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父母与孩子的四种关系你属于哪一种呢?

.家庭利益与家庭关系

每天早上,奶奶做好早餐,等我们起来享用。很奇怪的是,她自己基本上不和我们一起吃,总是等我么吃完了才用餐。而且,和他们那个年代的老人家一样,遇到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问一句:你要不要吃呀。

对此,我既好气有好笑,对奶奶说,现在的生活条件,根本不需要牺牲某一位或几位家庭成员的幸福,去满足另一位或几位家庭成员。她自己觉察之后,也觉得是这样的,但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况,总是把自己摆在付出和次要的地位,在她的眼中,这个家里除自己外,都是需要照顾的对象。

其实,我挺理解的。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生人,我们这一代成长中所经历的家庭环境,并非那么优越。我记忆中,经常听到大人说的一句话,就是:只有孩子有出息,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出来!

这种“我不好,你好”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为孩子牺牲,是上一代父母的烙印。但是,其实也在这一代年轻父母中大量存在,不过,牺牲的方式,从“让孩子吃饱,上学”,升级成了“让孩子吃好,留学”,而父母付出的,则是高价学位房,留学学费,买房基金等等

这不由得让我思考,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我想,大致分起来,有以下四种关系:

一是“我不好,你好”;二是“我好,你不好”;三是“我不好,你也不好”;四是“我好,你也好”。下面,我们就聊聊这四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我不好,你好”:父母的付出与希望,孩子的责任与压力有一部反映日本华人生活的纪录片,叫做《含泪活着》。讲述的是一位父亲,35岁从上海到日本,离开妻子和女儿去日本打拼。因为借了高额外债,被迫做为黑工,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15年的经历。最后,女儿终于考取了纽约大学学医,并成为博士。父亲也从日本回国,和妻子团聚。

如果仅仅从结果上看,这是父母为孩子付出,并取得成功的一个动人故事。但是,付出的代价,是15年间整个家庭的支离破碎。在这十几年间,他们一家先是分离在中日两国,后来女儿考上美国的大学,则是父亲继续在日本打黑工,母亲在上海,女儿在纽约,分居三地。在这漫长的时光里,父母渐渐老去,孩子长大成人,而他们和父亲从未见过一面

故事的结尾,父亲表示他为这个家庭付出了自己的责任,他说:“就像赛跑一样,接力棒我已经拿了,跑了那么多年,我的目标是把这个接力棒最后交给女儿。”但是女儿却说:“我不需要他们为我付出那么多,吃那么多苦的”。

我知道,这是中国父母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就是我可以不如别人,但我的孩子却要胜过别人的孩子;我的人生可以失败,但我的孩子的人生却要成功。

但是,孩子人生是否有成就,和父母付出多少辛苦,这中间不是呈现必然的因果关系的!甚至,很多时候,是阻碍孩子取得成就的巨大的障碍。

中国的父母,特别喜欢那种“孟母三迁”之类的故事,也由此奠定了很多父母有一种“自己如果不为孩子付出,就不是合格”的奇怪心态。结果呢,形成了一种“父母如果不悲惨,孩子就是受委屈”的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利有弊,弊大于利。所谓的利,就是能增强孩子的责任心,上进心。而所谓的弊,则是剥夺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权利,损害了孩子追求自由生活的可能,让孩子在心理上背负了不该有的压力。

如果说父母的付出超出了正常范围,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其多半是想从孩子身上得到巨大回报,这种回报有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而是一种认可感,换句话讲,中国许多失落的、失败的父母,他们都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自我认可和自我救赎。而一旦这个回报没那么快,如“8万一平米的学位房都买了,还没考到前三名”,父母就会感到失望、委屈和焦虑。又或者,没有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不好好学数理化外,非要唱歌跳舞学文艺”,父母则会强制孩子放弃,从而产生巨大的矛盾。

“我好,你不好”:父母的挑剔与责苛,孩子的自卑与胆怯这类父母,大多是生活的强者,事业上的成功者。他们靠着自己的付出,取得了社会的认可,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于是,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也用同样的要求,去要求孩子。

有一次,一位母亲找到我,悄悄跟我倾吐自己的烦恼。她说,自己和老公都是名牌大学的博士,各自在工作领域也非常出色,家里的物质条件很好,而且也很注重对孩子教育和陪伴,“但是,我怎么觉得孩子那么笨呢,那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她和老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两个博士生养育的孩子,“智力那么差,反映那么迟钝。”

我仔细听了她的讲述,说:“你用对两个博士的要求,去要求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怎么能不感到孩子笨呢?”这位母亲反驳道,“不是的,我和他爸爸小时候就很聪明努力,从来都是优秀生。”我又跟她说,“你们是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怎么能否认孩子用另外的方式取得成就呢?”这位母亲,久久地没有说话,陷入了沉思。

我认识很多很有成就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候,过多地依赖自己现有的成功经验。而忘了自己是如何从孩子一步一步成熟起来,也忘了自己遇到过的挫折和困难。做企业家的,希望孩子从小就展现商业天才,但也许他自己从小数学就不及格;做艺术家的,希望孩子四岁就要出画册开展览,但他也许忘了自己是如何艰苦练习的;做学者的,希望孩子出口成章,却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迷茫与困惑。

当父母用自己现在的成就,或者自己成长中的经历,去严苛要求孩子的时候,是极其不公平的。我亲耳听到,一位长辈对自己的儿子说,“你这一辈子,能取得我十分之一的成就,就算不错了。”我不知道这是激励还是贬损;我也听到一位母亲对孩子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根本不费劲儿,全是考双百。”这算是炫耀还是失望?

总之,当父母用“我好,你不好”的方式,去处理和孩子关系的时候,无论作为父母的动机如何,是激励还是炫耀,其结果就是让孩子把自己当作了敌人和对手。而孩子处在这样的一种家庭氛围之中,自信心就会非常难以建立,“反正怎么做也不能得到父母的赏识,怎么努力也不能超越父母的成就”。于是,你就会看到,很多所谓的“二代”,就干脆把兴趣转移到吃喝玩乐上去,承认自己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和父母成就的获益者了

“我不好,你也不好”:父母的失败与认命,孩子的灰暗和放弃在一个饭店里,我看到一位父亲,任凭无良的朋友用筷子蘸了白酒,去喂自己还不会说话的儿子取乐。我对他说,这样对婴儿的健康发育非常有害。谁知,他一副无所谓的模样,“我们这样的家庭,还健不健康,谁管的了这么多。”

有很多的父母,遇到了生活的挫折,遭到了事业上的打击。于是,就放弃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认为自己的命运不好,而且,也由此将这种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孩子,“谁让他运气不好,托生到我们家呢!”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成功者的孩子也是成功者,失败者的孩子也是失败者”的社会,会有什么希望。孩子是独立的,作为父母,不是把自己的命运让孩子去继承和模仿,而是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而这,也正是生命的精彩之处。

记得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我的很多同学,都具有不同的天分,但他们的父母,总觉得自己都不是干那一行的,自己的孩子肯定也不会有出息。于是,不肯为孩子买一把琴,不肯为孩子买一副画具,不肯为孩子买一本图书,最后,这些同学也就在父母的暗示下,逐渐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和梦想,甚至早早地就摆了个小摊卖宵夜,开个小店修理摩托。我不是说这些职业有什么不好,而是说,正是因为父母这种“我不好,你也不好”的思想,让孩子早早丧失了成就梦想的可能。因为梦想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就的,是一点一滴做起来的,逼迫孩子早早放弃梦想,假如孩子到了中年幡然醒悟,岂不恨死父母?

“我好,你也好”:父母的乐观与积极,孩子的自由与独立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父母好”,并非结果上的好,而是状态上的好。父母可以是普通的职员,是朴实的农民,甚至,是屡次创业失败但从未放弃保持乐观的企业家,这都没有什么关系。关键的是,父母都很自信,都认为自己很好并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把“好的家庭”的标准,设置的非常单一和可笑。作为父母,觉得就要给孩子住大房子,雇保姆,送名校,否则就不是好的父母。其实,这都是从父母的角度的单一思想,而非从孩子角度的事实。当很多父母努力赚钱去实现这些所谓的目标的时候,孩子最开心的却是每天爸爸能够骑着单车送自己去学校。

要知道,孩子眼中的好,非常单纯,非常美好。他们需要的,是父母每天开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回家不抱怨老板和工作,能够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鼓励孩子的每一个成就。就是这么简单。

父母的好,是努力做自己的事情,认真享受自己的生活。孩子的好,是安心上学,开心游戏,和被父母尊重与赞赏。

家庭是一个整体,父母和孩子都是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因为谁的事情,都不应该去过度牺牲某个成员的利益。也就是说,当一份很好的工作呈现在父母的面前,但必须和孩子分离的时候,这份工作违反了“我好,你也好”的原则,就是不可取的;同样的,当有一所很好的学校,需要家庭为之付出巨额的代价去买居住品质很差的学区房,那么同样也违反了“我好,你也好”的原则,也就是不可取的。

生活本来就不是完美的,生活也同样是需要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去担当的。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父母都有把生活塑造的尽量美好的心态和能力,那么,孩子也就是生活在一个最理想状态下的家庭里了。

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拥有的最宝贵的,不是继承父母的财富和名望,而是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处理不同境况的行动能力。当孩子小的时候,从父母那里看到的,是榜样,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是独立;当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会追求自己的理想,寻找自己的幸福。父母和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同时,也把对方的好,作为自己幸福的来源。那么,“你好,我也好”的关系,就会伴随父母和孩子的一生。

(0)

相关推荐

  • 孩子的最大悲剧 | 李维榕专栏

    这父亲说:"我与妻子的教育方式不同,我认为教孩子不用那么紧张,应该让孩子自己处理学业,她却一步也不放松,什么都帮着孩子." 母亲听着,却是把头别向另一方,满面愁容. 现在孩子出了问 ...

  • 【涌思喷泉】父母操不完心的日子

            天还是阴沉沉,上午两家朋友来访.家里一下子,人丁兴旺,变得热闹了不少.进进出出,不经常有的场景.         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几个人都坐在院子里.一杯红茶一支烟,乍暖还寒中,很 ...

  • 家庭关系中最残忍的虐待方式:语言暴力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有着神奇的魅力,语言是有温度的,有些时候是可以治愈人心,而有些时候却伤害着我们的自尊心,在一场家庭关系中,很多家庭对孩子无形中事实着这样一种"语言暴力&q ...

  • 电影《狗十三》教会我们如何与父母和解

    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看了<狗十三>之后是有共鸣的.就如有网友说"如果看这部电影你没有共鸣的话,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福." 不得不说,<狗十三>是近年来最好的一部华 ...

  • 父亲的最大功能在于:成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第三者”

    作者:徐亚辉 近几年,关于"父亲缺席"的话题被热议.从一个家庭来看,所谓的父亲缺席,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因父亲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导致家庭结构上的缺席:另一种是父亲在场,却没有或 ...

  • 离异之后孩子怎么教?

    2018全国省份离婚率情况 单亲家庭在现代社会已是屡见不鲜,当这种基于安全.温馨最基础,最根本的家庭模式被打破之后,不仅夫妻双方都会受到影响与伤害,对孩子来说则是是最无辜,最痛苦,最难受的. 尤其是那 ...

  • 现代社会父母教给孩子什么

    现代社会在快速变化中,以至于有的家长会说: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了.美国一位社会教育家认为,尽管时代在变,某些传统习俗也在变,但是有些品质是永远不可缺少的.这些不因物换星移而过时的价值观念大致有五种: ...

  • 父母教育孩子的四个弊端会毁掉孩子

    第一.这样做可能使孩子在行为标准上造成混乱.就是说,会使孩子不知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不会被打骂.训斥,这既不利于错误的纠正,又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二.使孩子养成看家长脸色行事的坏毛病,并且 ...

  • 男女之间,最容易日久生情的三种关系,特别是第一种

    引言:在两性关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最有可能产生感情的三种关系,尤其是第一种.面对友谊,我们很明智,但面对爱情,我们很谦虚.当我们遇到受诱惑的人时,没有人能控制他们的情绪.人是感情动物,相处久了会产生 ...

  • 异性交往,容易“日久生情”的莫过于这三种关系,特别是第一种

    关于爱情,有的人属于一见钟情,有的人则属于日久生情. 一见钟情固然美好,这样的缘分更是妙不可言,但日久生情却能够更加稳定.属于日久生情的人,一定是通过了很长时间的了解,才产生了这样的情感. 相比于一见 ...

  • 异性之间最容易动“真情”的3种关系,尤其是第二种,非常真实!

    我们这一生遇到的人很多,但如果说要让你在这么多相识的人中选择一个与他共度一生或许太过艰难,但现实就是如此. 异性之间产生感情的最关键的三个因素不过是互相吸引,时间与舒适感,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是需要靠时间 ...

  • 如何让孩子心理更强大?培养孩子这四种力量就行,父母要学会

    我有个高中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但是一到大考就心理紧张发挥失常.她中考的时候就是因为考不好,在高中入学的时候分到了平行班,幸好她没有因此沮丧放弃,而是不断努力.刻苦学习,终于在高二分文理科的时候,凭借优 ...

  • 孩子逃学:父母需知的四种原因三种对策

    现在大多数父母在对待孩子逃学的问题上,父母只知道一味地责骂,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防患于未然,及早矫治,与老师积极配合,稳定孩子的心. 导致孩子逃学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学业上发生困难 ...

  • 无知的父母常给孩子灌输四种“穷思想”,怪不得娃以后没出息

    父母从小给孩子灌输这些"穷思想",会让娃长大没出息.

  •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怨恨原生家庭?主要是父母没满足他们四种需求

    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虽然我国古代曾经有过"慈母多败儿""养不教,父之过"之类的警句,但是因为孝道的影响,很少有人会将自己性格.人格上出现的问题,归咎于父母. 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