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板桥坊】古村保护,路在何方?

板桥坊老村的拆迁改造是许多市民关注的焦点,作为著名的“城中村”,其实多年之前就有搬迁的风声传出。随着板桥坊古村拆迁计划的公布,网上保护古村的呼声也是很高。板桥坊古村是目前岛城市区仅存的自然村落,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历经400多年尚未遭到破坏,很多建筑仍然保留了历史的原始风貌。

据资料记载,沧口北部的楼山,山势不算高峻挺拔,轮廓却清丽柔和,几个山头连绵起伏。据说在清朝同治年间的地图上,此山标志为"漏山",老百姓嫌"漏"字不吉利,又见其山形两峰相连如高楼,遂将"漏"字改为"楼"字。楼山山南有一条无名河,自东向西蜿蜒入海。在河与楼山之间,坐落着一个千余户人家的村庄,它位于水之阴、山之阳,河道弯弯如玉带绕村,极其符合古代风水学的理念。若干年前,村民们在村西的河面上架起一座木板桥,因此村庄就得了一个颇有诗词意境的名字:板桥坊村。

板桥坊,是早年岛城的陆路门户。当年日军的“防御壕”,将青岛与内陆隔开,“防御壕”深四米宽五米,自板桥坊始,蜿蜒十六公里至山东头海岸。 在板桥坊,日军设立检查站盘查甚严,俗称“卡子门”。卡子门位于现在兴城路与四流北路的路口交汇处。其实,板桥坊“卡子门”的始作俑者是德国人。

作为一个老青岛,还是第一次走进板桥坊,整个村子中感觉出浓厚的返古气息,百年老宅古韵悠悠,仿佛与仅隔仅数十米的大马路已恍如隔世般。一条条幽长的小巷四通八达,连接起一排排的特色宅院。它基本保留了质朴的村子原貌,精致的四合院、石砌的房屋,斑驳的墙面,一些墙面上刻着“吉星高照”、“太公在此”和“泰山石敢当”等精美的砖雕,也似乎在向过路人讲述这座老村的故事。。。。。。

漫步村中小巷,如果想真正的浏览一番,估计没有半天时间是转不完的。走在一条条小巷里,欣赏着造型迥异的屋檐和门楼,细品墙面上的精美砖雕,仿佛走进时光隧道,回到了遥远的过去。

各种试样的门洞,由于村里的小巷过于狭窄,很难能够正面完整的拍照。

村中还残留着当年的红色印记,巷中标语口号和《毛主席语录》还能清晰可见,有的砖雕石刻涂着灰泥,可见当年“文革”风气之盛。

一座高墙深院,似庙堂建筑,灰色的鱼鳞瓦片,一条青石板小径通向大街。上有鸱吻,下为斗拱结构,门前有新挂文保单位之牌,曰“胡氏客堂”。它的主人胡延兴,字子宏,是上世纪20年代的四沧区区长及首富,古村中,也以此建筑最漂亮。

搬迁改造会给板桥坊老村带来新的发展希望,为当地居民提供舒适的住房,不过这里同样承载了太多的回忆,以及愈发珍贵的历史资源。很多网友也纷纷建议板桥坊村做永久或适当保留。

一个古村落就是一段历史,一幢古建筑就有一个故事。板桥坊古民居,建筑之美存量之多,在城市不断地发展改造的今日之城区,实属稀有。位于闹市中的这一处完整的古村落,是这座城市极其珍贵的的历史教科书,是城市记忆与城市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有着难以估量的现实意义和商业价值,板桥坊,如能适当保留,或打造成民俗景区,实是功莫大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