,既守望耕读,又面向世界渴求新知。
他们拥有众多仁人志士,代不乏人,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以国家、民族兴亡为己任,不惜家财,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直至胜利。
凡此种种,是侨魂,是民族魂,是国家魂——“中国精神”之所在,实为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富。
笔者于文学可谓门外汉,不仅没研究,就小说也读得很少,今班门弄斧,不免舛误,诚望读者指正。忝以为序。
作者:黄俊贵(写于2012年11月 广州)
作家简介:黄俊贵,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广东中山图书馆原馆长、广东省政协第七、八届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及中山大学兼职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审稿:梁德新
编辑:花样年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