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一村】千年商埠——烟溪村
千年商埠——烟溪村
灵洞乡烟溪村,地处婺江、兰江、衢江三江冲积平原,位于灵洞乡东部,距乡政府5公里,按金华、兰溪火车站计算各距11公里。东临金华婺城区栅川村,南临婺江,西与方村行政村接壤,北与板桥村为邻。东北有局部丘陵。交通便利。区域面积2.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56亩。林地300亩,水面620亩,园地130亩,荒滩290亩。下辖烟溪、堰头、瓦灶脚、瓦灶、太子桥头、长泉头和毛竹园8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523户,1595人。现有党员69人。村民以种植水稻、棉花和务工为主。兰溪市声威水泥公司建在烟溪村。
堰头自然村世居郭姓,宋末自板桥迁入定居,因地处八石溪口的堰坝上,故村名堰头。清代烟溪吴氏衍分迁入。有16个村民小组,523户,1595人。
瓦灶脚自然村为郭、王两姓杂居,因建村于旧时烧制砖瓦的窑址下,故名瓦灶脚。有村民6户,19人,耕地15.2亩,归属堰头自然村村民小组。
瓦灶自然村为张、施两姓杂居,因建村瓦窑边得名瓦灶。有村民22户,74人,耕地52亩,归属烟溪自然村村民小组。
太子桥自然村为郭、张两姓杂居,村口有桥俗称太子桥,故村名太子桥头,简称太子桥。有村民6户,33人,耕地26.4亩,归属烟溪自然村村民小组。
长泉头自然村,始居梅姓,为宋户部尚书梅执礼后裔,宋末由白龙桥迁入,因村口有塘名长泉,故村名长泉头,又称后泉头。有村民小组2个,63户,26人,耕地177亩。
大泉头自然村,始居吴姓,清康熙年间自邑城衍分迁入,因村口有塘名大泉,故村名大泉头。后赵姓迁入,现吴、赵两姓共居一村,村袭旧名。村中有吴氏大厅和威圣王庙等古建筑。有村民小组2个,51户,245人,耕地167亩。
毛竹园自然村世居赵姓,南宋时自邑城衍分迁入定居,因村多毛竹和树木,故取村名为茆竹园,后与云山街道茆竹园相区别,改称毛竹园。村中有600年古樟一棵,并有土地庙等古建筑。有村民小组2个,61户,228人,耕地162亩。
烟溪自然村因地处婺江的支流边,水流湍急,溪面似腾烟雾,村在溪口,故名黄烟溪口,简称烟溪。始居黄姓,宋代以前就有聚落,宋元时为婺江与烟溪交汇处的一处洲圩,河道深阔,辟有两处埠头,是婺江航道的一个中转港口,明代已十分繁华,“水陆交通、舟车络绎,金兰之孔道也”。明季安徽休宁吴端成经商来兰,见烟溪沙水环聚,风气淳朴,遂定居于此。现村中居民以吴姓为主。有村民小组8个,273户,596人,耕地556亩。
灵洞乡烟溪自然村吴氏:先祖是吴寄园,明代时世居安徽休宁,祖辈数代以酿造白酒为业;明崇祯年间,吴寄园三世孙吴瑞成来兰溪经营白酒,见烟溪沙水环聚,遂举家迁至兰溪城东烟溪村定居。
烟溪村交通便利,婺江从村边流过,金华至千岛湖的铁路从村边通过,金兰公路中线穿村而过。
烟溪村历来是个水陆交通要道,有千年古道、千年商埠之称,是兰溪东乡的一个重要商埠。始居黄姓,宋代以前就有聚落,宋元时为婺江与烟溪交汇处的一处洲圩,河道深阔,辟有两处埠头,是婺江航道的一个中转港口,明代时已十分繁华,“水陆交通,舟车络绎,金兰之孔道也”。古代烟溪古街茶坊酒肆、日用商品、农副产品、剃头店、素事店、黍作店、糕饼店、打金店、药店、服装店、小吃店等等,应有尽有,方圆十里都在此交易,来自十里八乡的民众前来购买。
烟溪曾设有猪市、牛市,每逢三、六、九市日,农副产品收购、农药化肥进入都上落埠头,进行交易。自1992年开始,兴办了一年一度的金秋物资交流会,时间为农历九月十八、十九,每届交流会都邀请一个剧团迁来演出,前来经商设摊的来自周边县市,农具家具、日用百货、服装鞋帽、玩具头饰、小吃食品、药材木材,应有尽有,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物资流通和文化生活。
烟溪村为原板桥乡政府所在地,现烟溪自然镇区内有三条长300米,宽5米的主街道,80多家店铺;1个综合市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烟溪历来有学校、医院,烟溪粮站、老年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老年活动室、板桥信用社、加油站等公共机构。
烟溪北靠北山山脉的小山背连向高山峻岭,南临婺江,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北山山脉有二支垅流向婺江。一是八石溪垅,二是向家园垅,古时经板桥、长泉头、大泉头、现在板桥医院门前,从烟溪水台潭入江,也就是烟溪老村东边,至新市场中间流入婺江。入江处有一家水台,加工谷米,水台下有一深潭,叫水台潭。不知什么朝代山洪暴发,从板桥村桥下破一缺口,形成了现在这条溪。一路沙石烂田很明显。现从红狮水泥厂旁太子桥入江,长泉头、大泉头、医院门前、长泉、大泉烂田像是溪改道后留下,从北山流出而成。长泉、大泉再干旱,都有一车水流出来。顾名思义,长泉头、大泉头,由此得名。
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烟溪村新建农贸市场,新建了村为民办事服务中心,金兰中线穿村而过,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迅速发展,加上本乡水泥产业的不断发展,上班族的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近年来,烟溪村党支部、村委会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艰苦奋斗,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53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6.7万元,二、三产业收入178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56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