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探本不外道​——《素书》悟读之【1】

溯源探本,不外于道。

《原始章第一》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人人都在遵循的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 ,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悟读】

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

能信不行空费力,空谈论说也徒然。

此乃明代憨山大师的一首修禅诗,道破了学道、悟道、行道和得道的内在逻辑。

天地人三才,皆离不开一个“道”字。何谓天道人心,庄子一言以蔽之,“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大意是说,无所作为而受到尊重的,是自然之道;有所作为而劳累不堪的,是人之道

一般而言,道家之修行有四重境界,即学道、悟道、行道、得道。纷乱的红尘中,闻道者多,悟道者减半,行道者少之又少,得道者更是凤毛麟角。而其中,行道又是决定万事能否成功的关键。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修行悟道并非宗教信仰,更不是盲目崇拜。修道与否,自心明了。修行不是目的,只是方法。

“道”乃“导”之本字,“首”表示动脑筋,也有人理解为“首先”,“走之底”为路,表示一个人行走于路上,由道的本义引申出抽象意义的方法、规律、道义等。老子在《道德经》中特别突出了道的地位,“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道,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专属名词,是万物运行之轨迹和变化之规律。学道悟道行道,洞察宇宙本真,透现象观本质,求乎得道。

道高德重放怀天地外,

品优行正得意山水间。

《素书》乃一部天书,直指道心人心,开篇构建了一金字塔结构,即“道、德、仁、义、礼”。其中,最上端的“道”最不易捉摸,也最玄妙。明者自明,悟者自悟

探本溯源,不外乎道。生活中,悟道与否,天上人间。愚者急功近利,重在一时;智者洞察天道,志在长远。

(0)

相关推荐