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和尚” 文 / 四面八方
前几天,我们一大家人吃团聚饭,祝贺小侄儿考上了专升本。席间虽下酒不多,却也两傍列坐,传杯弄盏,古今中外,海阔天空。
酒席间的侄儿少不了敬酒的礼数。他端着盛饮料的杯子,纷纷给大爷、大妈敬酒;给姐姐、姐夫敬酒;给哥哥、嫂子敬酒。
侄儿本也不善言辞,每每在给其他人敬酒时,只是勉强应付,牙缝里总是挤出几个类似的短语:“谢谢大妈”“谢谢姐姐姐夫”“谢谢哥哥嫂子”。
可谁也没想到,当给我这个当大爷的敬酒时,不仅说了“谢谢大爷”,还多了几个字,挺养耳的:“大爷是家里的和尚会念经!”
怎么了?我咋就成了“和尚”?且慢,听我回头道来。
侄儿是去年暑假从某医学院专科毕业的,本想找份工作,可网上网下搜寻了两三个月,凡是那些感兴趣的医院,应聘基本条件都必须本科毕业。而从侄儿这头说,不强求本科毕业的单位又不想去。于是侄儿思来想去,最后下定决心:再考专升本!
侄儿找来专升本大纲一看,愣了:《高等数学》是必考课!
春节前的一天我去老妈家里,看到茶几上放着高数教材和习题本。我戴上眼镜一看,侄儿做的题吓了一跳:十道极限练习题里错了仨!我本能的把他叫过来:“你看看,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你专科两年咋学的?”
侄儿一脸委屈:“我读的这个专业专科期间没开《高等数学》!”“啊,医学中还有不学高数的专业?”此时的我立刻变成了“井底之蛙”。
“我同学中有报高数辅导班的,花钱不说,得去济南。”侄儿又小心翼翼问:“大爷,你还会解高数题吗?”
问得好,我还会解高数题吗?要知道,退休前我曾经做过二十多年的高数辅导老师呀。至于现在吗,心里“咚——咚”直敲鼓!
我没急于回答他,又一次仔仔细细的看了看习题集中的练习题,瞬时感觉函数概念、极限、连续的性质与运算还算得心应手。心里有底了,顺便给他纠正了错题,讲了讲出错的具体原因,理了理解题的思路。
爷俩正讲着呢,他爸爸,当然是我的亲弟,走来了,一拍脑袋:“你大爷当年可是教高等数学的老师呀!他教的电大班平均成绩济南市所有电大班排名第一。跟着你大爷学不就行了吗,不用去济南了!”
咱就听不得说咱个“好”,暗暗得意,给侄儿鼓劲了:“高数只要认上头,顺上思路,完全可以自学,大数学家华罗庚就是自学成才的,世界闻名!”
从这以后,侄儿坚定了学习高数的信心,只要遇到不明白的题就问我,我也重操旧业,尽力讲得透彻一些,侄儿真的入门了。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侄儿问来的题目也增加了难度。问的那些多元函数微分呀,二重积分中积分顺序变换呀,嘿嘿!不要紧,一时做不出来不代表就是做不出来,只要避免“面对面”就成。
我让侄儿把不会做的题手机拍照,微信传来。我再“偷偷”地扒拉教材,看例题,等做对了写在纸上,再手机拍照发过去,附上分析过程,解答思路,解题技巧。也有时候提前为侄儿归纳出一些解题规律,因为复习的时间很宝贵,立竿见影足矣,毕竟是为了专升本吗?
记得侄儿学习到“分部积分”时,公式好记: ,也弄清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分部积分法了,就是如何确定公式中的u脑闷不过来,又求我这个“和尚”了。
说实在的,退休前的两三年就不再辅导高数了,况且退休后的这三年也搁置下来,固然记忆中是有印象的。于是,又从书柜上找出那几本落上一层尘土的《高等数学》,再从抽屉里翻出当年备过的,开始泛黄的印刷字讲稿,仔仔细细的寻找当年总结出来的解题规律。看到了,选u优先规律是:对数(反三角)函数——多项式(幂)函数——指数(三角)函数。还有呢:如果指数函数与三角函数碰在一起时,需要使用两次积分,设u的选择不变,最后解一个关于原积分式的方程。
侄儿按照我总结的规律演练了一组习题,思路畅通无阻,方法得心应手,把我佩服得简直五体投地!
尝到甜头的侄儿,每次解完题以后,总是变换着花样,从手机里给我点赞。
谁说“外地的和尚会念经”?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