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道医 医宗金鉴都会用到这两首方 (附彭子益疹子 猩红热独到见解及常用食疗方)

中医学苑

公众号ID: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唱医雅言阐释》,欲知详情,可点击文末左下“阅读原文”。

小编

斑疹指皮肤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色改变,一般不隆起亦不凹陷即为斑疹。是皮肤病症状中最常见的原发损害之一。

斑疹可以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种。有的斑疹上还会有鳞屑,称为鳞屑性斑疹,如花斑糠疹的皮疹。

在治疗上主要为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控制传病媒介及其潜在宿主。

同时注意避免搔抓,避免过度洗烫,保持皮肤的滋润和屏障功能。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激素治疗方法,见效快的同时存在易复发的弊端。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道医及《医宗金鉴》治疗斑疹的常用方,其中青黛饮、三黄石膏汤为二者共用方。

最后附上清末民国名医彭子益对疹子、猩红热治疗的独到见解和常用食疗方。

《唱医雅言》斑疹门原文

1

斑疹证,火毒显,

浑身上下起红点,

口大渴,声呼喊,

黄连解毒仙方免。

解毒汤,消斑疹,

黄连黄柏栀黄芩,

白石膏,绿灯心,

犹如久旱逢甘霖。

此是仓公火奇汤也,今人曰黄连解毒汤。道医加入生石膏,灯心草,很有见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灯心草,水中之物,能清心火,利小便。凡水中之物如蒲黄等都是灵物,道家丹田为“水火交融池”,丹田在脐眼之内。

陈治生

2

斑疹证,热毒行,

浑身烧得火一盆,

起红点,尿赤淋,

消斑青黛饮有灵。

青黛饮,知母亲,

连草生地黛人参,

白石膏,黑玄参,

犀角柴栀煎水吞。

消斑青黛饮见前发斑门,道医他原手写的本子从呕吐门以上是上册,可能是当时写作意犹未尽,在下册又编纂个斑疹门,我本想把它们合并,但打破了原有的体裁,这里就不做变更了,保持原貌!

陈治生

3

斑疹证,或伤寒,

大烧烦闷发红斑,

小便涩,大便难,

三黄石膏汤愈痊。

石膏汤,膏为君,

黄连黄柏共黄芩,

白石膏,黑栀仁,

淡豉麻黄共酒军。

伤寒热症发斑,方选三黄石膏汤,加麻黄和大黄,此处加这对药很妙,一汗一下,给了邪毒两个出路。麻黄从皮肤玄孔透发,大黄则从大便清泻。

陈治生

斑疹

《医宗金鉴》

伤寒疹斑失汗下,感而即出时气然。表邪复郁营卫分,外泛皮脉痧疹斑。痧白疹红如肤粟,斑红如豆片连连。红轻赤重黑多死,淡红稀暗是阴寒。未透升麻消毒治,热盛三黄石膏煎。已透青黛消斑饮,双解痧疹法回前。

(注)伤寒发斑、疹、痧,皆因汗下失宜,外邪复郁,内热泛出而成也。惟时气传染,感而即出,亦由疫之为病烈而速也发于卫分则为痧,卫主气,故色白如肤粟也。发于营分则为疹斑,营主血,故色红肤浅为疹,深重为斑。斑形如豆,甚则成片连属。

斑疹之色红者轻,赤者重,黑者死,此以热之深浅验死生也。若其色淡红而稀暗者,皆因邪在三阳,已成斑疹入里,邪从阴化,或过服冷药所致。是为阴斑、阴痧、阴疹,法当从阴寒主治也。

斑出未透,表热轻者,宜升麻葛根汤,合消毒犀角饮治之。表热重者,宜三黄石膏汤发之。已透用青黛消斑饮,加减清之。痧疹初起,表里不清,用双解散先通表里,余法同前治之可也。

清末民国名医:彭子益

疹子

时令病的小儿病,惟疹子最多。疹子原因与温病同,皆木气疏泄,冲开肺金,相火逆腾,中下大虚之病。大人温病以汗解,小儿温病以疹解。

汗乃血所化,疹乃血所成。木气疏泄,故疹为红色。木气疏泄,分疏泄正常与疏泄不及两证。正常宜养,不及宜补。正常为顺,不及为逆。正常之脉,右较左盛;不及之脉,右较左虚,或右左均微。

咳者,金气被木气冲开也 眼含泪者,木气疏泄也。耳冷者,胆经相火外泄也。发热者,木气疏泄相火不降也。昏睡者,木动火逆中气虚也。

疏泄正常症状为发热甚盛,面色充足,小便清利,大便不泻,疹出成粒,色红粒饱,膝下都有。

病人所在地,冬令寒冷,冬不闻雷,大气中木气根深,来春小儿疹病发生,必皆疏泄正常之证。惟身体阳虚之小儿,则偶有不及之证。

疏泄正常者,方用四豆饮煎服。只要发热,不论疹点已出未出,始终只用此方。养中和木,调升降收相火,自然热平身安,不生他变而愈。

右脉重按充足者,饭豆易淡豆豉以调木宣滞。饭豆除湿补土,脉充足者不宜也。

疏泄不及症状为发热不盛,面色痿弱,昏迷不醒,疹出不红,或不成粒,或疹出成片,或一出即回,或疹闷难出,小便短少,若加吐泻,脉迟肢冷,即易死亡。

病人所在地,冬令鸣雷,或冬至起雾。水中封藏的阳气疏泄于土面,木气失根,来春必多疏泄不及的疹病发生。如不到交春而发现于冬至后者,则微阳大泄,易成死候。

疏泄不及,以小便短少为要证。右脉微于左脉,或左右两平而虚微不旺,或右尺无脉,方用巴戟天四豆饮。

于四豆饮中加巴戟天五分至一钱,以温补肝肾,和养木气,小便一长即为好转。

疹出即回,与疹闷难出,为肝肾阳虚,疏泄无力。疹出成片,为肝肾阳虚,阳散不回。故巴戟天四豆饮即愈也。

有用四逆汤附片干姜炙草或用理中丸为治者,不甚平稳。因木气疏泄,不喜刚燥。虽属阳虚,乃阴中之阳虚,亦宜避去白术、干姜、炙草之刚燥伤阴。

巴戟天温润不燥,温补肾气,与豆同用,又能调木气之疏泄。诚麻疹虚证之要药,桂附地黄丸亦可酌用。

盖右脉微小者,为火土之败,左右脉皆微小者,亦脾肾阳虚,故桂附地黄丸相宜。

如疹出已退,已不发热,而面色仍是灰黯,神衰食少,此肝脾之阳泄而不复,亦须服巴戟天四豆饮,不然仍易死亡。

如久不复元,可用加减保元汤补之。保元汤,详下文。疹已退热已平,已无木气的关系,故可补其气血也。

葡萄干,能温补肝肾,性极和平。出疹时每日服一钱,最保平安,七日全愈。《本草纲目》载,葡萄北方以之补肾,南方以之稀痘,可以悟矣。疹病乃木气疏泄之病,肾气乃木气之根耳。预防亦宜服之。

麻疹愈后,咳嗽困难,单服白菜心一个,黄豆五六十粒特效。此为一切药所不能及,食品中养金养木平热息风兼养中气,恰合机宜之方,多服可也。

麻疹病重必吐虫,可见其为木气之病。《伤寒论》厥阴风木病用乌梅丸,厥阴病必吐虫也。麻疹病多在春令,厥阴风木之时也。

惟麻疹病乃宇宙与人身整个气化根本动摇之病,再经治坏,根本消灭,有能挽回者,有不能挽回者耳。惟呼吸平定,中气尚存者,都能挽回。

本气之病,防害他经,极难用药。故惟豆类和平适当。此乃经过多少困难,然后选得此方,经验多人,无不见效。

然亦根据儿病本气病的原理之功耳。如以胎毒热毒为原理为根据,不能选得此方也。

疹病必发热,木气疏泄相火不降也。必神倦,相火离根,中气大虚也。必眼中含泪,木气疏泄肝液蒸动也。必咳嗽干呛,木气疏泄伤肺,金气虚散也。

疹子忌发表,因木气疏泄之病,不可发表再助疏泄故也。疹子忌凉药,因系相火离根之病故也。所以疏泄正常,只须顾中宫,和木气。疏泄不及,则当补其根本,使之遂其疏泄之气。

疏泄之病,误投发表药、寒凉药,正如根空之木,再拔之则死矣。又如将熄之火,再寒之则灭矣。

医家误认疹子是胃热胎毒,所以要将他发散出来,并且要用凉药清毒。一用凉药,相火消灭,即至不救。

疹出之后,医家病家都用扫毒药,疹出之后,木火之气疏泄已伤,宜静待其自己回复,不可更用凉药,以败脾胃,更不可食白木耳、鱼肝油等动阳食品,以动木热而伤肺阴,致热气入肺而成肺痈,或热气入目而成目疾等患。

麻疹初起即须忌食动阳食物,牛奶、鸡蛋更不可入口。疹后如欲服扫毒药者,可服黄豆白菜心清肝肺之热,妙在平淡二字,最适合木火病气也。惟小便利者,忌用饭豆动阳食品。详古方下篇肾气丸后。

小儿之疹子,即大人温病之汗。荣卫足则出汗,荣卫虚则出疹。

木气中的火力多,则疹子成颗粒而色红。木气中的火力少,则疹子不成颗粒,色红不足而成麻点,隐隐不明。

麻者荣卫之败也。来复之机,随时皆有,凡疹病只要不发生内伤吐泻恶证,不必食药,静养七日,自然即愈。

西藏地方,小儿不病麻疹猩红热。因西藏地方雪大冰厚,大气中阳气封藏于土下水中,特别充足,木气根本深固,不妄动而疏泄之故。

凡用四豆饮,脉细者,津液不足者,小便长者,出汗者,去饭豆。服四豆饮后,脉转旺而病未愈者,去饭豆再服。服四豆饮后,发烦者,或大便于燥,或不大便者,去饭豆再服。

因饭豆养中养木利水,兼补土伤津之故。黄豆、黑豆养中养木,兼降胆经补津液。绿豆养中养木,兼清肺热。

巴戟天四豆饮。如脉法不精辨证不明,误用巴戟天,致将木火补起,变成满腹热邪,充塞肺家,为害不小。须脉微神败色黯,右尺更微,乃可用之。

麻疹最怕热药也。冬令不寒而又闻雷之地,春木根气伤损,小儿疹病发生之时,巴戟天之证乃多。此点切不可忽。春寒日久之地,或身体虚弱之儿,亦有巴戟天证也。

如麻疹烧热昏迷口渴,脉沉有力,舌上必有干黄苔,此为胃间原有积热。用四豆饮去饭豆加生枳实、生桅子仁各三五分,以养木气清胃热为治。此证如误服巴戟必死,山药亦不可用。社会习尚有服鸡冠血者,多烧热而死。亦与温病误服桂枝,下咽即死之理相同。

小儿病猩红热与疹子皆兼咳嗽,皆不可用桑叶、竹叶、橘皮、杏仁等等降肺疏肺之药以治咳嗽,用之病必加重。

因皆木气疏泄偏胜,金气收敛衰退之病。金气收敛衰退,再遇降肺疏肺之药,肺气更衰,疏泄更加,咳必更甚,中气更坏之故。

只须养木气平疏泄,木气一和,即不疏泄上冲,肺气自降,咳自能止,不可忽也。

如欲用药治咳,白菜心最佳,养肺降冲平和之品。凡麻疹烧热日加,唇焦舌干,凉药忌服。黄豆五十粒,煎浓汤下咽即效。因烧热至于唇焦舌干,此上部津液干枯之故。

黄豆极能滋润上焦各部津液,又能养中养木,故其效无比。此乃经过多少困难,始选得之方,最当重视。

凡小儿麻疹发热,乃木气疏泄之病,最忌升散之药。世人用芫荽、冬笋、香菌煮服,以为比升麻葛根汤好,不知芫荽等物,散力不小,服下之后,更加津液干枯,涕泪俱无,热加聋哑,烦躁不宁,睡则警惕,食则吐出,脉转细涩,遂成木气拔根,热并肺家之险症。

悉宜黄豆五十粒,巴戟天五分,浓煎温服,以救之,下咽即得睡汗出,津液复生,热退进食,登时脉和而愈。此巴戟天将木气的根气回复之功,与黄豆润肺养中和木之功,相助为理之效也。

小儿出疹,多先咳嗽,于咳无痰,此木气上冲,金气失敛的现象。用黄豆五十粒,白菜心一个煎服,其咳即止,疹病亦随之不起,有疹者出亦顺利。

白菜心润降肺气,黄豆滋养木气也。见咳即用此方,省事多矣。此方疹病初起,以至全愈,日日服之,平安之至。疹病盛行之时,日服一剂,亦可预防。

凡疹后遗下目疾咳嗽等病,常服此方,皆可就愈。皆木火之气冲入金气,不得出来故也。简括言之,疹病初起,咳而发热,白菜心黄豆饮自始至终,多服自愈。

服过发散药、寒凉药,成坏病者,巴戟天黄豆饮以救之。服过温补药成坏病者,白菜心黄豆饮以救之。愈后自汗大虚,元气难复者,加减保元汤以补之。党参一钱,黄芪、白术、炙草、当归、干姜、巴戟天各五分,红枣两枚煎服,麻疹的整个治法备矣。无须四豆饮亦可。

猩红热

收敛偏盛的感冒,属于伤寒;疏泄偏盛的感冒,是为温病,世人称为时温。温者,木气疏泄之病也。小儿此时忽然发热,昏睡不思饮食,即系时温为病。

此乃木气疏泄偏盛的感冒,当用养木气平疏泄的药。切不可随俗附和,认为时温的邪气,入了小儿身体以内为病,而用清温逐邪的一切凉药散药。

木气,在造化为厥阴风木,在人身属肝脏之经。冬季天寒,封藏得令,厥阴木气,根气深固,不至动泄,大气无温病,小儿亦无温病。如冬令不寒,或闻雷声,大气的风木不能养足,便即泄动。

小儿木气稚弱,同气相感,疏泄起来,如木气强足的疏泄,则发热出汗,皮肉血色并不作猩猩脸面的污红色;木气疏泄无力而又疏泄的疏泄,面色则作猩猩脸面的污红色,世即称为猩红热。

力能疏泄者,脉象充足,面色正,气不微,其热按去有根底。力不能疏泄而又疏泄者,脉微小而急,色红而污,气微神怠,其热按去无根底。

猩红热,温病之败证也。猩红热之病,时温病中之最虚之病,疏泄偏动,肺气不收,故咳嗽而作嚏。肝窍于目,木气败而又动,故目红含泪,常欲闭而不开。木动中虚,胃气降不下去,故欲吐。木动上冲,故咽痛。木土不和,故有时作泻。木气疏泄,故虽泻而小便仍利。

如此情形,是木火本来不足,用凉药清热必坏;本是偏于疏泄,用升散药发表必坏;病虽属虚,圆运动的道路已乱,用补药补虚必坏。

时温病猩红热均可用四豆饮,养中和木,调升降收相火,极平稳而有特效。且皆谷食之品,自病初起以至复原,皆用此方,有百益而无一害。

如小便短少,是为脾湿。四豆饮去黑豆、绿豆、饭豆,单用黄豆六十粒,加山药二钱。黄豆养木气养中气,山药扶土气利小便,白饭豆亦补土气利小便,不如山药兼能助金气以敛疏泄。

如仍不利,是不只脾湿,且兼肾虚,宜黄豆、山药,加巴戟天五分,以温补肾气。脾肾气足,木气乃和,小便乃利,病乃能愈。巴戟天温补肾气,须右手脉微乃可加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