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兰溪】 万松源里上唐村
万松源里上唐村
兰溪市黄店镇上唐村位于黄店镇驻地以西7公里处,属山区。唐姓聚居,村在小溪上游,故名上唐。耕地1361亩,山地8600亩,水面38亩。区域面积5.56平方公里。14个村民小组,590户,1800人,是黄店镇最大的一个村落,以种水稻、油菜为主,兼种杭白菊、枇杷、柑桔、茶叶,以枇杷为本地特色产品闻名。村民姓唐,因居住芝溪之上游,故称上唐。唐瑗,字仲玉、又名徒龙,宋婺州教授。南宋淳熙年间时由三泉迁居万松源上唐。宗族堂名:万松堂。
本支排行字:百 曾 万 正 太 广 义 孟 淳 良 恭 敬 让 钦 明文 思 聪 履 谦 恒 萃 豫 复 巽 晋 咸 丰
古代这里松林茂密,且坐落于四面环山的燕窝形之中,故称万松源。因而,该村的宗谱称《万松源唐氏宗谱》,剧团称“上唐万松剧团”。
上唐村因其古建筑保存完整,2004年7月初,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重视。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信息系统理事长包弼德教授、隆德大学东方语言系史雯博士在浙江师范大学地方史研究所所长资深教授方如金、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龚剑锋的陪同下,率团30余人来到了上唐村进行了例行2天的考察。专家教授,对上座村的风土人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十分赞赏。
上唐村民居古建筑
上唐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建村,历代科第不绝。村内现存明清宗祠和民居40余座,以池塘为中心建于山坡之上,布局合理。较有规模的厅堂有:万松堂、万松寺、广明庵、狮子厅、承庆堂、裕远堂、翠松堂、秀松堂、积庆堂、修纪堂、桂花厅、继述堂、狼虎厅等。
万松堂始建于元末明初,砖木结构,清乾隆庚辰年修建。民国六年修建一次。座东朝西,三进两明堂。1971年8月,上唐村投资9600多元拆建万松堂,改名“万松礼堂”,其戏台也由木结构改为水泥结构。
万松寺坐落在上唐村南端马鞍山腰,元至正年建,明初重修,坐东朝西,14间,内设有关公、文昌、观音、文武判官、十八罗汉等佛像。寺前还建有一座古铜塔,塔顶用青石做成翘角。古铜塔供丧葬和尚之用。1952年土地改革时期毁掉寺中佛像等。正寺因年久失修,结构破坏,大部分被拆去建造畜牧场。现存一进三间。
上唐宗祠坐落在上唐村南端,始建于明代万历丙辰年,坐东朝西,48间。民国五年修理一次。建国后缮多次。1960年改办小学。1983年小学迁出。现存完整。
其中明代狮子厅,明间中缝九架前后双步,用月梁、梭柱。修世堂后进高耸,有石栏,前进梁枋雕刻图案形制独特。各厅堂及民居前多设有旗杆石,雕刻华丽,实为罕见。
钦褒孝子坊座落在黄店镇上唐村南端,建于清朝乾隆八年季冬,石坊座北朝南,四柱五楼阁,高8.5米,宽7米,补间上刻有“钦褒孝子”四个大字,石坊上水上面书有:“钦褒孝子 圣泽慈敦伦 大清乾隆八年岁次癸亥重冬月甲旦间 为癸酉恩贡士拷援迪功郎 皇恩荣赐额 唐兆升立”字样。坊身雕刻狮子戏球以及麒麟、祥云等高浮雕。为兰溪市最宏伟、雕刻最精美的石牌坊之一。上唐村孝子石牌坊于1996年10月3日公布为兰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四周边缘向外延伸5米。建设控制地带:按保护范围再向外延伸10米。
雨台:在上唐村道院内,结构简单,临时用杉木和地垫搭建而成,专供上唐村每六年一次的大年演戏所用。
且息亭坐落在上唐村石四桥头,建于民国二十五年,砖木结构,由上唐村唐门胡小妹建造。现存完整。
上唐村明清建筑群于1997年9月2日公布为兰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狮子厅前池塘为中心向外延伸80米。唐氏大宗祠以墙基为界,向外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带:按保护范围边缘再向外延伸100米。唐氏大宗祠向外延伸50米。
粮食砌是兰溪市黄店村上唐村的传统工艺美术品,起源于何时无考。每逢六年一次上唐大年,当地称“月半”,该村村民便用芝麻、粟、豆、瓜子等粮食,砌成牌楼等供品祭祀祖先,并用米粉,巧制成十虎将人物像、文昌帝君、关公等佛像上供。于正月十四至十六日排列在万松堂大厅上供人们欣赏。制作对这项民间工艺较为精湛的有唐复琴、唐槐勇、唐俊银、唐复堂、唐福银等。
制作粮食砌的只有唐福银一人,今年80多岁,仅能制作牌楼这项工艺品。他赶上“月半”大年只有三次,最后一次是在18岁的时候。他在12、3岁时看到别人在做粮食砌,十分好奇,便在家自己做起了孝子石牌楼。用木头首先做起一个三尺左右的牌楼架,然后用芝麻、粟、豆、瓜子等粮食砌成牌楼。砌牌楼时必须用米粉调成糊状,里面用上砒霜,以防虫蛀。晚上点着蜡烛将芝麻一粒粒地粘在木架上,不清楚时,就打着灯笼到石牌楼前观看个仔细,再回家做。把狮子戏球以及麒麟、祥云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最后将瓜子粘贴成瓦片状。整个石牌楼粮食砌耗时费工需一个多月,如同真的孝子石牌楼一般。此工艺品后破四旧时破毁无存。
现在,唐福银老人眼睛自感到昏花,再恢复石牌楼粮食砌已力不从心。他说如果有人要想学,可以传授技艺。
上唐万松堂徽班,(婺剧微戏)是在原焰火会十响班的基础上,由唐延印、唐福土为主,在民国2年(1913)由唐氏宗祠出资,置办行头,成立了“万松堂徽班”。延聘龙游小落子为师,匆匆演出。民国24年(1935年)3月,唐福仂,唐裕祝,唐长林等人,组织本村青年七八十人,聘请建德艺人教戏,排演《万寿图》,重组“万松堂班”。后又延聘龙游钱友弟来排练《临潼山》、《龙虎斗》等,主要演员有:花旦唐福贵、小生唐银生、大花唐长林、小花唐满坤、老生唐裕祝等。此后四年中,先后排演了《五子哭坟》、《白云洞》、《临潼山》、《鱼藏剑》等七本。民国28年(1939年),又聘请建德满塘卸富先生来班排练《红罗镜》、《鸳鸯带》等剧目,此后由八石桥基春师傅带领去龙游、衢州、江山等地演出。1943年后时演时停。
1955年,请衢州艺人来班教戏,十年间培养两批演员,通过整顿和培养人才,声誉大振。至1964年下半年停演。1978年重新登台演出,1983年参加本县农村业余剧团分区会演,演出《九件衣》获演出奖和演员奖。到目前为止,现仍以“上唐万松剧团”为名进行演出。
演出剧目有:《前后日旺》、《前后昭关》、《前后金冠》、《玉麒麟》、《铁灵关》、《鸳鸯带》、《碧桃花》、《碧玉簪》、《牛头山》、《临潼山》、、《打登州》、《挂玉带》、《凤凰山》、《悔姻缘》、《三枝箭》、《宝莲灯》、《反皇城》、《九件衣》、《九赐宫》、《百寿图》、《大破洪州》、《送徐庶》、《借云破曹》、《马超追曹》、《杨家将闯幽州》、《白龙招亲》、《梨花斩子》、《平贵别窑》、《银弓山》、《双带箭》、《马武夺魁》、《太师回朝》、《龙虎斗》、《御状摘印》等婺剧徽戏。
上唐村还有名气的是中医。唐萃锵,字子中,乳名乌苟,人称乌苟先生(1872——1981),幼承父亲唐炽昌的医药业,攻读歧黄之出术,精研王叔和脉诀,擅长内科,尤其以热病为专。以用药轻清,主张寒凉著称。家曾设有“仁德堂”药店。存有手抄《香镜大全》。在建德、兰溪一带享有较高声誉。
唐焘,字九丹,讳树桐(1906——1984),系唐萃锵之子。幼承庭训,长后继祖业。19岁应诊。学术上推崇叶天士、吴道士诸家。通晓《温热病》、《温病条辨》等名著。用药取“轻可去实”之说,主张轻灵活泼。擅治杂病、温热病。临近乡民皆倚之。生前思想进步,医德高尚。曾任五、六、七届兰溪县人大代表。1952年组织中西医联合诊所并担任负责人。1958年易名芝堰公社医院时为院长。1962年为抢救中医中药后继乏人,接受培养儿子唐介农与邵芬芳两人为中医学徒。尔后又先后指导兰溪中医学校两批中医实习生,为祖国医学事业作出了贡献。
自唐炽昌到唐介农,祖传中医四代,代代出名医。唐土方、唐立芳也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对老年人中风等方面的治疗有一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