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山村记事(下) 河北 文言

2021.10.18 星期一

【蓟县民宿】是天津市蓟县发展中等旅游城市的产物,蓟县农家院主要是以经营农家乐为主,在各旅游景区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广大旅游爱好者需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以农家小院为单位的农家旅店,在这里让城市里的人们到农村来吃 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安详宁静的生活环境……
今天,让我们继续欣赏文言老师佳作的《山村记事》下,让自然的风景留在我们心中……
游记‖山村记事(下)
河北 文言

来蓟州山区农家已经有三周时间了,听在当地乡镇工作的一位朋友说,近几年在蓟州北部山区打造了不少“精品旅游休闲村”,若打算享受旅游休闲生活,可以有多个地方可供选择,而“寺沟村”,即是由地方政府打造的“精品旅游休闲村”之一。

在原来农家住了一段时间的基础上,又由朋友介绍了新的相关信息,便决定再换个地方体验体验,同时也为今后更好的实施享受休闲生活,多掌握些可供选择的信息资源,因而也就于9月5日由“赤霞峪村”搬到了“寺沟村”。好在两个村子相距不是很远,无论提前预约看房还是决定搬家入住,农家都给提供车接接送方便。
说起“寺沟村”,是一个仅有34户人家的小山村,说它完全远离了都市喧嚣一点儿也不夸张;得益于山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全村34户人家中,有28户经营旅游休闲服务。
在“寺沟村”之南,蓟州“梨木台”“清东陵”一带,修有一条由下营镇到马伸桥镇的公路,当地人简称“下马”公路。
“下马”公路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是可以方便地通往各个景区,而是公路两侧高大醒目的绿皮杨树,给路过这里的行人带来的清新自然气息。
而所说“寺沟村”,就坐落在下公路经蜿蜿蜒蜒的进村公路向北,足有三四华里的倒“U”字形峡谷内。
下道经写有“寺沟”字样的石牌坊进村。在窄窄的进村公路的两侧,生长着满眼都是的核桃树、板栗树,透过茂密的树木,可以看的明白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山脉。
坐车顺着幽静弯曲的公路一直向北行进,全程进村道路之狭窄、两侧绿屏之茂密,村口牌坊距离小山村之远近,就如一条弯弯曲曲的神秘引线,无一不给人以远离世间纷扰、即将进入“世外桃源”的独特印象。
坐车进入村子,可以看到被两侧山脉夹裹着的“寺沟村”,从南到北只有一条街道;街道高低起伏,绕房绕树,自然弯曲,凸显随弯就弯,随高就低的山村地势特点。
建在街道两侧的民居,一律清灰色的瓦,黄泥色的墙,偶有岔路或高或低的左右延伸进去,便是一户人家;
沿街民居或连墙成房、或单独成院,一律对外经营。各家门廊院墙,或全开或半开,无一不是细节点缀得体,招牌清新雅致,不乏文化气息;
纵观整个山村,完全呈现出前后高低错落,左右进出有度,布局风格特点有同有异的山村自然特色。
在“寺沟村”联系入住的农家,是一个在全村说来比较有些特色的农家院落。
从外观看,除去门楣上方的牌匾,左右悬挂的大红灯笼,门口两侧放置的两缸荷花,就和一个普通的农家院子没有什么两样。
而迈步进入院子,却是“别有洞天、格调清新”。无论是接门迎客的"L"形走廊,走廊上密可遮光、深翠养眼的茂密绿植,架、柱、凳相连一体的木制古铜颜色,以及六正六倒、夹带迎门三间厢房,青砖白缝的素雅墙面儿,休闲处摆放的石桌石凳、仿藤桌椅,都能给人带来清新自然、养眼又养心的舒适舒服感觉。
一个对休闲生活或者慢生活感兴趣的人,手里有一本书,每天沏上一壶茶,在这样的院子里住上个十天半月,绝不至于感到厌烦。当然,约上几位知音好友,在一起谈谈天、说说话,讲讲古、论论今,那就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农家主人朴实热情,六十不到的年纪。男主人军人出身,在市场监管部门做辅助巡查工作,女主人为村委班子成员、妇女主任;家里有一个毕业于南京某名牌大学的女儿,辞掉在传统观念里认为不错的上好工作,回家与父母一起创业。
对农家院的日常接待打理,以母女二人为主,男主人下班回家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琐碎事情。节假旺季,每天厨房要雇工帮衬。一天下来,不是迎来,就是送往,亦或更新房间卫生,忙活客人吃住,很少看到全家有闲下来的时候。
作为为数不多的三两个闲散客人,许多时候和主人同桌用餐,一样饭菜;尽管主人多时忙于应酬,入座有先有后,但感觉着气氛很是融洽,有说有笑的,时间长了,就和一家人没有什么两样。
吃饭自然以农家饭菜为主。为了防蚊,在院子走廊旁、供客人休息休闲处,种着成片的紫苏植物,不少的时候,无论饭前或者饭中,女主人想起来就顺便揪上几把紫苏叶子,洗一洗粘些鸡蛋液,用热油炸过后,供客人佐酒吃,非常香脆可口。
说到这里,需要提及主人家有一位年逾八十四岁的“姥姥”,另院单住,每日三餐定时过女儿家吃饭,亦或帮衬剥剥新下杆的栗子,帮忙摘摘蔬菜。
每日三餐和老人家同桌一起吃饭,几乎成了主顾之间不再客套的习惯。每次用餐,老人家看到总是爱吃她亲手摘洗的“拌白菜”或者每天晚饭只喝稀粥、不在进食“主食”时,总是报以一种会心的慈祥微笑。
曾经有几次在院子里看书品茶时,老人家将春季用“板栗花儿”编制成的蛇形熏蚊草绳点燃,悄无声息地悬挂在上风头的合适位置上,其中有一次还是从自己住的院子里点燃草绳,小心翼翼的提过这边院子来。事情看似平常不过,却让人感动。
有一次闲坐看书,老人家拿出用水笔抄写的、说是教会会歌的一篇手稿给我看,才知道老人家不但认些字,原来还信奉基督教。只记得开头一段歌词写到:
——人生在红尘世,时间太短,寿命长也不能超过百年,为名利昼夜忙辛勤操劳,累断肠落一个赤手空拳。
——盖高楼和大厦深宅大院,好比那开旅社能住几年?好绫罗和绸缎箱柜装满,一辈子谁能穿几件衣衫?
——积累的财宝多、粮食万担,享荣华也不过转眼之间,好儿女孝顺你伺奉堂前,谁有权能救咱不下阴间?........
教会歌词放在致力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大环境里,看似有些消极,但感觉着冥冥之中却道出了一种客观存在,参透内含在其中的道理,对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在为“争夺”而“忙”的人们应该有些提示教育意义。
在“寺沟村”,气氛最活跃、农家最繁忙的时候莫过于每天早晨。
每天早晨起来,走出院子站在全村仅有的一条街道上左右看过去,除了农家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就是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儿的早起客人,结伴走出村子,走进果林深处,去破解村民怎样采收板栗、核桃,或沿着上山的进山步道上山,去呼吸山里的新鲜空气;各家女主人无一不是腰系花布围衫,为迎接预约来家入住的客人,提前做着各种生活准备。
我在想,在“寺沟村”,无论是入住客人忙于享受休闲生活,还是农家忙于打理生计,人们的“忙”,与过来、乃至当今社会上一些“利令智昏”的“忙”,与“教会会歌”中所说的“忙”,不应该是相提并论的两个方面,应该有其本质上的不同和区别,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达到教会思想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和谐统一,共融共存。
———————* * *———————
自 题 
人生过半复何求,
远浊就清避激流。
薪俸无多资够用,
幼鸦知哺心亦足。
室蕴小雅春色满,
日有诗书摆案头。
余生上天若眷我,
舍读阔游度春秋。

(丁酉年冬) 

【作者简介】

文言人生淡如菊) 

河北大城人 

爱好读书 登山 旅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