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也曾有胡同

胡同,是北方城市地名的通名,一般用于较小的马路或街道的通称。上海地名通名中一般称里弄为“里”、“坊”、“村”,很少有称胡同的。

但据笔者所知,二十年代上海有胡同不下20处,如城内(指南市老称内)的如意胡同、南州胡同、五福胡同、松柏胡同;

城北租界内的棋盘胡同、协兴胡同、松盛胡同、南池胡同等。

我 是 上 海 胡 同 由 来 的 分 割 线

其一,清初,北方(主要是山东和关外)的船商相继来上海定居经商。

康熙以后,南北海运日益发展。为维护船商利益,乾隆时,在董家渡附近成立了商船会馆(地址在今会馆街),北方商人开始陆续在上海购置地产、营造住宅。

于是,商会胡同等北方人居住的生活区就出现了。

其二,上世纪初,北方信回教的人来沪人数增加,他们在四马路(福州路)浙江中路建造了礼拜堂(以前叫白头礼拜堂),回教徒大多居住在附近。

礼拜堂东边的一条小弄就叫“波斯胡同”,其西对面的大兴里,以前则叫“新民胡同”。

同治五年(1866),北方人罗逸卿(又叫罗四虎)在租界宝善街(广东路)仿北京戏馆开了“满庭芳”戏馆;

次年,宁波人刘维忠也在宝善街开了“丹桂”戏馆。从此,京戏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戏剧剧种之一。

随着京戏在上海的发展,戏班主便在上海购置地产,营建住宅,他们按照北方习惯,也把住处的地名通名称之为胡同。

资料来源:《闲话上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