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出自《道德经》第十九章,意思是,杜绝所谓的仁义,人民自然会回复到孝慈的天性。

曾仕强先生解读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民为什么没有孝?为什么不慈?就是因为仁义讲得太多了,而且全都是虚伪的。只要给老百姓虚讲一套,老百姓就会受到感染。所以不要再谈仁义,他们自然就会回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孝跟慈。那才是实际的,否则都是形式的。比如,早上起来一定要小孩说爸爸好,那是虐待小孩。小孩可能要出去有事情,急得要死,却不能没有礼貌,不得不跑过来跟爸爸问一声好,再出去,小孩有什么感想?小孩要说爸爸好,就说爸爸好,不说爸爸好就不说。现在不是这样,而是谢谢爸爸,谢谢妈妈,真是大笑话。

我们讲谢谢,就是说我谢过了,没有人情了,那才叫谢。人家给你倒杯茶,你说谢谢,就是你不欠他的。大恩不言谢,父母的恩情是不能谢的。一谢就没了。外国人讲究这种礼貌,那是形式化的。中国为什么要走那条路呢?

傅佩荣先生解读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去除仁德与义行,人们可以恢复孝慈懂的天性。仁与义是高尚的道德水准。如果我们不再想仁与义的问题,就可以恢复自然的状态。

天性代表什么?代表这是一种自然的情况,你不用特别跟他说这是孝,那是慈,不需要做这样的价值判断,大家很自然地相处在一起。而仁与义是刻意要求你表现出来的,由此造成各种区分。由此可见,孝顺与慈爱是人的天性。

南怀瑾先生解读

“”绝仁弃义”,要废除那些假仁假义,伤天害理的做法。有时候,我们看到历史上的故事,很多是口头上大吹仁义道德,要帮忙人家、救助人家,结果对方倒了大楣。这种仁义其名,侵略其实的勾当,非常要不得。

老子当时的社会情况,已迈向大变不祥的道路上去,他痛心之余,就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主张。那时不只是孔子提倡,但孔子综合了仁义的精华,传给后代。

在春秋、战国时候,各国之间,相互争战,彼此攻城掠地,都以仁义的美名作口号。等于一些极权政体,也是标榜民主、标榜自由及人权。他们所谓人权,是你听命于我的人权,我要你怎样,你便乖乖地怎样。春秋、战国的时期也是一样,你们要讲仁义道德,那很好,我也跟着讲。但是你们一切都得照我吩咐,要跪便跪,要杀便杀,反正我也可向外宣布这是为了仁义道德,不得不尔。仁义道德的用法,一至于此,那已是天下大乱,不可救药了。

所以老子非常讨厌这种现象,主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社会上不需以仁义作宣传口号,越是特别强调仁义,越是尔虞我诈,毛病百出。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