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老中专生,被出身决定了的命运

在三十多年前,中专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为什么他们特殊?因为他们更现在的中专生完全不一样。

现在的家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只有孩子考不上高中,才让他去读中专,希望他们能学点技术,将来能养家糊口。

而倒回三十年前,学习成绩优秀的初中生,首选却是考中专,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更是如此。

原因很简单,当时大学和中专都是包分配的,考上中专就意味着跳出了农门,吃“国家粮”了,那已经人生的一大飞跃。至于中专毕业以后的发展前景,要比大学毕业差很多,一般的农村家长想不了那么远,也想不到这一点。

更现实的说,考上中专就拿到了“国家粮”的保证书,家里也摆脱了继续送孩子上高中的负担,而且即使上了高中,也未必一定能考上大学,还是早点读中专稳妥。

当时的中专学校,首选的是师范学校,然后再是什么工贸财,农林水。毕业生一般分配到小学任教,或者乡镇任职,在普通农村人眼里,这已经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了。

网上经常有人问,三十年代的中专生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我就是那个年代读的初中,毫不讳言,我当时首选的就是考中专,师范学校。是因为差几分没考上中专,我才继续读的高中,最后考的北京一所高校。

所以你可以想象,当时中专生是什么水平?如果他们当年不考中专,而是读高中考大学的话,基本都不会比我差!

我们家有三个中专生,小舅,两个表哥。说心里话,我上学的成绩确实不如他们,只是命运阴差阳错,我才过的比他们好一点。

很多人鼓吹什么穷人思维,富人思维,尤其是那些所谓“成功学大师”。他们的观点是,毕业生早早就业就是穷人思维,活该一辈子碌碌无为;而那些冒着相当风险,继续深造,最后取得一定成就的就是富人思维。

这些人是不食人间烟火,站着说话不腰疼!

在当时农村,全家节衣缩食举债供孩子读书,眼看孩子能有个稳定的工作,早点挣钱,不但自己能过好还能补贴家里,你让他们去冒那个风险,继续上学去赌一个未知的前景?

其实,绝大多数人一生的命运是被出身决定的,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这一批中专生就是典型的例子。虽然他们中也有后来依靠个人努力而改变自己命运的,但这些人只是这个群体中特别优秀的极少数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这样沿着既定的轨道,慢慢平庸的工作,平淡的生活,现在他们又快退休了。

对于他们的一生,虽然我心里觉得很惋惜,但又能如何?

出身已经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