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集体观影《最可爱的人》,看完儿子的影评,我竟无言以对

这个月,长沙教育局下发通知,在中小学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致敬最可爱的人”主题观影活动。小学生观看的电影是《最可爱的人》。影片基本上是基于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改编的。故事原型都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烈,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王海大队、张桃芳等等。

学校要求看完电影,还得写观后感。我特地陪儿子一起看了这部电影。

一、儿子的影评,让我无言以对

电影没有让我看出新意,儿子的作文倒是让我有些意外。节选几个片段:

“抗美援朝的烈士为国献身,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是无上荣光,我们应该纪念他们。通过他们,我找到自己的那一份爱国热情。可是,这种无上荣光划算吗?

大多数看完这部影片的人可能会激起心中的那份“英雄梦”,希望自己能是那个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人吧。但我认为在影片片头应该有四个显眼的大字:请勿模仿。”

“我们这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是不是更应该是学好更多的本领,未来用科技实现强国之梦呢?我希望未来再有战争,被烧焦的不再是邱少云,而是橡胶外壳。堵在枪口上的,不再是黄继光而是金刚铁骨。在敌军飞机群中爆炸的不再是王海的成友,而是无人机。”

“抗美援朝的烈士是过去的无上荣光。过去集万千光荣于一人之上,现在分一人光荣至万千人中。我们现在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就是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的无上荣光。”

看完儿子的影评,我竟一时无言以对,思绪良久。

说实话,我的观影感受并不是很好。我并不是不爱国,也不是不尊重先烈,只是实在不明白这种“20年前制作水准”的影片存在的意义。当下,《战狼》、《红海行动》这类商业化大片已经做得很好了。这类电影不是更能实现好的教育意义吗?

二、几点写在观影之后,关于爱国教育的反思

1、小学生真的懂“牺牲”的概念吗?

抗美援朝,是一场足以在世界史上名垂千古的、“以弱制强”的战争案例。无数英烈在那场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后人对此歌功颂德。我小时候也看过很多类似题材的电影。每每看完之后,总会有一种“为了祖国英勇献身的豪迈气概”。

Keshi,这样的感觉在我2019年去美国华盛顿参观“Yue zhan纪念碑”和“Han zhan战争纪念碑”之后,变得有些不同了。

Han zhan战争纪念碑上刻着密密麻麻的逝者名字,惨痛的牺牲激起了很多美国人对战争的反思。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无法回避的是,中国人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数以十倍、更加惨重的伤亡代价。我在想:那些牺牲的人,于我们而言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是激发我们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吗?是让我们更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吗?我不否认。但我想,战争还值得反思的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一个小学生,真的明白什么叫“牺牲”吗?

我觉得理解不了。在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没有基本架构的年龄段,让一个孩子去理解“牺牲”与“奉献”。我想,这绝不是那种思想境界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的情感驱动。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

正如前两年,有人问小学语文课本里,为什么有那么多“未成年人英勇就义的故事”。比如王二小、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刘胡兰,还有80年代的小英雄赖宁。

向孩子灌输“牺牲”的概念,真的好吗?

为什么我们不能去讲一些更贴近人性、至真至善至美的故事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去教育孩子如何培养风险意识,避免无谓的牺牲呢?

2、教孩子爱国,需要更贴近真情实感

弘扬爱国主义,肯定是应该的。但如果能让孩子真的体会到爱国精神,应该用一种更贴近孩子心理年龄的表达方式。

记得蔡朝阳在《以自由看待教育》一文中,讲过一个他儿子菜虫的故事。菜虫一年级时,自打学了课文《我多想去看看》之后,就总是嚷嚷着要爸爸带他去看一看天安门广场。

于是,蔡朝阳就带儿子去了。一路上,蔡朝阳都在思考:这真的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吗?一个天山脚下的孩子,会如此心心念念北京的天安门吗?一如菜虫,一个在江南水乡长大的孩子,会基于哪种情感热爱北京天安门呢?小时候的我们,甚至对生我养我的家乡,都尚未形成多深刻的情感,又能有多热爱一个guo jia呢?

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孩子,讲人生观、使命感的时候,总把孩子当做一个特别单纯、说什么是什么的信息接受者;总喜欢用宏大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占领孩子的头脑。天真烂漫进去,歇斯底里出来。

可现在,已经是2021年了,现在的孩子早已不是几十年前,如我们这辈甚至我们父辈那样,拥有极度单纯的孩童年代。现在的孩子特别不屑于听大道理,走形式主义。一如儿子看完《最可爱的人》,写下上面那些文字,如此困惑,又如此理性。很显然,他们需要真正能打动他们内心的教育。

或许,你直接告诉孩子,我们的国家是什么样的。他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我们这一辈人需要做什么……朴实的沟通或许更走心,更容易激发孩子内心的使命感。

3、“灌输式”教育已经跟不上孩子前进的脚步,教育需要面向未来

儿子的观影小作文,最让我深思的是这段话:

“我们这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是不是更应该是学好更多的本领,未来用科技实现强国之梦呢?我希望未来再有战争,被烧焦的不再是邱少云,而是橡胶外壳。堵在枪口上的,不再是黄继光而是金刚铁骨。在敌军飞机群中爆炸的不再是王海的成友,而是无人机。”

从这段话中,我看到了一个少年与时俱进的心态。那么,我们的教育yu shi ju jin了吗?

什么才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我们不妨先思考这几个问题。

(1)“爱国”的前提是先要有“爱”

爱国主义,这个“爱”字是关键。与其让孩子看“忆苦思甜”的教育片,刻意地去教孩子“要幸福”,不如让孩子在生活中,真正感受到什么是爱。

懂得爱的人,至少得拥有一颗善良、友爱的心。与挚交的好友聊聊天,可以让我们身心愉悦;一段和谐的家庭关系,可以让我们变得温暖;还有阅读,《小王子》、《夏洛的网》、《彼得潘》、《海鸥乔纳森》、《小约翰》……那些真善美的文字会告诉我们,如何去爱。

(2)要不要实现自我价值?

爱国主义教育,常常会强调“大我”,忽略“小我”。将更多的笔墨放在奉献与牺牲上,却忽略个人利益与价值的确认。

要不要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放在两个对立面上?这两者能不能得到平衡?如果只是强调付出,会不会有一点违背人性,最后成了“空洞,无法落到实处的腔调”?

说到空洞,我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愤世嫉俗。

看看现在小学生写作文、做阅读理解时的套话吧。dong bu dong 就是“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

问你有什么梦想?动不动就是“改变世界”。

再问,那具体要做什么呢?半天也想不出来,具体能做些什么。

我们谈爱国,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谈新一代年轻人的责任与使命,是不是可以先让孩子思考:你喜欢做什么?什么事情会让你感到真正的开心?未来你想做什么?实现什么样的理想,会让你感到有成就感?

先把自己的心抚慰了,填满了,或许才能有更多溢出来的爱和能量,去维护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利益。

(3)要不要“去英雄化”?

“抗美援朝的烈士是过去的无上荣光。过去集万千光荣于一人之上,现在分一人光荣至万千人中。我们现在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就是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的无上荣光。”

看完儿子的这番话,我内心是有点感动的。

做好身边的每一点小事,与人为善,这算不算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算不算是一种爱国的方式?

绝大多数人是成不了英雄的,绝大多数人也没有必要去当什么英雄。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用正能量去影响身边的人,认真、努力地生活,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爱国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