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应对妙方
郭力导读: “中国头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内陆18岁-65岁人群中,单是原发性头痛的发病率就高达23.8%,也就是说近1/4 中国人曾经或者正在遭受头痛困扰。而临床最常见的头痛,就是偏头痛!关注郭力微信号“郭力话健康”健康快乐每一天!
无先兆偏头痛
又称普通型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约占80%。头痛的性质与有先兆偏头痛相似,但无明确的先兆症状,头痛持续时间稍长,可达数天,程度较轻,女性患者多见。主要表现为一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出汗、畏光、畏声、易激惹、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等症状。头颈部活动使头痛加重,睡眠后减轻。
有先兆偏头痛
又称典型偏头痛。约占10%,多有家族史。临床特点是头痛前有先兆症状,视觉先兆最为常见,其次为感觉先兆。先兆症状一般持续10~30分钟,消失后随即出现搏动性头痛。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出汗,重者伴有呕吐。亮光、声音、行走或体力活动会加重疼痛,患者常需安静休息,睡眠可使头痛缓解。间歇期多无症状。
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与散发性偏瘫性偏头痛
两者均罕见,两者临床表现相同,但前者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偏瘫性偏头痛通常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常在成年后偏瘫发作停止,头痛程度中等。临床特点为头痛发作同时或之后,出现同侧或对侧肢体偏瘫或无力,上肢明显,并可在头痛消退后持续一段时间。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罕见,主要累及少年或青年女性,多有家族史,与月经周期有显著联系。先兆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的症状,如眩晕、耳鸣、听力下降、复视、视野缺损、共济失调、意识改变和双侧感觉异常等,但没有肢体无力。先兆症状持续10~30分钟,后出现头痛,多为枕部搏动样疼痛。
儿童周期性综合征
临床可见周期性呕吐、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恶心呕吐、无诱因的反复短暂发作性眩晕。发作时多不伴有头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发生偏头痛。
视网膜性偏头痛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可逆性单眼视觉障碍,包括闪光、暗点或失明,并伴有偏头痛发作,视觉症状仅局限于单眼,并且没有脑干或大脑半球的神经缺失或刺激症状,发作间期眼科检查正常。
偏头痛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遗传、饮食、内分泌及精神因素等与偏头痛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和部分偏瘫性偏头痛患者的遗传因素最明显,而有先兆偏头痛的阳性家族史又比无先兆偏头痛多见。在先兆偏头痛和无先兆偏头痛的易感基因研究方面,只有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突变与先兆偏头痛相关。由于偏头痛的易感基因难以明确,提示其是一种诸多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多因素疾病。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
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有些偏头痛患者的家庭成员患有癫痫,推断该病与遗传有关,但尚无一致的遗传形式。
内分泌因素
偏头痛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在月经期发作频繁,妊娠期停止发作,分娩后再发,而更年期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饮食因素
经常食用奶酪、巧克力、刺激性食物或抽烟、喝酒的人易患偏头痛。
其他因素
情绪紧张、精神创伤、忧虑、焦虑、饥饿、失眠以及气候变化可诱发偏头痛。
药物因素
服用某些药物,如谷氨酸钠、硝酸酯类、咖啡因、硝酸甘油、避孕药等。
流行病学
青春期前儿童偏头痛的患病率约为4%,男女相差不大。青春期后女性患病率增高,40岁前后达到高峰,人群中患病率为5%~10%,常有家族发病倾向。目前多项关于偏头痛与脑卒中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偏头痛是脑卒中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偏头痛者发生缺血性卒中、不稳定心绞痛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高于无偏头痛者。
以下几类人群好发该疾病。
有偏头痛家族史的人群。
青春期女性。
患有抑郁、焦虑、哮喘或癫痫的人群。
睡眠因素
太多或太少的睡眠都可能诱发头痛。
饮食因素
饮食不规律,或平时食奶酪、巧克力、酒等,均可诱发头痛,但是不同个体有所差异。
锻炼因素
有规律的锻炼有利于减少头痛发作,但少数患者锻炼可诱发偏头痛。
环境因素
如强光、闪烁等视觉刺激,以及天气变化等。
药物因素
服用某些药物,如谷氨酸钠、硝酸酯类、咖啡因等。
心理因素
如紧张、焦虑、烦恼、抑郁等。
内分泌因素
如女性月经来潮、排卵等。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多呈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样头痛,常伴有恶心和呕吐。多于儿童或青春期起病,中青年期为发病高峰,发作可分为4个期,症状有所差异。
典型症状
偏头痛发作可分为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和恢复期,但并非所有患者或所有发作均具有上述四期,同一患者可有不同类型的偏头痛发作。
前驱期
头痛发作前患者可有激惹、疲乏、活动少、食欲改变、反复哈欠及颈部发硬等不适症状,但常不被患者重视。
先兆期
头痛发作之前出现的可逆的局灶性脑功能异常症状,可为视觉性、感觉性或语言性。视觉先兆最常见,典型的表现为闪光性暗点,如注视点附近出现“之”字形闪光,并逐渐向周边扩展,随后出现锯齿状暗点,有些患者可能仅有暗点无闪光。其次是感觉先兆,表现为以面部和上肢为主的针刺感、麻木感或蚁行感。先兆也可表现为言语障碍,但不常发生。先兆期通常持续5~30分钟,不超过60分钟。
头痛期
头痛发作时约60%以单侧为主,可左右交替出现,约40%为双侧头痛。头痛多位于颞部,也可位于前额、枕部或枕下部。偏头痛的程度多为中至重度,性质多样但以搏动性最具特点。头痛常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行走、爬楼、咳嗽或打喷嚏等简单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偏头痛发作时,常伴有食欲下降,约2/3的患者伴有恶心,重者呕吐。头痛发作时尚可伴有感知觉增强,表现为对光线、声音和气味敏感,喜欢黑暗、安静的环境。其他较为少见的表现有头晕、体位性低血压、易怒、言语表达困难、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患者在发作期会出现由正常的非致痛性刺激所产生的疼痛。
恢复期
头痛在持续4~72小时后可自行缓解,但患者还可有疲乏、易怒、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头皮触痛、欣快、抑郁或其他不适。
并发症
慢性偏头痛
慢性偏头痛是偏头痛的常见并发症。偏头痛每月发作至少15天,且连续超过3个月,并排除药物过量引起的头痛,考虑为慢性偏头痛。其通常由发作性偏头痛发展而来,尽管慢性偏头痛的病程是可逆的,约26%的患者会在慢性化后2年内会进入缓解期,但其危害并不小于发作性偏头痛,甚至较后者更为严重。
偏头痛持续状态
是一种极度失能的偏头痛发作,程度重,持续时间超过72小时。
不伴脑梗死的持续性先兆
罕见,是指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在本次发作中除一种或更多先兆症状持续超过一周,其他情况和以前典型发作相同。发作通常为双侧,而且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之久。
偏头痛性脑梗死
是指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在本次发作中除一种或更多先兆症状持续超过60分钟外,其他皆符合以前的典型发作,不同的是本次发作还出现与先兆症状一致的大脑区域缺血病变,且经由神经影像学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
偏头痛诱发型癫痫
由偏头痛先兆触发的癫痫发作。偏头痛与癫痫是脑部发作性疾病的典型例子,类似偏头痛的头痛常在癫痫发作后产生,有时则是偏头痛发作中或发作后有癫痫发作,称为偏头痛诱发型癫痫。在此亚型中,偏头痛发作符合有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癫痫发作则符合癫痫发作诊断标准中的某一类型,并在先兆偏头痛发作期间或发作一小时内发生。
偏头痛≠一侧脑袋疼,而是一种“搏动性”的头疼,也就是说会有像血管搏动样的规律性。
其特点是间断性、无规律地反复发作,疼痛部位通常在头的一边,也常出现在前额、两侧、眼眶上部或者太阳穴附近,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
偏头痛是一种很折磨人的疾病,发作时就像是有只无形的手在疯狂地扯着脑子里的血管、神经,痛得想用头撞墙,严重的话还会呕吐不止……每发作一次,感觉都要去掉半条命。
更可怕的是此病缠绵不愈,很难根治,极大地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关于偏头痛,《素问·奇病论》里有记载:“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新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
偏头痛属于“头风”“厥头痛”等范畴,是因诸邪上扰脑络导致经络不通,从而产生痛症,即所谓“不通则痛”。
看到这里,你应该想到了:疏通经络、提升阳气,使头部气血运行顺畅,是改善偏头痛的关键。
今天介绍的方法,艾灸4个穴位可减轻偏头痛的困扰。
艾灸取穴:百会穴、率谷穴、风池穴、外关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大多数关于头痛、头晕的问题都可以找它,灸之能发挥通络止痛、疏散风寒、息风定眩的作用。
率谷穴是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中医认为,胆经的郁气无法顺利排出,就会通过三焦经上延到头部,引发头部疼痛。率谷穴被称为偏头痛的“止痛开关”,艾灸此穴可疏通胆经,帮助止痛。
风池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兼可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最后再加上一个外关穴,可以把三焦经络上的阳气调动起来,使清阳生发直达头部,达到驱除风邪、清热止痛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偏头痛在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没有哪种药物可以将偏头痛“断根”,而艾灸的目的主要是减少头痛发作频率,降低头痛程度,预防头痛的再发作。
对于偏头痛而言,预防胜于治疗,在坚持艾灸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工作再忙,别忘了及时休息,良好的睡眠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得到放松。但也要注意不要一次性睡太久,睡太多可能会让头脑更加昏沉。
2、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尽量减少心理的负面情绪。遇到烦心事的时候,可以通过去户外散步、慢跑、画画,或者一个人在安静的环境里听听音乐、泡个舒服的温水浴等方法,给自己减减压。
3、女性经期前以及经期时,要尽可能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不要发怒,也不要生闷气,避免吃冷饮和洗冷水澡。
4、尽量减少看手机、电脑、电视的频率,保护好眼睛,避免眼睛过于疲劳。
5、注意饮食,尽量少吃兴奋类食物(如红酒、巧克力、咖啡、茶、碳酸饮料、烟酒等),研究表明,这些食物可能会让偏头痛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