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乡轶事之古寺庙(五)

白楼村 '' 法云寺 '' 史话

柏乡县城北6公里处,有个美丽的村落叫白楼村,此村是个古老的大村庄,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该村始建于唐朝开元八年 ( 公元720年 ),距今有1300年历史。

唐开元十八年 (公元730年 ) 奉召在柏乡县白楼村村南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寺院法名叫 ''法云禅寺 ''也称“发云寺”,又名大佛寺。《柏乡旧县志》记载,'' 法云寺位于柏乡县白楼村,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寺院坐北朝南,占地40余亩,是著名的佛教传播圣地,也是柏乡历史上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

法云寺修建时选址在白楼村制高点,不易洪涝。整座寺院建筑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两边院落错中有序,庄严寂静,以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规模宏大而闻名遐迩。院内有多棵参天古柏,古柏枝繁茂盛,荫遮寺院。

寺院大门口,有一对与众不同石狮 (今现存一个 ) ,石狮昂首挺胸,后蹲呈雄踞之势,怒目前方,张口欲吼,威武凶猛。以显示御封庙宇威严。

走进寺院内,只见古柏参天,枝繁茂盛,之间殿阁峥嵘。寺院共修建殿堂有99间,分东、西、中三排。中排建有前殿、中殿、后殿。东排分前院中殿和后殿。西排分前院中院和后院。

中排前殿是进入寺院首殿,往里走是中殿,中殿为正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也叫宝殿。大红色宝殿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地方,佛祖的德号叫 '' 大雄 '' ,所以也称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位置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座像。后殿为千佛殿,供奉有小形泥塑、石刻和铜铸佛像众多尊,被镶嵌在殿内东、西、北三面的墙壁上,塑像姿态各异,形象万千,栩栩如生,无一雷同。东排前院是习武场和斋堂,中殿供奉着几尊菩萨塑像。再往里走是后殿,后殿为讲经殿和藏经殿,殿内藏有经书上百部,殿院中建有一座钟楼,内悬一口古钟。西排前院是碑林,有寺碑五座,都建有护碑楼,从南排列依次是龟趺碑 (实名赑屃碑 ,赑屃是传说中龙之七子,专门用来驮碑) 一座、功德碑一座,重新修缮寺碑三座。龟趺碑文上记载着寺庙始建年代、主持高僧、官员名字等等。功德碑文上记载着四方信众在寺院始建中,布施钱、地、粮、物目录。重修寺院碑文刻录北宋、元、明分别重新修缮时史料。中院是僧舍,后院是方丈室 (方丈室则是方丈处理政务和生活居住的地方 ) ,仓库,牌位室,室内供奉着历代住持贤牌位百余个。

寺院始建时矗立龟趺碑,这块圆头碑上雕刻着精美的双螭浮雕图案,双螭形体蜿蜒,两眼爆出,四爪苍劲,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也展现了唐代匠人的精美工艺和柏乡县的历史文化。

寺庙鼎盛时期常住僧人达百余人,他们诚心向佛,每日诵读经文,为民祈福。寺内信众云集,香火旺盛,是祈求鸿运,祷祝幸福的灵验之地。

据村里老年人讲,寺院有众多行僧,(因为当时僧侣不用服兵役,种地不用缴纳赋税。)自从创建寺庙起,寺庙僧人就垦荒种地,养种土地有二百余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高粱、谷子等。每年冬、春季节住持 (方丈 )和僧人外出募集化缘,用前后布搭袋 ( 俗称、褡裢 ) 施钱粮,用于寺庙开支。在唐开成三年 ( 公元834年 ) 用化缘来的钱,铸造而成一口大铁钟,铁钟高约6尺 ( 2米 ),钟口直经约4.5尺 (1.5米 ) ,重达三吨左右,十里之遥能听到僧人撞钟声。

与到欠年当地官员支持寺院施舍饭食,赈济灾民。施舍饭食的目的:一是救饥,怕饿死村民。二是防流,怕村民外逃流落他乡。例如,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年 )夏后闹蝗灾,秋季颗粒无收。腊冬寺庙和村西边的泰山行宫(俗称奶奶庙)合施舍米粥,每天中午一顿,共施舍了两个月。

寺院主殿释迦牟尼坐式说法造像,是通体用一块大青石质料制作,佛像底座刻有纪年铭文,佛像上下比例均衡,造型大方,雕琢精美,融佛教艺术于一体。双膝盘坐,面貌慈善大佛坐像左右两边还有两尊侍卫小佛像,左边一尊为无量寿佛,右边一尊为阿 閦佛。

据说,柏乡县白楼村 ''法云禅寺'' 法名的来历,是唐玄宗李隆基皇帝赐予。传说,在唐开元初年一天早晨,白楼村上空发生了一幕奇特景象,有五色祥云笼罩在法云寺,经久不散,十分壮观。皇帝得知这一奇观后,认为是法云普照,千年起遇,祥落之兆,随命心腹三个兄弟消发为僧,分别在各地创建了 '' 法云寺 '' 、 '' 起云寺 '' 、 '' 落云寺 '',都是李隆基皇帝给赐予法名,其寺庙建筑风格都一样。

宋崇宁二年 ( 公元1103年 ) 信奉佛教宋徽宗赵佶皇帝驻跸柏乡,得知法云寺规模宏大,殿堂之多,环境优美,清静幽雅。专门来到白楼村 ''法云寺'' 巡视,对庙宇殿堂建筑风格赞不绝口。亦是法云寺最骄傲的功德主。赵佶皇帝走后,寺院闻名佛界。名声大振后,山南海北香客接踵而至,络绎不绝,财源广进,由此法云寺在历史上有了鼎盛时期。

法云寺庙宇,规模宏大,殿堂之多,雄伟气派,中排三座大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成为当时的一座明刹。主殿青石大日如来佛造像开光时间是,唐开元二十二年 (公元734年 )农历二月初八日。

该寺庙自唐代中期以来,历经宋、元、明、一直到清代中期,一千多年的风雨坎坷沧桑变迁,尽管此间战火不断,寺院几度重修。始终寺庙香火延续,诵经声不断,进庙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已成为周围几十里求神拜佛的活动基地,可谓盛况空前。

据史料记载:在明初燕王扫北以后,冀南地区人口锐减。皇帝下诏 '' 移民屯田 ''。永乐二年 (1404年 ) 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移民,在法云寺两旁建房造舍居住,后形成自然大村落。

清道光年间以后,千年古刹逐渐衰败,僧人外迁,后逐渐荒废,民国六年 (1917年 ) 因大水寺庙殿堂塌落严重,解放前还能看见到处残垣断壁。

白楼村耄耋老人曹吉瑞回想起辛亥革命时的情况,依然记忆犹新,他说:“当时人们保护文物意识缺乏,也不知道文物价值,毁寺、焚经,很好古建筑被毁坏。”法云寺除如来大佛造像外,其余众多尊泥塑佛像被砸毁,石佛像被埋于地下。寺庙铸造大铁钟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被砸碎拉到县城炼了钢渣。遗憾的是寺院功德碑和那座记载着村史、寺史重要资料的龟趺碑,在''文革''动乱中被人推倒拉走,有的埋于地下,如今寺庙释迦牟尼佛座像在县文物所保存。

曹吉瑞老人还回忆说:“当时皇帝赐封 '' 法云寺 '' 石刻匾额 ( 匾额两边雕刻有双龙中间是篆字 ),长2米,宽0.8米横幅条石,1965年该村第七生产队建牲口棚时,被该生产队群众从大佛寺拉走,做牲口棚基石用了,如今下落不明。”

1966年白楼村第五生产队在寺院遗址建牲口棚和房屋时挖地基,挖出了一些古砖、土瓦、筒瓦、殿石、各种小佛像等文物。史学专家说 :'' 这些古物具有明显唐代建筑特征,现存世很少 ''。

现法云寺遗址还在,昔日寺院的建筑群,早已荡然无存,曾经皇帝驻跸观瞻名声远扬的明刹,如今只剩下一座唐代始建时留下的孤零零大日如来佛像,巍然不动。曾经的千年古刹,只能在民间传说和史籍志书的字里行间,听到和看到当年辉煌,但渐行渐远。

据悉,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繁荣文化生活,打造美丽邢台风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柏乡县白楼村不少百姓和邻村信众期盼重修 '' 法云寺 '' 庙,让千年古寺再现盛景。这将成为柏乡独具特色观光、旅游、拜佛的又一圣地。

讲述人白楼村 曹吉瑞 ( 89岁) 曾任村老干部,王丙寅 ( 91岁])荣退老军人,高金镶 ( 73岁) 中华诗人.

搜集整理 柏乡县龙华乡白楼村 刘玉拴 。2015春。

(0)

相关推荐

  • 华州高塘镇:蔺若寺和寺底村来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蔺若寺和寺底村来历 作者:贾宝勤 张书经 在华州高塘镇西北五公里的西塬半坡处,曾经建有一座佛教古寺,叫蔺若寺:坡底下由南向北沿公路分布着50多户人家,因为村子 ...

  • 大理宝林寺,斩蟒引泉英雄段赤城的故事永流传

    早就听说大理苍山斜阳峰下面有一座关于纪念白族英雄段赤城的寺庙 -宝林寺,今天终于有机会亲自登门拜访,在欣赏寺院宏伟建筑的同时,也学习"开山引泉,八村受益,自那陀洪恩传万世:斩蟒除害,四处得安 ...

  • 华州区昔日的丰良小学!

    昔日的丰良小学 作者丨孙登高 丰良小学的前身泉护村初小是1949年建立的.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发展农村启蒙教育,将位于泉护村北冯良村南的皇姑寺改建的村办的初级小学  皇姑寺是村民自建的一座寺院.它坐南 ...

  • 老北京的故事(八七七)宝禅寺

    宝禅寺在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宝产胡同,和护国寺大街隔马路相对,这条胡同1965年以前称宝禅寺胡同,因有宝禅寺而得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老和尚将宝禅寺迁至今西四北八条37号院. 西四北八条呢,东 ...

  • 大理凤阳邑茶马古道,游古道逛寺庙,非常悠然自得!

    2021年暖冬季节,带着77岁的岳母,闲游大理第三天.大理凤阳邑茶马古道,游茶马古道.逛曾经的皇家法真寺庙,非常悠然自得! 带着老岳母第一天游玩过喜洲.第二天拜访过感通禅寺和寂照庵.今天去凤阳邑茶马古 ...

  • 南华寺的匾额与碑刻鉴赏

    引子: 藉国庆长假到来前,与内人来了一场短期省内游,方向粤北丹霞山及周边.9.28游曹溪佛教福地南华禅寺,因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内容较多,故拟分两辑阐述.本辑重点介绍其的匾额(所见所拍部分)及碑刻. ...

  • 阳曲--- 不解草堂寺 

    [草堂寺] --- 没看明白的形制布局 --- 阳曲行游的最后一站是位于侯村乡洛阳村的草堂寺,洛阳村远离大路,而且道路曲折难行,但是距离侯村乡很近,而我雇佣的司机师傅就是侯村人,所以轻车熟路,不太费劲 ...

  • 山西:高平崇明寺的断梁,陵川崇安寺的插花楼

    2020年8月随北京古迹群海淀小组入山西五日刷国保打卡,享受山西推出免费旅游新政.这是第九篇,记录佛教寺院中的高平崇明寺和陵川崇安寺,"崇"字开头的佛教寺院.这次行程中包含晋城附近 ...

  •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七)

    路村崔府君庙 --高庙的故事 柏乡县城西南2.5公里处,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叫路村 (古时圣德村 ),该村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庄.明代修建的南北大通道九省御路,从该村中间穿过.被誉为 " 天下文 ...

  •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二)

    里村东岳庙史记 作者:刘玉栓 俗语广传,南京到北京柏乡里村大庙有名声,此语足见柏乡里村大庙历史悠久和建筑规模的宏大. 东岳庙又称东岳行宫,坐落在柏乡东南5公里处里村村中.据乾隆 <柏乡县志> ...

  •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一)

    崇光寺 崇光寺,坐落在柏乡县城北十里的牡丹小镇花王路,原址在柏乡县城东街.该寺是柏乡县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名寺. 一.历史最悠久. 崇光寺原名宗圣寺,建寺之初就是一家佛教寺院,宗圣寺的"宗&qu ...

  •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三)

    神应寺 神应寺位于柏乡县城西门里路北,民间称"西大寺".清乾隆<柏乡县志>记载:"神应寺,在西街.元至元间,僧真义建.成化初,住持宗玉重修.正德八年,宗玉弟子 ...

  •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四)

    宏光寺 柏乡县城西北5里处,"高邑道"旁有个古老的村落,唐.宋时期叫"北上耕村".村中有座寺,名字叫"宏光寺",民间俗称"上耕寺& ...

  •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六)

    开 通 寺 柏乡县马庄村西北角,有一座古寺,民间口传叫"仓米寺",正式名字叫"开通寺"."文革"以前,寺址有一明代嘉靖二十九年的" ...

  • 《柏乡轶事》之 千年古村落(五)

    "鲁村"村名的由来 柏乡县村名前加方位叫鲁村的行政村,计有中鲁.东北鲁.西北鲁.东南鲁.西南鲁东村.西南鲁西村等六个. 我们知道,西南鲁村分为东大队和西大队两个行政村是在1962年 ...

  • 《柏乡轶事》之千年古村落(三)

    市中·侍中·李元忠 --市中村名的来历 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市中村是个古老的村庄.要了解它的历史,还要从市中村的村名说起.<柏乡县志>最早记载市中村村名的是乾隆版的县志.该志记载:市中村等9个 ...

  • 柏乡轶事之《古鄗城历史故事》

    鄗城西畔"侍郎墓" 作者: 付軍亮 古鄗城(今固城店)外城西北角外一百米,今南江道以北有座古墓,人们俗称"石人坟".这座坟距固城店村1.5华里,距南江村约一华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