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三国》看如何用“势”

读《三国》看如何用“势”

紫微||黑龙江

无论是做经济工作,还是把握社会生活,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顺势而为。这里面所说的“势”,其实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能量,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社会活动中,甚至在某些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群体中,也有“势”这种能量的存在和运用。

从古至今,善于取势、借势、顺势,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如何用“势”,如果想看具体的事例,最好去读《三国》。《三国》这部书,堪称是一部谋略家的演义。在这部书里,用“势”的例子比比皆是。

先说取势。取势就是把握大势。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兵不过三千,将不过关、张。他胸有大志,但无谋略,像个没头的苍蝇,四处乱撞。而诸葛亮呢,居住在自己的一间破草房里无所事事。后来,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南阳那间破草房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以战略家的眼光,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教导刘备应该如何把握大势,最终才能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刘备也正是按照诸葛亮当初确定的战略布局,最终才建立了蜀汉政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

而借势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诸葛亮和刘备上演的联吴抗曹。当年,刘备逃到荆襄之后,曹操亲率百万水陆大军进行追剿。如果能在荆襄将刘备剿灭,也能顺带着灭了东吴的孙权。曹操当时的想法很美。当时,刘备和诸葛亮拥兵不过两万,战将除关、张之外仅多了赵云,这如何能抵挡曹兵百万?这时,云淡风轻的诸葛亮献计刘备:借力打力,联吴抗曹。于是,诸葛亮到东吴游说孙权,以三寸不烂之舌战群儒。诸葛亮为孙权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晓以利害,孙刘联盟就此建立。最终,诸葛亮“借势”之计成功,刘备和孙权联手,以不足十万的部队,击溃了曹操的百万之众,一举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

而顺势,就要说到那个扶不起的阿斗、蜀汉的后主刘禅了。刘禅资质平庸,本来不适合当一把手。但怎奈人家是刘备的儿子呀,根红苗正,只能是子承父业了。蜀汉这个国家,为了实现当年刘备匡复汉室的梦想,从建国开始就不断北伐征战,耗损了巨大的国力。可以说从建国到灭国,老百姓没过几天好日子。到了蜀汉的末年,经济形势更是相当严峻。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到一位吴国使臣到蜀汉出差,所见到的情形是:“入其朝,不闻正声;经其野,人皆菜色。”意思是说,在朝堂之上,听不到议政的声音;而在民间,老百姓一脸菜色,严重营养不良。这种情形就是亡国之兆啊。

而此时,北面的魏国已经渐渐强大,三分归一统已经是大势所趋。面对曹魏大兵压境,一向耳软心活的刘禅,在投降这个问题上,再也没有听主战派的意见,表现出了少有的坚定意志。或许是在无意间,刘禅顺应了历史趋势,让蜀汉的百姓避免了战乱之苦,加速了司马氏统一中国的步伐。我们是否可以说,正是小阿斗刘禅的顺势而为,让当时的中国实现了短暂的统一,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

如果站在蜀汉的角度看,刘禅是一位亡国之君。它没有与外敌血战到底,甚至不战而降,是无能甚至是可耻的表现;然而,如果我们站在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大格局来看,刘禅能顺应历史趋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进程。此举不仅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客观上也加速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虽然在当时没有办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但《三国》中的很多取势、借势、顺势的例子,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的。如果用以指导我们今天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意义也是蛮大的。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原名李海军,笔名紫微。1968年11月生。黑龙江省绥化市人。现供职于绥化日报社理论评论部。早年写诗,现多写随笔。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