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明朝成化的传奉官

自隋文帝杨坚建立科举制度后,天下读书人都是通过科考的方式进取。 科举制度也一直贯穿着公平和择优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些矛盾,它促使科举制度不断地走向开放,走向严密化,打破了过去门第背景的限制,重视世人的知识才能,鼓励竞争,这样的一种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符合公平的原则。 所以, 科举考试不仅是皇帝选贤用士的主要通道,也是天下读书人改变门第的重要阶梯。 但是科举考试不是轻而易举的,先是需要寒窗苦读十年,然后参加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如果通过了考试,还得经过吏部的铨选(选才授官)才能授予官职,可以说是千辛万苦,历经磨难。

然而,在明朝的明宪宗成化年间,却有一种官,无需考试,更不用经过吏部的铨选和内阁的审核,而是由皇帝本人直接任命,由此开辟了一条大明仕途的绿色通道,很多普通人借此成为官身。这种选官方式无疑是皇权对人事任免的粗暴干涉,它失去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导致政府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下降。而皇帝为了一己私欲,利用“传奉官”来聚敛财富,更是导致吏治进一步败坏,甚至引发了冗官、财政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痼疾。

传奉官现象最早出现于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天顺七年(1463年)七月,明英宗曾“特命中贵传旨”升授官员。而“传奉官”的称谓则最早出现于明宪宗时期,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十七日,明宪宗成化帝即位的第26天,司礼监太监牛玉“传奉圣旨”,任命工匠姚旺为文思院副使。《明史》对此的简要记载是:“二月庚子,始以内批授官。”这便是“传奉官”之始。“传奉官”是当时人们称呼那些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很明显,这违反了正常的手续,却只是为了满足皇帝或者后宫中某个妃嫔或宦官的愿望。朱见深授予的这个工匠姚旺的官虽小(从九品),但却是明代第一位不用参加科举考试,也不由吏部铨选和大臣举荐,直接由皇帝通过宦官“传奉圣旨”的方式直接任命的官员。

关于传奉官,成化年间的阁臣尹直是这样解释的:“成化间四方白丁、钱虏、商贩、技艺、革职之流,以及士夫之子弟,率夤(yín)缘近侍内臣进献宝玩,辄得赐太常少卿、通政、寺丞,署郎、中书、司务、序班等职,不由内阁、吏部,谓之传奉官”。由此可见,传奉官的人员构成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只要你能买通宦官内侍,给皇帝进献古玩宝贝,就可以直接获得太常少卿、通政、寺丞等官职,根本不用走吏部和内阁的人事任免程序。

最初任命的传奉官大多都是为皇室服务的匠人、艺人等,也就是在各领域有一技之长的人,如擅长书法字画的士子、制作精美器物的工匠、精于医术通晓药理的医生、擅长词曲的艺人、驱神捉鬼的术士以及其他有特殊技能的各色人等。他们用自己的特长为皇室服务,作为回报,皇室直接授予他们官职,使他们可以更好的为宫廷服务。成化末年泛滥到有4000多人,传奉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一直延续到了弘治、正德年间,到嘉靖时终被废除。

朱见深用传奉官进行交易,但交易之物并非是金银,而是高兴。换句话说,就是用官爵买开心。宫女、太监、护军、工匠等,无论何人只要能让他高兴,都可以赐官封爵。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自然不再专心国事和朝政,而是曲意逢迎,溜须拍马。致使朝政懈怠,百废待兴,对待百姓的也不闻不问,这也是让大明朝逐渐开始走向下坡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被封官爵之人的出身不同,对朝政的认识也不同。甚至出现不认识字的工匠审批户部所报军饷时,仅凭名单上对人名的喜好而决断给予多少一事。这让饱读儒家诗书,满腹治国策略的重臣们深感无奈。让明朝处在一种“外行指挥内行”的状态,令各地方的官员不知如何处理传达来的政令。让明朝官场陷入了一种混乱的局面。

“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都这样了,各宫的妃嫔、掌权的太监纷纷效仿,大收私利,中饱私囊不说,而是他们让更多的无德无能之人进入到了官场。据《明史》记载,当时通过宦官梁芳买官封爵者就达千人之多,而这些人又再次往下面卖官,最后通过这种渠道得到官的人,多如牛毛。传奉官的泛滥,引起了许多官员的不满。成化十九年(1483年),御史张稷上疏,谈及传奉官给朝政带来的混乱。张稷说,自有传奉官后,文官中竟有一字不识的,武官中竟有从来没拿过弓箭的,自古以来,有这样的政治吗?因此,官员们纷纷请求淘汰传奉官员。朱见深虽然有时也偶尔淘汰一些传奉官,但是总体上是传授的要比淘汰的多。这种情况虽然在历朝历代虽然或多或少出现过,但大多是小规模的,或者是低级别的。但成化时期却是大不一样,可以说古今中外就属明朝的朱见深为第一,此种做法对国家的祸害程度也最厉害。

宦官梁芳在成化一朝,虽然不如汪直那般有权势,但他却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秩序。梁芳肆意挥霍宫中库藏的钱财,朱见深去内库视察,发现几朝累积下来的七窖金全部用光了,便对梁芳和另一个太监韦兴说:“浪费库藏,都是因为你们两个人。”韦兴不敢回答,梁芳却狡辩说:“兴建显灵宫和各处祠庙,都是为陛下祈求万年福泽罢了。”朱见深不高兴地说:“我不挑你的毛病,但后来的人将要和你计较了。”梁芳为了弄到更多的钱,甚至开始卖官鬻爵起来。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孝宗朱佑樘即位,以黩乱朝政的罪名,将梁芳降为南京御用监少监,退居家中

(0)

相关推荐

  • 东汉从此开始走向灭亡,汉桓帝到底做了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古代王朝,其国力和强盛程度总是会出现一个倒立的"U"字形的曲线,也就是说这些政权自开国开始,其国力开始不断上升,到达一个顶点之后开始下落,不断滑落到了最低点,也就灭亡了 ...

  • 为什么大反派魏忠贤一死,大明朝的江山没多久就灭亡了

    艺述史官方原创   在一些影视剧里,但凡是太监一出场就自带反派的光环,不是人人都会像<龙门飞甲>里陈坤扮演的雨化田那么帅,太监为什么会给人带来这么负面的影响呢,恐怕得归功于几个著名太监,例 ...

  • 明朝成化年间的“妖狐案”是什么情况?是人为策划还是离奇事件?

    这个所谓的妖狐案是这样的,明朝成化年间,京城连发命案,据说是因为富贵人家公子收留了一个美女回家,然后第二天,美女失踪,这家人上上下下几十口子全部暴亡.此案一时震动朝野上下,明宪宗十分恐惧,下令彻底调查 ...

  • 品味历史悠长的成化青花瓷文化

    成化瓷器青料常运用有两种--一种青料就是大家熟悉的平等青.另一种就是苏麻离青.苏麻离青据有关专家说成化以后没有再出现过.成化还是一个分水岭;好像麻仓土以后也绝迹了. 明成化时期青花瓷的风格急变,青花的 ...

  • 历史故事——明朝被处斩的内阁首辅夏言

    上一期我们讲的是内阁首辅张璁.有朋友问张璁的名字与明世宗朱厚熜的名字同音了,为什么不避讳皇帝名讳.张璁是我们现在的称谓,当时为回避御讳,明世宗给他赐名"孚敬" ,字茂恭.所以张璁在 ...

  • 历史的拐点——成化帝

    历史是强(胜利)者打扮的姑娘,今天让我们消除干扰.验明真身! 说到明朝的成化帝--朱见深,他不仅是明朝而且是整个中华文明的承上启下的存在但不是拐点向上的存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

  • 历史故事——明朝第一名将徐达

    洪武十七年(1384年),镇守北平的大将军徐达背生痈疽(yōngjū ),朱元璋遣其长子徐辉祖赴北平诏令回京,命太医医治.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徐达病发医治无效驾鹤西去,享年五十四岁,明廷上下 ...

  • 历史故事——明朝开国名将邓愈

    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邓府山北麓,是明朝开国元勋邓愈的陵墓.神道石刻保存的较好,现有神道碑.一对石马.一对马倌.一对石虎.一对石羊.一对文臣和一对武将和墓冢.邓愈墓的神道碑不如徐达墓和李文忠墓的神道碑那么 ...

  • 历史故事——明朝怀柔政策失败再次北伐

    洪武八年(1375年)八月,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的股肱之臣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死于金山之哈剌那海衙庭,匡复大元的希望愈发渺茫.洪武十一年(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元昭宗死后由其弟益王脱古思帖木儿继 ...

  • 历史故事——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

    北京东二环朝阳门立交桥东南有一座白色.几座半圆球的建筑,那是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银河SOHO,顺着其西侧小胡同向南走到大方家胡同,一拐弯就到了到禄米仓胡同,再往前就到了禄米仓东口路北的智化寺. ...

  • 历史故事——明朝的思想家王阳明

    2018 年的<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文章<王阳明:如何唤醒内心的强大?>.王阳明原名叫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王守仁与孔子.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