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形式品好茶,五大产区样样红,精品红茶一款都不能错过
中国人喝茶,不太讲究形式。紫砂壶可以沏茶叶沫子,玻璃杯也能泡雨前龙井。茶艺师摆开阵仗,全套仪式奉上的茶汤,未必能比随手泡出的工夫茶更能获得好评。
说不讲究形式,深思细节却讲究到了极点。历朝历代均留下许多茶书,种茶、采茶、制茶,所有生产环节无一遗漏。茶种、用水、器具、礼仪、茶席,方方面面皆有可考。
茶虽出自中国,近年来日本茶道却风头更盛。日本人宥于形式,擅长以外物规范已身,形格势禁叩问内心以自省。虽自称为“道”,却是小道。曾有学者评价日本茶道,“因拘泥于外在形式,使人总有役于物之憾”。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中国人喝茶正好相反,效法自然却不论“道”,无拘无束,只以平常心待之。树荫下,草地上,野外,江边,无处不可设置茶席。江水也好,泉水也罢,来客若是雅士,自来水泡茶也是美谈。
王安石邀苏轼煮茶,事先嘱咐其路过三峡时,取瞿塘中峡之水回来泡茶。苏轼流连美景,直接取下峡水糊弄,被王安石当场识破,却传为千古趣闻。故事里的茶,只是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却无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千百年后仍有余香。
既然形式不重要,那什么样的茶才算好茶?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好茶树先要有优良的土壤。花岗岩、砂岩、石英岩等岩石风化物所形成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与通气性,所含营养物质也更为丰富。这样的土壤上所生长的茶树,茶叶品质明显优于黄土地等普通地况产出的茶。
砂砾土壤的代表,莫过于武夷山。武夷山桐木关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下所孕育的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鼻祖,茶汤橙红清亮,茶香清绝绵厚,入口时独特的桂圆蜜香就是正山小种最显著的特征。
再看生长环境,高山又优于谷底之地。好的高山茶园大多零星分布于云淡雾浓,植被保存完整的千米高山之间。植物凋败腐化后反哺土壤,多云雾少日照的环境,给予茶叶更加醇厚甘润的风味。
云南凤庆的高山茶园当属个中翘楚。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大山深处,高坡之上,茶树向阳而生,沐雨栉风,每一片芽叶都饱经风霜雨露的洗礼。
“滇”既是云南的简称,又借指滇池之水。滇红亦不负创制者所望,茶汤浓烈红亮,茶香滋味醇厚,兼之内质丰富,极具魅力。
除了先天环境,决定茶叶质量还要看制茶工艺水平。工夫红茶诞生虽晚于传统小种红茶,却渐有分庭抗礼之势。坦洋工夫与祁门红茶是工夫红茶中的代表,能凭“工夫”二字在茶界立足,工艺水平之精妙可见一斑。
坦洋与祁红最初所使用的茶叶,都是移植引种了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但在后续制茶工艺上,虽继承了传统小种红茶的制法,却没有泥古不化,而是因地制宜进行了改进。与小种红茶相比,工夫红茶少了杀青的工序,这一工艺改进对工夫红茶独特香气的产生起到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同其他传统行当一样,制茶是一门饱含智慧传承与个人功夫的手艺。制茶工艺的每一次改进,都包涵了几代茶人的心血,甚至包涵了一个村一座城的历史。
坦洋工夫与祁门红茶早在1915年就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名扬世界。后又因受到英国皇室的推崇而畅销海内外。这两款工夫红茶,制茶的人做的诚心,做的精妙,饮茶者亦当报之以敬意,细细品尝方得真味。
成就一款好茶,除了天时、地利、人和,还有时代的机遇。广东英德市种植茶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英德本地的红茶为小叶种,历史上也曾兴盛一时。可惜这些古茶园却在20世纪初的战火中几无幸存。
直到建国后,英德人才从云南引种回大叶种红茶。1959年英德红茶开始试制,1963年就被英女皇选为皇室用茶,一战成名,从此蜚声国际。英德红茶的外形乌润有光,茶汤香高味醇,喝起来滋味十分迷人又有个性。
一杯茶,方寸之间却浓缩了人生百味。有情山水,无情天地,品的是茶,体现的是主人对生活的意趣与审美。《茶经》中说茶有九难,造、别、器、火、水、灸、末、煮、饮。好茶,在生产者手中历经八劫,最后还要遇到对的人,方成正果。
这一盒红茶,历经辗转,汇萃各地精华,天时、地利、人和、机遇,色色俱全,样样皆备,方能与你相遇。
是谓,样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