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艺术史论有没有什么书籍可以推荐一下?
此处的书籍涉及到了艺术史学史、美学、艺术理论、博物馆学、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等领域的著作,也包括一些学术专题研究。希望这些书籍能帮助大家从多角度来理解艺术问题。如果大家对理论问题感兴趣,之后还可以再阅读一些哲学著作。
1、奥托·帕希特,《美术史的实践和方法问题》,商务印书馆,2017。
本书是一本经典的艺术史方法导论,探讨了美术史研究的诸多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并对许多前辈学者的思想与方法进行了剖析,从而引导读者如何以一个艺术史家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品。
对于艺术史方法与理论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安妮·达勒瓦的《艺术史方法与理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E.H.贡布里希的《木马沉思录:艺术理论文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迈耶·夏皮罗的《艺术的理论与哲学:风格、艺术家与社会》(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阿洛伊斯·李格尔的《风格问题:装饰历史的基础》(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6),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风格发展的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等书籍。
2、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商务印书馆,2018。
本书是一本极为简短清晰的西方美学史大纲,帮助读者理清西方美学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对于西方美学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上下册)》(中华书局,2013),门罗·比厄斯利的《美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代》(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牛宏宝的《现代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塔塔尔凯维奇的《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等书籍。
3、陈平,《西方艺术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本书是一本西方艺术史学发展史,呈现了艺术史学科出现前其观念如何零散的体现在学者的思想之中,艺术史这个学科是如何出现了,以及现代艺术史学科的发展和主要艺术史家的方法与思想。阅读此书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艺术史这一学科的发展历程,了解各种艺术史研究方法和理论是如何出现的,从而对于这个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对于西方艺术史学史与艺术理论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高名潞的《西方艺术史观念:再现与艺术史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廖内洛·文杜里,《艺术批评史》(商务印书馆,2017),保罗·史密斯、卡罗琳·瓦尔德的《艺术理论指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唐纳德·普雷齐奥西的《艺术史的艺术:批评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杨身源的《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玛戈·维特科夫尔、鲁道夫·维特科夫尔的《土星之命:艺术家性格与行为的文献史》(商务印书馆,2019),E.H.贡布里希的《瓦尔堡思想传记》(商务印书馆,2018)等书籍。
4、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本书是一本西方建筑理论发展通史。除了对理论进行分析,书中还有大量配图,帮助读者理解建筑理论问题。
对于西方建筑理论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罗伯特·麦卡特、尤哈尼·帕拉斯玛的《认识建筑》(湖南美术出版社,2020),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商务印书馆,2021),鲁道夫·维特科尔的《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原著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H. F. 马尔格雷夫的《现代建筑理论的历史,1673-1968》(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阿德里安·福蒂的《词语与建筑物:现代建筑的语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等书籍。
5、李泽厚,《美的历程》,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本书一本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
对于中国美学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等书籍。
6、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本书选择了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些经典篇章并加以注释,是这个领域的经典。
对中国古代画论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王世襄的《中国画论研究(上下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葛路的《中国画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周积寅的《中国画论辑要(增订版)》(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9),余绍宋的《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陈传席的《六朝画论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毕斐的《<历代名画记>论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等书籍。
7、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本书是一本中国古代书论通史。作者将书法理论分成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四个部分,在内容上侧重对书法自身地位及特征的认识、书法创作中主客观要素的影响、书法批评中审美范畴的内涵,在方法上则借用了西方艺术理论中以原理、范畴和判断标准对论述对象的即兴把握。全书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书法理论入门者较易上手。
对于中国书法理论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熊秉明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白谦慎的《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等书籍。
8、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译林出版社,2014。
本书是一本关于视觉文化的导读性书籍。
对于视觉文化和物质文化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周宪的《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孟悦、罗钢的《物质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柯律格的《大明:明代中国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W. J. T. 米切尔的《图像理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等书籍。
9、霍华德·S.贝克尔,《艺术界》,译林出版社,2014。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讨论艺术,回答了很多基础问题,例如谁能评判什么是艺术,艺术品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艺术家、评论家、艺术品商人、收藏家之间有着怎么样的关系等。阅读此处,可以帮读者对当代艺术社会的运营机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对于艺术社会学、艺术管理以及文化产业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的《艺术社会学》(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鲍里斯·格洛伊斯的《艺术力》(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戴维·思罗斯比的《经济学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理查德·E.凯夫斯的《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品性》(商务印书馆,2017)等书籍。
10、李军,《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本书以作者在欧洲研究和工作期间实地考察获取的一手资料为基础,以跨媒介艺术史的视野和细腻的图像分析,讨论现代博物馆体制、现代艺术史叙事与前现代的教堂体制和空间布局之间的因果联系。
对于文化遗产、艺术收藏等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切萨雷·布兰迪的《修复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丁宁的《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艾伦·约翰·珀西瓦尔·泰勒的《天使的品味:艺术收藏的历史》(华夏出版社,2014),达瑞奥·冈博尼的《艺术破坏: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偶像破坏与汪达尔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约翰·亨利·梅里曼的《帝国主义、艺术与文物返还》(译林出版社,2011),保罗·尼古拉斯·伯吉斯·泰勒的《艺术品的衰老:藏在艺术史中的科学故事》(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等书籍。
11、乔治·埃里斯·博寇,《新博物馆学手册》,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本书是一本博物馆学的经典教材,对于博物馆核心工作和博物馆学核心知识做了基本说明,帮助读者对博物馆工作有一个基本了解。
对于博物馆学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蒂莫西·阿姆布罗斯、克里斯平·佩恩的《博物馆基础》(译林出版社,2016),休·吉诺韦斯、玛丽·安妮·安德列的《博物馆起源:早期博物馆史和博物馆理念读本》(译林出版社,2014),爱德华·P.亚历山大、玛丽·亚历山大的《博物馆变迁:博物馆历史与功能读本》(译林出版社,2014),杰克·洛曼、凯瑟琳·古德诺、陆建松的《博物馆设计:故事、语调及其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托马斯·霍文的《让木乃伊跳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变革记》(译林出版社,2012)等书籍。
12、高红清,《博物馆临时展览工作基础实务》,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
本书是一本实操性的博物馆策展指南,从博物馆做临时展览时,最初选题的确定、到展览大纲的撰写、合同的签订、文物的签订、文物的打包运输到绩效考核,都进行了仔细的梳理。
对于策展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陆建松的《博物馆展览策划:理念与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阿德里安·乔治的《策展人手册》(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王思渝、杭侃的《观看之外: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反思与对话》(文物出版社,2020)等书籍。
写在后面:一种开放的心态
近期诸事丛生,各种冲突也此起彼伏。在此我和大家分享朱载堉(1536-1611)的《混元三教九流图》(1565),以及这个图像背后的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
欧洲历史上有很多“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这样的人在中国历史上自然也有。明代的朱载堉就是这样的全能型人才,他是明代郑恭王朱厚烷(?-1591)的长子、朱元璋(1328-1398)的九世孙,是明代音乐家、数学家、舞蹈家、天文学家、散曲作家等。但他本人也是一个主张包容不同思想,兼收并蓄的人物,自称“三教中人”。在他众多的成就中,最为人熟悉的可能是他的《混元三教九流图》。
《混元三教九流图》及图赞刻于嵩山少林寺的一个石碑上,而这个“一团和气”的图像来自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在明代特别流行,也在后世广为流传。朱载堉的这个“三教合一”的图像很直观地反映了明人的思想,乃至中国人的思想。画面将佛、道、儒三大思想门派的“教主”绘成了一个整体,从正面看既是一个人,也是三个人。中间光头盘膝而坐的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其双手还持有一画卷,上面绘有九流图;右侧头载道冠的是道教教主老子,左侧头带儒巾的是儒教教主孔子。这三位教主或三大门派,既是“分为三”也是“合为一”,颇有一种“三位一体”的意味。而在这个融合中,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
这张“三教九流图”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的图像,图中的佛教来自印度,而道教和儒家则是中国本土的。在朱载堉的时代,中国也面临着一场更大的“跨文化”或“思想碰撞”运动。欧洲的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已于1583年来到中国,在此之后东西方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今天的我们面对的已经不只是“三教”,而是更加复杂的思想融合与交流,而此刻再看朱载堉的这张“三教九流图”,则有更深刻的意义。
这张图像提醒我们对于各种思想时秉持一种理性、包容态度的重要性。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晚年曾说“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love is wise, hatred is foolish),告诫今天全球化浪潮下的人们要彼此包容友爱,接纳不同的思想和意见。“包容”亦不意味着无条件接受,而是要求我们在面对不同意见时相互尊重、理性思考,不能被一时意气冲昏头脑。这种博纳的胸怀曾造就了文明的繁荣,而在今天这也将是人类共同携手发展文明的必由之路。我们在五百多年前已经画出了一张标志着思想包容、兼收并蓄的图像,而今天更需要我们把这张图背后的精神发扬下去。
对于这类图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的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载李凇《神圣图像:李凇中国美术史文集》(人民出版社,2016)。
本篇内容由小美院搜集整理,小美院专注艺术史论、艺术考研、摄影艺考、传媒艺考辅导。
仅供参考,最新信息请于各高校官网查看,部分图文来自网络,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