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生-专栏】回忆我的民师生活之:我们的恩师们
民师之摇篮,锤炼之熔炉。
――回忆我的民师生活
一:回忆我们的恩师们
民师是教师的摇篮,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圣地。从初中尖子生中选拔出来送到师范学校重点培养,三年后登上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民师就是一个大熔炉,锤炼了众多人才。
民师开设的课程和高中基本一致,不过,还开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小学教法等专业课,体育、美术、音乐、书法课也是重点课,学校比较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考不及格不准毕业。
语文分为两门科,一门是《语基》,一门是《文选与写作》,学习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上图前排中间着蓝色中山装者是闫作友老师)
《语基》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闫作友老师。闫老师是教过多年的老教师,课程比较熟练,讲课从来不看课本,让我佩服不已,而且从导入语到重点知识分析与讲解,到最后的布置作业,每节课都信手掂来,水到渠成。重点知识让学生画出,识记背读。平时能学好《语基》课是闫老师的基本要求。
《文选与写作》是新大学毕业的李杰老师担任。他还在学校政教科工作,负责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和日常管理。李杰老师是非常有能力的有志青年。
清楚的记得第一节《文选》课,学的是郭沫若的散文诗《石榴》。李老师介绍过作者后,开始范读课文。一张口就吸引住了学生,标准的普通话非常流利,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时而如小桥流水,时而如黄河波涛,气势磅礴。听过之后,感触颇深,第一次知道课文还可以这样读。李老师第一节课就让我十分的佩服。
第二节课李老师更出乎意料,让我们背诵课文。限定半小时时间,背会的举手,我是第二个举手,李老师让我背了一遍,背过后,李老师点点头,说“还可以,继续努力”。半小时后大部分学生手都举起来,李老师说“加强背读训练好处多,可以积累好词好句,提高写作能力”。这节课感到过的很快,还没尽兴就下课了。
第一篇作文李老师让我们自命题,我写的是《我的理想》。写好交过去后心理略有顾虑,不知道老师如何点评。第二篇作文课前,《文选》课代表把作文本发下来,我就急忙打开本子,看老师的作文评语。老师在文后写到:文章语句短促,铿锵有力。过渡自然,连接紧密,内容充实,中心明确,理想虽不远大,但很现实。我连看了几遍,心情很激动。自此之后,我每天坚持写一篇作文或日记,并加强课外阅读。李老师不经意的几句点评激发了一个普通学生的写作热情。
(上图前排左三是王典卿老师,左四是任永武老师;本图由90级校友袁建军提供,特此感谢!)
除了《文选》课,我还喜欢书法及音乐课。
王典卿是我们的书法老师。王老师,35岁上下,中等个,略胖,说话幽默风趣。我每周都期待书法课。
记得那是第一节书法课,王老师先给我们讲汉字的由来,字体的变迁,有趣的故事。然后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了一行字,只见字体圆润,如行云流水,非常美丽,不愧为书法老师。他教给我们握毛笔的正确姿势,点、横、撇、捺的基本写法。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王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书法比赛我就荣获一等奖,给了我勇气和信心。每天坚持练习成了我良好的习惯。三年中每次书法比赛都是一等奖,是我民师时的最高荣誉。
(本图是90级七班比赛情景,由90级校友刘向阳提供,特此感谢!)
我喜欢唱歌,所以也比较喜欢音乐课。
沈老师是我们班的音乐老师,四十岁左右,稍胖,皮肤白皙,梳着发髻,十分好看。沈老师不但琴技熟练,而且歌声优美。声音嘹亮,尾音颤抖,十分动听。
初中时没有学过弹琴,所以沈老师第一次带我们去琴房,我不知道从哪个键盘按起,有点手忙脚乱。我身边的同学看我如此笨拙,就开起了玩笑,对我说“你看看我,弹的如行云流水,非常熟练,看看你,手笨的像脚一样”,这句话深深刺激了我,我暗暗发誓,一定要超过他。每天至少练琴一小时是我的学习计划,天天练习,风雨无阻。
师范二年级,音乐老师还是沈老师。每学年学校都举行合唱比赛,伴奏从班内选拔。沈老师让每一个学生弹奏一首歌,看看学生弹琴的熟练程度,当时我弹的是《说句心里话》,沈老师看过后比较满意,然后决定合唱比赛时让我伴奏。
比赛时要齐唱两首歌,一首是民权师范《校歌》,一首是《保卫黄河》。沈老师把歌谱给我,让我平时认真练习。我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比赛那天晚上,全校师生欢聚一堂,齐聚在餐厅内静待比赛开始。
先比赛的是高年级,后比赛的是低年级。到我们班合唱了,我们男生上穿白色衬衣,下穿蓝色裤子,带着红色领带,帅气十足,女生上穿白色上衣,下穿红色连衣裙,如仙女下凡。全班学生整齐的站好后,我和指挥一起登台,先面向观众鞠一躬,然后坐在钢琴旁。第一首歌是《校歌》,指挥员示意开始,我弹起了前奏,我边看指挥边弹奏,全班学生歌声嘹亮,整齐划一,让我们立刻感到能在民师求学是多么的荣耀。《保卫黄河》唱的如黄河般波涛汹涌,一浪高过一浪,把全民抵御日寇的激情彻底表现出来,感人肺腑,激动不已。赢得大家热烈掌声。
(本图是90级8班比赛情景,后排右二为作者本人)
美好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投入的学习忘却时间的流逝,热爱生活才觉得处处皆美,勤奋工作顿感有有些许的成功。
民师生活光明而灿烂,民师老师敬业而勤恳,民师学生勤奋而忘我。真情如教学楼前的松柏,四季常青,友谊如餐厅旁的月季花,芳香四溢。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虽然已成过去,每每想起,仍然历历在目。祈福老师,祝福同学,一切顺利,一切安好!
二:民师生活拾趣――政教科之棒打鸳鸯
九十年代,学生思想略封建些。初中时,男女生不说话,不交往,隔阂很大,。到了民师,男女生之间隔阂较小,路上遇到热情的打招呼,学习上也互相帮助,拉近了男女生之间的距离。
初入民师时,男女生只有十五六岁,情窦初开,朦朦胧胧,有了对异性的向往和追求。
学校为了制止学生谈恋爱,制订了非常严格的处分规定。开学初政教科召开纪律大会,严格杜绝谈恋爱现象,如果在班内被发现,或在操场内被逮住,或者被举报,就会被政教科传讯,调查核实,最后做出严肃处理,轻则给予留校查看处分,重则勒令退学。
所以,互相爱慕的男女生之间十分隐蔽,虽在一班学习,也是靠书信交流,平时看不出来是恋人关系,偶尔在夜幕降临时,在操场的隐蔽处说几句悄悄话。还四处张望,看看有没有人过来,怕被巡查人员逮住。
有时,男生回到寝室会讨论女生,评出班花和校花。有时会有两个男生同时喜欢一个女孩,这时,男生之间就像角斗士,互相攻击,互相比帅。自习课上,二人一起站在讲台上,甩甩头,摆几个酷毙的姿势,让女生看。其他学生不知道他俩在干什么,继续学习。不过班内还是有聪明人的,回到寝室就当面揭穿他俩的秘密,不留薄面,煞是有趣。不过,那也只是一厢情愿,女生也并未意会。
学校之所以棒打鸳鸯,还是为学生着想。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容易分心,影响学习,不能顺利毕业。也怕学生偷食禁果,更怕结果,给学校造成恶劣影响。当时学校正申报师范标准化学校,做着各方面的迎检准备,在学生管理方面也更加严格。
上学期间谈恋爱是为了满足好奇心,那是个别多情种子的专利。大部分学生还是全身心投入学习,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上学期间,能谈成的寥寥无几。有的毕业前就已分手,有的毕业后各奔东西,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时间久了也就顺其自然,各寻自己的另一半了。
爱情是神圣的,也是最美好的,是每一个人渴望和追求。
毕业二十多年了,想起民师的人和事,仍然历历在目。如品陈年老酒,香味浓郁,回味无穷。
感谢阅读!欢迎长摁下面二维码 关注《教师文苑》
作者简介:
史恪仁,商丘市宁陵县人,中学高级教师,1993年7月毕业于民权师范。喜欢书法,爱好读书,乐于写作。以文会友,切磋交流,趣味翻滚。习作梦想,咬文嚼字,圈点美文。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重磅!|江苏教育有望迎来重大调整:中高考将大幅增加招生名额!
老师是万能的吗?某县教育局令各学校教师承包池塘巡检,如出学生溺水事故将追究巡检教师的责任!
安徽省教师招考遇冷:当没人愿意去当老师,民族的香火谁来传承?!
教育界的“彭宇案”?: 北京某大学教授被学生诬告宣扬“精日言论”受学校行政记过处分!
【教师文学-专栏】 我的母亲 / 文:江枫渔者
【教师文学-专栏】睡莲 / 作者:小微
【教师文学-专栏】雨思假愠/作者:茶言闲语
【编者按:“我们曾是中师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教师文苑》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