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古今书法家来祝“寿”!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今天特编辑“寿” 字书法,祝老年朋友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字源解说——“寿”

寿,甲骨文

(即“卐”的一半,表示无限延伸)

(夕,即“肉”,代肉身)

(夕,即“肉”,代肉身),表示肉身长久延续。金文

(老)

(肉身长久延续),表示年老但生命长久持续。有的金文

加“口”

(道贺),表示向长命老人道贺。有的金文

加“又”

(操持),表示手奉礼物,长命老人庆贺。有的金文

加“口”

、加“又”

。造字本义:命长,活到很老。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

承续金文字形

,但

形消失。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

简化成

。长命为“寿”;多签为“筹”;广田为“畴”,大浪为“涛”。

中国汉字是沿着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六书'造字规范创用的,寿字也是一样,最初的寿字也是以象形的字态,出现在汉字的宝库中的,象形字源自于对实物的写意,但寿字没有具体形态,所以很难造出象形字来,寿字的象形是从远古的传说中演变而来的。

伏羲氏时期,根据'龙马驮书出于黄河',而演八卦,创造了'龙书';新石器时期的神农氏创造了'穗书';黄帝时期仓颉创造'鸟迹书';尧帝时期的'龟书';高阳氏时期的'蝌蚪文'等等,虽然都是取其实物形态,用以表达寿的含义,但它只是作为一个吉祥的图案出现,还没有六书造字的规范特点,只是寿字的雏形。

据考证,寿字的运用,是从商代开始的,但那时还没有合乎规范的象形字出现,所以,人们便从甲骨文中借来一个'畴'字作为寿字,因为'畴'就是田垄的意思,当时种庄稼都是随形就势,田垄是弯弯曲曲的很长,它又有长久长生的意思,于是大家便约定俗成,把'畴'作为寿字的标记,寿字就统一起来了。后来 人们认为垄是在地里边,人们就给它加了一个田字旁,一边取意,一边取声,所以又带有形声字的意思。因此甲骨文中的寿字,便以'畴'字假借,在此基础上变化出现了千变万化的体态。

借用'畴'字毕竟是一字两意,用起来不便区别,于是又借来一个'老'字会意,古写的'老'字,从形体上看像一个手扶拐杖的老人,从字意上说老人意味着长寿,于是便取老字头,再覆盖在寿字之上,把它俩结合到一起,上边形意'老',下边形声'畴',组成了一个形声字。

到了周代,形声字的'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到春秋战国,诸侯各自为政,出现了'百里不同风'的文字混杂局面,但寿字的写法依然大同小异,直到秦统一中国,统一文字,改大篆为小篆,才统一了寿字的写法,但这时还没有寿字的读音,到了两汉,文字发生了变革,由用笔圆转为方折,字形也由长变方,逐渐出现了隶书、楷书等字体。

由此,寿字的发展基本上是按照象形、假借、形声、转注的造字顺序演化而成的。而且形声居多,但也不排除少数指示字和会意字。比如画一圆圈,长四爪,长一头一尾,就是一个龟的样子,用这种东西指定它为寿。还有一种是会意,,比如一个'千'字一个'秋'字组合在一起也是寿的意义。

历代法帖及名家笔下的“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