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一周年古镇巡礼:打造江南水乡游的“黎里模样”

作者:陈晓思思 陈军 姚瑶 盛晨莹

丹桂飘香秋意浓,最忆梨花如雪时。2020年9月30日晚上,在婉转动听的芦墟山歌歌声中,苏州·黎里2020梨花文化节暨首届吴歌节拉开序幕。传统山歌、现代民谣、旧曲调、新摇滚……人头攒动;投影灯、镁光灯、彩光灯、闪光灯……晃动摇曳。在流淌近千年的市河涟漪中,在仙境般的水气雾森里,折射出这座“梨花里”新的耀眼光芒。

“姑苏八点半·繁华吴江夜·黎里夜江南”活动以古镇亮灯、老街新开的方式创新启幕。黎里古镇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齐聚古镇,和古镇居民一起,共同见证小桥流水人家被“点亮”的瞬间。

从古到今,穿越过去到未来,仿佛,移步换景间,眼前这喧闹、这光影、这繁华、这悠闲,就是江南水乡游的本身意义,就是黎里古镇带给你的生动诠释。

节庆带流 带火黎里古镇游

今年因疫情的影响,梨花文化节从传统的梨花淡白时节,推迟到丹桂飘香季节举办,但结合了芦墟山歌节、柳亚子诗词大赛和首届吴歌节、“黎里夜江南”专场夜市等特色文旅节庆活动,集中展示江南古镇的新面貌、国际范的慢生活,意在推动非遗文化与水乡古镇共融发展。

在之后长达8天的中秋、国庆黄金周期间,共有11.62万人次踏访古镇黎里,走进秋色正好的“梨花里”,感受“江南水乡游黎里”的惬意和悠闲。

根据“黎里智慧旅游管理系统”统计,10月1日至8日,黎里古镇景区共接待游客11.62万人次,同比上升135.92%,创历史新高。

国庆期间黎里古镇景区通过举办2020梨花文化节暨首届吴歌节、“黎里夜江南”、古镇灯光秀、国庆花赏汇等活动在旅游市场进行了很好的曝光和造势,促进景区将水乡文化与创新活动结合,旅游业态复苏强劲。

文旅融合 古镇“梨花”绽放新蕊

梨花文化节开幕式上,揭晓了古镇新地图,展演了“柳亚子杯”全国诗词大赛优秀作品,发布了“2020黎礼”文创伴手礼。现场,倪征公式纪念馆、六悦庄博物馆酒店等12个黎里文旅新项目集中开业,并有7个文旅新项目落户“梨花里”,在黎里古镇签约落户。此外,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圈共建联盟正式成立,中国旅游研究院融合创新研究基地及黎里·长三角一体化美学小镇研究院正式揭牌。这些新联盟和新项目将助力古镇加快形成文化、创意、商业、旅游交织共振的创新业态,让古镇“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使古镇“梨花”绽放新蕊。

近年来,汾湖高新区(黎里镇)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发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AAAA级景区效应,深耕古镇游、乡村游、研学游,开创文商旅农全域旅游新格局,创新开展纪录片小镇建设,章湾荡湿地公园展露新颜,全力打响“江南水乡游黎里”品牌。

穿越古今 活着的古镇更有“烟火气”

“黎里夜江南”专场夜市于9月29日至10月1日在古镇举行,为水乡古镇黎里增添了浓浓的烟火气和人气。文创类、美食类等各式商家被黎里古镇的文化气息所感染,争相在老街开铺迎客,为黎里高质量打造“国际生态文旅示范小镇”和打响“江南水乡游黎里”品牌增添更加绚丽的光彩。

黎里辣鸡脚、油墩、套肠、多肉馄饨、苏式糕团……本来听来就让人垂涎的黎里特色美食就很多,加上像鸡头米奶茶、桂花冬酿美式咖啡此类的新奇饮品,让黎里古镇“舌尖上的美味”更丰富了。

9月30日当天开张的仁华咖啡店、民宿、黎礼文创商店等都细心地把握了黎里古镇的文化韵味,在门店装修、整体氛围布置的时候都注意与古镇氛围的协调,用水乡的热情好客让更多人感受到黎里的魅力。黎里古镇还发动老百姓都参与到“弄堂微更新”等古镇优化工程中来,提高古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仅让古镇成为黎里的一张名片,更要成为老百姓心中的骄傲。

炫彩的灯光开始摇曳、动感的歌舞响起,标志着有800多年历史的黎里古镇老街全新开街,镶嵌在一体化示范区中心位置的耀眼明珠——黎里将热情地张开手臂,欢迎八方游客的到来。

送上“黎礼”

黎里,深居于时光深处,藏在江南粉墙黛瓦的水乡剪影中,传统与现代在小镇的光影中从容交汇。历史的底蕴与现代的繁华,让人流连忘返。游览梦中水乡,不仅可以将充满魅力的风土人情收录心中,还可以在古镇的文创商品店,寻访到印刻着水乡缩影的“黎礼”。

近期,“2020黎礼”文创伴手礼正式发布。礼分为三个系列:“黎里·记忆”、“黎里·符号”以及“黎里·物语”。包含“称心如意”手工秤、紫阳观苏式月饼、帆布袋、耳钉、胸针等文创产品,既是黎里对非遗手工的传承和保护,也是现代与传统的隔空对话。

“称心如意”手工秤和紫阳观苏式月饼,唤醒“非遗”青春。它们从岁月深处走来,珍稀而瑰丽。它们是时光的印记,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梨花纷纷,庭院深深,这是黎里最梦幻的写照。“黎礼”梨花系列产品提炼梨花、水纹要素,以现代工艺重塑黎里符号。梨花的清香,水的清幽,勾勒出水乡之婉约,再现江南之美学。

“黎里·物语”包含了南舍茶品、名豪(玲珑杯+茶叶)礼盒、天际咖啡礼盒、六悦博物馆联名礼盒、黎轩书院艾草和香、锡器博物馆锡罐……系列古镇商家联名文创产品,汇成一份份心意,无论是分享友人,还是收藏,都能让你感受到黎里悠远质朴,却又焕发创意生机的气息。

来到黎里,不妨带走“黎礼”,随处思忆江南古镇,神游人文荟萃,回味尽在不言中……

所有以上产品均在黎礼文创商店有售。

建设高质量“国际生态文旅示范小镇”

作者:融媒记者 陈晓思思 姚瑶 陈军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今年6月,旅游达人房琪KiKi来到黎里古镇,切身感受古镇魅力,并以VLOG的形式展示了黎里古镇。她发布的视频在抖音平台上获得了25万的点赞量、450万的播放量,再次让黎里古镇“网红打卡地”的热度升温。

今年暑假期间,黎里古镇联合复旦大学,打造高品质研学平台,让广大青少年朋友走出学校、走出办公室,来到黎里古镇,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走向“行走的课堂”,把中华文化遗产传承给学生和更多城市中的人,通过“研学旅行”,使得黎里古镇在时代的发展中迸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在全面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大背景下,苏浙沪边界区域遍布黎里、同里、周庄、西塘、朱家角等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是江南古镇群落最集中区域,未来长三角核心区一体化发展离不开擦亮历史文化这张招牌,多地互融共通是必由之路。黎里古镇将与周边古镇既错位,又借位,共同汇集丰富的老街文化、湖荡水系、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

下一步发展,黎里提出将重点打好“四张牌”——国际牌、健康牌、智慧牌和融合牌,全力打响“江南水乡游黎里”品牌,高质量建设“国际生态文旅示范小镇”。

共建联盟

江南古镇拉成好友圈

中国古镇的圈子很庞大,周庄、同里等都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黎里古镇作为后起之秀,近年来一直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古建筑的保护、湿地生态的修复等,将自己定位在国际生态文旅示范小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着。

9月30日,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圈共建联盟在黎里古镇正式成立。这一联盟旨在整合资源推动非遗文化与水乡古镇共融发展,宣传江南古镇美景,互学经验集聚发展合力。

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庞海燕表示,共建联盟的初衷是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基于共同的江南水乡区域文化基因,打破交流壁垒。希望通过古镇与古镇之间交流发展经验,互相学习先进发展理念,同时也为黎里古镇的下一步发展做更多思考。

示范区并不是将三地现有标准、制度简单叠加的终点,而是一体化建设的新起点。未来,三地将跨越省界合作,创新体制机制,打造高能级平台、供给公共服务,为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身处示范区内的江南水乡古镇更是如此,要借力已经“走出去”的古镇,宣传好江南水乡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发扬美食文化

推广“食”在黎里

8月24日,黎里古镇美食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黎里古镇餐饮文化将走向理论化、行业化、正规化和规模化,对促进黎里的经济、文化建设,尤其是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秉承“全域资源、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的理念,黎里古镇美食协会将发挥广大会员各自优势,整合文旅资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宣传推介手段,提升黎里美食品牌,扩大黎里美食知名度,保护和弘扬古镇所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助推“江南水乡游黎里”品牌建设,丰富“黎里在这里,黎里在等你”的内涵,深入探索“美食+文化+旅游”新模式,为“国际生态文旅示范小镇”建设注入丰富的文化和产业内涵。

今年,黎里古镇“一盒江南·'筷’乐生活”新文创产品正式发布。这是黎里引领旅游新风尚,提升旅游文化性、主题性、互动性的创新之举。

在深挖文创产品内涵的过程中,黎里古镇力求通过由自主研发、合作开发、授权开发三种模式,精心设计打造一批具有“江南韵、未来感”的文旅产品,形成“美食+农副产品+文创商品”的产品格局。

“未来,黎里古镇将利用'一盒江南’推动黎里文旅融合,通过精准营销,推动'一盒江南’系列产品走向长三角,走向世界,提升'江南水乡游黎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庞海燕说。

打造纪录片小镇

探索“纪录片+”新业态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黎里古保委主任张育英介绍,借助旅游资源优势,黎里成功举办2020新鲜提案·黎里真实影像大会,同时,活动还与“江苏百人纪录片扶持计划”形成联动,共同孵化新鲜故事。

黎里古镇正依托新鲜提案真实影像大会聚拢资源,积极探索“纪录片+”新业态,着力推动纪录片产业链延伸拓展、跨界融合。

10月16日—18日,作为长三角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地域范围内的唯一受邀乡镇,黎里以“中国·黎里纪录片小镇”亮相首届长三角高新视听博览会,通过图文并茂的平面展示、视频全景展播的方式,充分展示自身影视资源优势、美景美食、历史人文、民俗风貌等,梨花文化节、吴歌节、中秋显宝等特色节庆和民俗活动,搭配灵秀水乡美景,定格成一幅幅美好的画面。

“纪录片是传递文化的良好载体,通过故事与影像的生动呈现,让知识、文化与精神深入人心。”张育英表示,今年,黎里正式启动纪录片小镇的创建工作,以纪录片为抓手,目的是通过“纪录片小镇”这个文化标签的打造,形成区别于其他江南小镇、辨识度较高的文化名片,为黎里打响“国际生态文旅示范小镇”和“江南水乡游黎里”品牌,汇聚更多目光和闪光灯,让待字闺中的黎里能更多被人们熟知和喜爱。

古镇亮灯

开辟江南水乡新视野

在悠扬婉转的芦墟山歌中,黎里古镇根据传统建筑风格改造提升的灯光美化工程也正式亮相,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一周年和中秋国庆佳节献礼。

游客行走在经过夜景提升改造后的黎里古镇,明清建筑在暖黄色灯带的勾勒下显现轮廓,青瓦粉墙、雕花门窗,各式的光影变幻,原汁原味的古镇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我们是想给游客呈现一种置身其中,万家灯火流光溢彩、水中倒影错落有致的美丽景象。”庞海燕说,本次黎里古镇灯光的改造主要有两个核心点,分别是以入口牌坊至登瀛桥周围建筑为节点,道南桥和周围建筑为另一个节点。夜景照明采用科技媒体灯光与建筑灯光相结合的形式呈现。

当前,黎里古镇正通过深入解码古镇文化基因,有力推动古镇保护与非遗资源开发,加速农贸市场等生活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有序推进古镇核心区四期、游客服务中心功能融合省级试点等项目建设,利用弄堂、故居、宅院资源,启动文旅招商“云计划”精准引入社会资本,开发“新江南”旅游消费场景;推进环章湾里“未来度假社区”、史北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黎里“慰农学圃”农文旅IP。黎里古镇通过深耕古镇游、乡村游、研学游全域绿色产业,促进文旅新消费的振兴,打响“江南水乡游黎里”品牌,高质量建设“国际生态文旅示范小镇”。

吴歌与芦墟山歌在艺术小镇唱响和传承

作者: 盛晨莹

9月28日晚,首届“吴歌节”在黎里古镇拉开帷幕,全国各地热爱音乐的朋友聚集在此,现场热闹非凡。

吴歌,顾名思义,就是吴地的歌谣,地处长三角的这一块风水宝地,是江南文化的源头之一,亦是吴地歌谣的原乡。首届“吴歌节”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音乐节,在800年古镇的土壤里,根系交织成风光脉络,在青瓦石砖路、小桥流水间,以音乐为线索,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中。

“山歌勿唱忘记多,捜搜索索么还有十万八千九淘罗,呜哎!”在一首首流行歌曲的歌声中,中国传统音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传统音乐该如何传承下去?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了古戏台,原本宽敞的场地,站满了热爱戏曲的观众朋友,不少观众还跟着台上的表演老师一起轻声唱和。

“唱得好!”当传承经典的戏曲家张军、评弹艺术家高博文与音乐制作人彭程在古戏台上带来跨界合作《琴挑 懒画眉》《云淡淡》等曲目时,台下的戏迷张先生热情鼓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逐渐占据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但传统音乐承载了历史的变迁,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喜欢上传统音乐,并将此好好发扬下去。”游客张先生说。

芦墟山歌作为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文化部公布的首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杨文英成为吴江芦墟山歌传承人,她也是吴江区唯一的入选者。为了发扬传统文化,杨文英也现身“吴歌节”,与山歌传人为观众带来了芦墟山歌《古韵吴江》《渔家今昔》等曲目。

当然,“吴歌节”也不仅仅是成年人的舞台,来自芦墟实验小学的20名少儿山歌班的小朋友,也为大家带来了《芦墟山歌名声响》《放鸭姑娘爱唱响山歌》两首芦墟山歌。别看他们年纪小,唱得可真不错呢!

“我今年六年级了,我从三年级进入学校的少儿山歌班,我认为芦墟山歌不能被年轻人所遗忘,它展现出了芦墟当地的风土人情,我希望可以把它继续传承下去。”芦墟实验小学少儿山歌班成员张昱舟说。

“我今年四年级了,我是二年级加入少儿山歌班的,我知道和我一样喜欢传统音乐的小朋友不是很多,但我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表演,让更多的小朋友们喜欢上芦墟山歌。” 芦墟实验小学少儿山歌班成员张云晴说。

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承,表演艺术家们也有话说……

音乐制作人彭程:

发扬传统音乐不能停 甚至要做更多

“吴歌节”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也是一个推广传统文化艺术的新的形式,让传统文化的宣传模式变得更加新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戏曲也在不断地传承、推广、发展中,如今的戏曲也摆脱了大家的刻板印象,加入了新元素。

同时,我们希望依靠音乐本身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例如:戏曲家张军老师于2017年启动了集昆曲导赏、教学、雅集、演出于一体的经典项目“'1+1+1的力量’影响力行动”,2020年 ,项目升级为“静安传统文化创新学堂”,通过教学、培训及示范演出等形式,吸引各行业文艺爱好者参与到艺术体验与艺术实践中来。

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文英:

芦墟山歌要改变,但不能丢了根本

首先,我很感谢“吴歌节”给我们一个表演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在舞台上发扬我们本地的传统文化——芦墟山歌。芦墟山歌源于田间地头,随着时代的发展,芦墟山歌也逐渐登上舞台,通过表演的形式得到了发扬,山歌代代相传,其实代代都有改进,怎么让年轻人也喜欢芦墟山歌,是我一直在琢磨的事情。在我看来,除了要继承发扬原生态的芦墟山歌外,还要吸收新的音乐元素。

我是上世纪90年代末真正成为芦墟山歌传承人的,对于芦墟山歌的传承人,我认为一定是要对芦墟山歌十分热爱的,并且是能唱的,同时还要有将其发扬下去的年轻人。眼下我也收了自己的徒弟,芦墟实验小学还成立了少儿山歌班,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发扬、参与传承,芦墟山歌就不会消失。

2020-11-0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